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上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以a股汽车制造业为例

2023-01-02 11:3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 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达到主体自身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的对会计收益信息的调整和控制。内部控制为了确保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有效,与盈余管理存在一定关系。企业经营活动的不同方面,都有内部控制的存在。本文通过A股汽车制造业2011-2013三年中涉及的86家公司的年报数据以及内部控制资料,将样本公司的可控应计性利润的绝对值通过修正的截面琼斯模型进行估算。选用合成的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情况做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十分明显同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呈负相关。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 内部控制研究 2
1、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2
2、内部控制理论变迁 2
(二)盈余管理研究 2
1、盈余管理的概念 2
2、盈余管理的测度 2
(三)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研究 3
三、研究设计 4
(一)研究假设 4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
(三)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 4
1、战略目标的赋值 5
2、经营目标的赋值 6
3、财务报告目标的赋值 5
4、合规性目标的赋值 5
(四)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估计 5
(五)研究模型 6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7
(一)描述性统计 7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8
(三) 多元回归分析 8
五、研究结论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以A股汽车制造业为例
会计122 马心妍
引言
引言
在风云变化的资本证券市场,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这一操控性手段使得对外呈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现的财务信息有粉饰性成分,“安然”、“世通”等大型国际公司的财务丑闻使得公司治理又成为舆论的焦点。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性,在环环相扣的体系中一旦失去稳健性,薄弱的内控体系会给盈余管理提供契机,公司通过盈余管理的相关操作可使财务报表呈现出需要的假象,财务报告上列报的金额和出示的会计信息产生迷惑性。可以见得,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在这种公司内部会计操作的财务信息形式逼迫之下,对内控的监督和管理的要求急需提升到一个新阶段。我国在1999年在修改拟订的《会计法》中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完善内部控制提出原则性方面的具体要求。在经过6年的实践之后,《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于2005年由国务院批准证监会发布,在这份《意见》中对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做出了明确的相关要求,并对其检查和评估制度的有效性也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这些政策法规的相继问世都表明了内部控制正逐渐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
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中国汽车制造业在几十年长足发展之后更成为了制造业中的代表。而且在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几十年发展中对于内部控制的高要求是研究的优势,因此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本文立足于理论并辅以相关数据,对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提出二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呈现负相关的假设。运用stata计算出多元回归模型,通过进行实证研究来研究内部控制质量和盈余管理二者之间的影响,并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促进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提出相应可行性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研究
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发源于内部牵制,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逐渐发展并完善,西方学者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我国在市场经济迅速稳步发展以后,对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关注。
1.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高锐(2009)从不完全契约的角度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有着相当紧密的互动关系。从委托代理这方面来看,为有效解决公司客观存在的代理问题,内部控制应运而生。但如果要从解决代理问题的层次上看,公司治理作为起点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着治理与控制。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正确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同时也能够使得公司治理更加完善。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又能够反作用于内部控制,有助于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的建立。
2.内部控制理论变迁
李连华(2007)提出,国内外一般认为将内部控制划分成三个阶段。即“三要素时期”、“五要素时期”、“八要素时期”。最初的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加深和对要素的更加细化划分,在三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信息与沟通、监督合称为五要素,2011年美国COSO组织颁布的《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ICIF》对其更加细化的要素划分将其定位为八要素。传统内部控制经历了颠覆性变革,从此与公司治理联系更加紧凑。
施先旺(2008)将内部控制理论划分为形成、发展与完善三个时期。一九四零年以前,内部控制还未形成理论概念。只有内部牵制呈现经济制约的一般性实现活动,缺乏行为导向。一九四零年到一九七零年,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趋兴盛大大推动了内部控制制度理论的产生。经济危机也使资本市场需要掌握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信息,需要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一九六三年美国COSO在《审计程序公告第33号》中对内部控制概念进行阐述,并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一九七零年后,系统管理理论引入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研究方法从隔离变为整体,内部控制理论建立。
(二)盈余管理研究
随着资本市场的兴盛,管理层对企业对外财务报告信息十分重视。盈余管理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国外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内研究也在近十年内发展起来,使得这一领域的理论成果日渐丰富。
1.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普遍被认为是企业为了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以影响企业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而对外财务报告数据进行干预的操作行为。
著名学者顾兆峰(2000)对此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证券市场的波动会对经济秩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盈余管理方面要尽量抑制。虽然在降低企业财务报告方面盈余管理有着其独有的实用性,但是也无法对其进行比较彻底有效的避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kjx/45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