管理者过度自信、投资效率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
1 绪论 1
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1
2.1 理论分析 1
2.2 研究假设 2
3 研究设计 4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
3.2 变量定义 4
3.3 实证模型的构建 7
3.4 统计方法及工具 9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9
4.1 描述性统计 9
4.2 相关性分析 11
4.3 回归分析 11
结论 15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1 绪论
随着现代行为金融学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理性经济人”的说法受到质疑。在对人们的研究中,最重大的的发现就是人们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倾向(Shefrin,2006) [1]。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实际决策行为与理性假设有着很大差别。由此引入了“非完全理性人”这一概念,它的特征之一就体现在过度自信。因此在研究公司治理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管理者的主观心理因素,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带入到公司管理理论中,由此就形成了行为公司治理理论。
过度自信使管理者容易产生控制幻觉,会高估自己对结果的判断力和掌控力,进而采取激进的投资策略。过度自信下的投资往往是低效率的,这样的投资行为会降低企业绩效,甚至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叶玲等,2013) [2]。大部分学者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导致企业投资决策扭曲的原因之一,这大大提高了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从而损害股东利益。但是高的风险承担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这意味着,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余明桂等,2013)[3]。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用实际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数据来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效率及企业价值三者间的关系。
企业价值是企业存在的长久动力,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论文抛弃了传统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将过度自信这一普遍存在于管理层的心理因素纳入到对公司治理的讨论中。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惯于构建自己的“企业王国”,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他们高估自己决策所产生的现金流,从而产生过度投资(Malmendier和Tate,2010) [4]。行为金融学的崛起,渐渐提高了人们对管理层心理认知偏差与企业价值内在关系的意识与警觉。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者的个人特质与企业的决策、战略、财务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最终影响到企业价值。
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2.1 理论分析
过度自信是一种极端的心理认知行为。在对自信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构成自信的两个重要维度是自我接纳和个人能力。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行为及适应环境,处理事情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则会积极处理遇到的困难,接纳自己的不足,相信自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则可能消极应对,缺乏解决困难的信心。但是,过度自信的人可能会忽视潜在的不利因素,其结果往往会朝着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 。
过度自信来源于心理认知学,它体现了人们普遍高估自己的能力与掌握信息的准确性这一特征。过度自信广泛存在于诸多领域,其中最为显著的是金融领域。管理者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掌握着公司的走向与发展前景,因此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桀骜不驯与孤注一掷。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心理偏差通常会通过其投资行为体现。国外很多研究表明,投资者的这种过度自信在他们的投资中的表现,总结起来一共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管理者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低估投资风险,从而会偏向于选择高风险的投资组合;(2)管理者确信自己的投资方案是正确的,期待有高回报率,往往造成过度投资;(3)管理层如果过度自信,很容易对基础信息造成错误理解,从而使其投资决策偏离基础价值。
一些学者提出,当人们遇到的问题更棘手,更难以解决时,往往更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罗丽芳,2012) [5]。这就是“难度效应”。经济领域的管理者大多适用这一规律。此外,调查显示,人们在越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越相信他们做出的决策的正确性。而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管理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投资决策,这便促成了他们的过度自信。
作为心理认知偏差的一种,管理者过度自信通过影响管理者的动机强度,最终对企业价值造成影响。当自我认知程度高于正常一般人的情况下,人们的自我效能感较高,管理者的工作动机就会更加强烈,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更努力的工作;但是当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超过一定程度时,可能进入焦虑状态,反而降低工作效率。综上所述,对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不能单纯的评价过度自信好与不好。对过度自信程度进行程度划分,在不同程度上研究其如何影响管理者行为,以及如何影响企业投资效率和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研究假设
管理者过度自信能够对企业价值造成影响,并且不同程度的过度自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也不同。投资效率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价值之间起到了中介传导作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价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是通过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效率的非线性关系而形成。三者之间的理论框架如图2-1。它们分别代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投资效率对三者之间的中介影响关系。
图2-1 管理者过度信心、企业投资与企业价值的相互影响关系
管理者通过投资决策对企业价值产生最终影响。根据学者的研究显示,当管理者达到极度自信时,通常会做出一些风险过高的决策,并且拒绝接受他人意见,导致企业负债过高,资金链过于紧张,继而给企业价值造成消极影响。
Weinberg(2009)觉得,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因为过度估计自己的决策水平,相比于理性决策者更愿意投资风险高的项目[6]。因此,一定程度的自信有利于减少管理者的风险规避倾向,降低代理成本,进而提高企业价值;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由于承担了风险过高的经营项目,可能给公司带来损失。因此,本文提出了如下假设:
A(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价值存在非线性关系;
A(2):管理者适度自信与企业价值存在正相关作用;
A(3):管理者严重过度自信与企业价值存在负相关作用。
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着想,通常会做出利己的投资决策,从而背离了使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最优投资策略。Pindado(2003)提出每个企业都有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优投资水平,高于或是低于这个水平都是非效率投资,要么过度投资,要么投资不足[7]。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一般倾向于积极的投资策略,可以承担更高的风险;而在高风险的压力下,管理者能更好的识别投资机会,提高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但是严重的过度自信会使管理者的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很高,高估投资收益,低估投资风险,并且在“伪融资约束”的作用下,放大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进而导致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加剧,投资效率的降低。因而做出以下假设:
B(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效率存在非线性关系;
B(2):管理者适度自信与投资效率存在正相关作用;
B(3):管理者严重过度自信与投资效率存在负相关作用。
致 谢
四年前我怀着对大学的渴望与憧憬,欣然踏上我的大学之路,四年的时间很长也很短,在这期间,我们经历了无数难忘的瞬间,保存了无数美好的回忆。但却还是走到了分别的当口。大学生活,让我脱去了稚气与无知,变得更加沉稳成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kjx/28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