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上公司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2021-01-22 16:5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在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当中,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众多学者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债务融资在公司资产中占比较大,债务融资对于盈余管理往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笔者将以深市A股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测量盈余管理程度,并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从而希望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讨债务融资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债务融资规模与盈余管理呈现一种U型关系,债务融资期限结构、债券融资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银行贷款比例、商业信用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盈余管理文献综述2
1.盈余管理定义2
2.盈余管理动机2
(1)契约动机2
(2)资本市场动机3
(3)相关政策应对动机3
(二)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综述3
1.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作用3
2.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引发作用3
3.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双重作用4
三、研究设计4
(一)研究假设4
(二)变量选择5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6
(四)模型建立7
实证检验过程与结果7
(一)描述性统计7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8
(三)多元回归分析8
五、研究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会计122:王瀚程
引言
引言
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最早出现在西方世界中,并首先被西方学者所研究,在西方资本市场逐渐发展以及西方实证会计方面的研究逐渐兴起的过程当中,盈余管理理所当然的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中后期各方会计学者所研究的重心所在。起初,盈余管理仅仅是企业中个别人的个别行为所产生的,但当西方资本市场不断的进一步发展时,企业管理层受个人或企业的多方面动机所影响,将盈余管理作为其操纵利润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上市公司中,这种使用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的现象尤为显著。当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时,资本市场同样也在我国逐步的发展起来,许多曾经在西方国家出现过的在公司公司理财中与盈余管理相关的许多问题,同样也出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之中。因此,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盈余管理都已成为各方学者研究的焦点所在。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各方研究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的学者,热衷于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股票市场之中,主要关注盈余管理动机以及公司内部管理结构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然而在债务市场之中,学者们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却并不多见。由于债务融资在公司资产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债务契约对于公司管理层决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债务融资变化很有可能会影响盈余管理相关的决策。
在已有的关于债务融资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的研究当中,各方学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盈余管理着手在为融资规模的影响。通过总结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受债务融资规模的影响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该方面研究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结论:一种将盈余管理的动机作为着眼点,认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会随着债务融资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另一种则以企业所受外界利益相关者及相关政府机构对企业的监督的角度为落脚点,得出恰恰相反的结论,即企业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会随着债务融资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由此可见,盈余管理究竟是如何受到债务融资的影响,在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因此,本文希望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此同时,除了受到债务融资规模影响以外,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还有可能受到债务融资的结构,包括债务融资的期限结构和债务融资的构成结构的影响。因此对于债务融资构成和期限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笔者希望能够有一定初步的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相关研究
1.盈余管理定义
了解盈余管理的定义,是研究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的基础,而在现阶段,各方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说法。在国际上,WilliamScott,(1977)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由此可见,盈余管理是一种企业管理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种企业行为。PaulMHealy和JamesM Wahlen,(1999)在《会计瞭望》中发表的文章表示,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进行一定的调整,他们的目的是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一定的误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使公司的业绩等相关信息与实际情况产生一定的变化。在国内,在盈余管理的定义方面,较为权威的观点主要有: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对企业其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误导,从而改变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在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选择会计记录和编制财务报告的基础时,做出一定具有主观成分在内的人为选择的过程。宁亚平 (2004)将“盈余管理”与“盈余作假”区别开来,她认为“盈余管理”中,对于盈余的一定程度的控制和修改,是在企业所应遵循的会计准则以及公司法所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而进行的,而“盈余做假”则是指会计准则和公司法所不能接受的盈余操纵的行为,或者是指采取能够损害公司价值的相关经营管理活动,从而对某些利益相关者产生误导,损害其利益。综合考虑以上定义,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处于对自身以及企业相关利益的考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并修改企业的相关盈余信息,以此来使企业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以及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方面的信息误解,从而使得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作出有利于管理者利益的决策。
2.盈余管理的动机
(1)契约动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公司的相关财务进行,往往是企业制定债务契约、高管薪酬契约等相关契约的依据。与此同时,契约的制定往往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公司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会给企业带来更多财富。Healy(1985)提出了“分红计划假设”。他的研究发现在将财务报告中的净收益作为企业管理者分红计划的标准的公司中,管理者利用对企业盈余情况相关的财务信息的操纵来增加其获得的红利的行为并不少见。当管理者所能够获得的红利存在着最高值时,管理层不希望企业的盈利情况过高的超过上限,他们会使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减少财务报告中的净收益,从而使本期的利润减少,并使减少的利润反映在下一期的财务报告上,从而降低其以后年度的经营管理压力;当管理者所能够获得的红利没有最高值时,管理层会产生一定的动机来采取一定的的会计方法,使企业当期的盈利情况尽可能的优化,从而提前拿到部分红利,。李增福等(2011)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得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受到债务融资契约的影响,随着公司的负债水平增高,公司管理者具有更高的倾向对盈余情况进行一定的管理,并且在国有控股公司中企业管理层所使用的盈余管理手段与非国有控股公司中所使用的手段有所不同。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kjx/4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