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商业银行运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2021-01-22 17:0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本文利用沪深两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9—2015七年的财务年报数据和相关贷款资料以上市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变更情况的资料,研究上市商业银行高管人员是否会为了突出自己的经营业绩谋取私人利益,或者为了平滑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研究发现,银行业绩水平与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之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上市商业银行在经营状况较差的时候会计提较少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来调高披露盈余,相反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时候会计提较多贷款损失准备金调低披露盈余从而降低盈余波动性。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层会出于平滑利润的目的调节贷款损失准备金数额进行盈余管理。关键字: 盈余管理;贷款损失准备;平滑利润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to use loan loss reserve for earnings managementStudent majoring in accounting Jia BeiTutor Tang YingmeiAbstract:The study use the data of Shanghai and Shenzhen two city 16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in 2009 - 2015 seven years on the financial report and related loan data to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top management turnover, the data of listed commercial bank executives is to highlight their operating performance for seeking private interests, or to profit smoothing earnings management. Study foun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performance of the bank and loan loss provision, th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at is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the poor accounting provided less loan loss reserve to increase earnings disclosure, on the contrary in good operating condition when accounting provided more loan loss reserve lowered Earnings Disclosure to reduce earnings volatility. Through empirical study, it shows that the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will adjust the amount of loan loss reserves for the purpose of smoothing profits for earnings management.(一)研究背景 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手段对公司收益信息等项目内容进行的调节,改变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使其达到编者的预期效果。基本上盈余管理这一行为在大多数行业中都有所体现,银行业这一部分有关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却很少。在盈余管理手段方面,银行管理层主要采取真实盈余管理和披露盈余管理这两种。在上市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中,改变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数额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有关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相对其他盈余管理手段也较多。国外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动机的研究历程有检验动机和解释动机原因两个阶段。然而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我国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管理政策和国际间有一定差异,且政策尚不完善,因此有关运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动因研究还比较少。(二)研究意义从已有文献来看,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普通行业的上市公司上,专项研究银行业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的文献较少。所以,以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可以帮助金融监管部门和外部投资者更加充分的掌握银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动机和过程,就能从根本上管控盈余管理行为。同时,以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完善我国有关盈余管理问题领域的研究。贷款损失准备金如何计提对于银行如何管控风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准备金的计提情况可以反映出商业银行贷款的质量,也可以帮助监管部门和银行股东全面评估银行的信贷管理政策,了解银行识别和管理、控制风险的能力。纵观相关研究,通常普遍认为银行经营者具有为了平滑利润,隐藏贷款风险的真实水平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以便于弱化来自于监管部门和市场的管控。也有一些看法认为计提不同数目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又和高管上任后出于对自身短期利益的追求尽可能地提高其报告利润有关系。这也是本文的兴趣所在,即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是出于长远目标的,还是出于维护短期自身利益的,亦或是两种动机都存在。二、研究现状(一)盈余管理动机研究1.国外学者观点国外学者大多将盈余管理动机分为资本市场、政治成本和契约三类。其中契约动机包含公司为了完成委托,达到投资者要求使得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债务契动机和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报酬契约动机。(1)契约动机Defond和Jiambalvo(1994)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债务契约动机的存在。实证研究的样本是那些违反了债务契约的公司,他们发现这些公司为了规避违反债务契约的高额成本会在契约即将到期时加大力度进行盈余管理,避免发生违约。Defond M.L(1994)发现了盈余管理的报酬契约动机。经营者为了获得高额奖金,同时也为了在公司效益不佳时不失去工作,避免被解聘,会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去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同时也有一些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一般大型跨国公司的管理者的报酬和奖金数额都与公司盈余状况挂钩,因此管理层常采用递延收益的方式来达到可得到公司激励计划奖金的业绩目标。(2)资本市场动机1998年有学者证明了在上市公司中存在为迎合资本市场要求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因为他们发现当企业要发行股票或是融资收购前,财务报告里的应计项目都会预期外的变动。(3)政治成本动机早在1978年就有国外学者研究了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动机。一些公司会收到反托拉斯监管和不利政治程序的影响,他们选取这些公司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为了避免外界的监管调查和不利的法律程序影响,这些公司的管理层会向上进行盈余管理来获得政府的支持或保护。同时Beatty et al .(1999)的研究也得出经营者会出于应对行业监管的目的进行盈余管理。2.国内学者观点目前我国的研究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分为资本市场动机、监管动机和契约动机。(1)契约动机左晓慧和袁千惠(2012)指出银行存在着以避免亏损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张立群(2011)实证研究了我国14家上市银行中盈余管理存在性的问题,研究中他提出商业银行中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所以资产拥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就会导致银行经营着出于最大化个人利益的目的进行盈余管理。黄丹(2014)通过16家上市银行和95家非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盈佘管理的动机之一就是满足投资者要求,向投资者传递银行运营稳健发展的信号来加强投资者的信心。贾昱(2014)通过对中国银行特例的研究,指出银行业绩是用于考核管理者绩效的指标之一,管理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来修饰这一指标。(2)资本市场动机赵胜民(2011)同意盈余管理的利润平滑动机,否定了银行是为了提升资本充足率而从事盈余管理的。张立群(2011)却指出银行会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的预期而进行盈余管理从而维持银行股价稳定,因为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有一定要求。田存志和刘可(2012)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中上市动机的存在性,发现上市银行在入市前会调低贷款损失准备来增加盈余,而上市后盈余管理的程度就会下降。(3)监管动机贾昱(2014)通过个例研究,指出中国银行采取的是总分行制度,每一级分行都由上一级管理考察,所以可能会存在应对上级行管控和绩效考察的盈余管理动机。许嘉栋(2015)也提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会为了规避监管,达到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而进行盈余管理。(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根据前人的文献研究,盈余管理的手段有披露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披露盈余管理是会计手段,而后者属于非会计手段,通过一些真实的交易事项或是改变事项的发生时间来完成的。在披露盈余管理手段中,调节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属于调整可控性应计项目。因为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调节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是银行管理者常采用的盈余管理手段,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多,同时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1.国外学者观点(1)平滑利润假说国外有很多学者得出商业银行会利用贷款损失准备平滑利润的结论,Lobo和Yang(2004)得出了和众人相同的研究结论并且深层挖掘了原因:银行经营者为了达到监管要求,向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传递一种银行稳定发展的信号。2003年有丹麦学者研究认为,贷款损失准备和披露盈余显著正相关。(2)其他看法但是有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否定了平滑利润假说。Defond M.L(1994)反而认为银行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是报酬契约动机。2.国内学者观点(1)平滑利润假说蔡逸轩、罗剑群(2009)做了实证研究,发现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数额与银行的经营状况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证明了利润平滑假设。许有传和杨继光(2010)也同意这一观点并且解释了原因:贷款损失准备可以弥补预计的损失从而降低利润的波动性;通过定量分析他们发现银行当期的披露盈余和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的数额有正向的关联度。李碧荣(2011)、崔光霞(2014)、李雯和徐焕章(2011)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这一正向关联度。黄丹(2014)通过研究上市商业银行与非上市商业银行,得出当银行经营业绩好时,银行管理者就会多计提可操控性贷款损失准备,减少利润,而当银行经营业绩欠佳时,管理者就会少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来增加利润,从而达到利润平滑的目的,巩固投资者信心。(2)其他看法梅孙华和张晨(2009)通过实证指出银行遵循新准则的话就无法运用贷款损失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许友传和杨继光(2010)也在他们的研究中提出并不认为在我国银行业中存在很明显的监管管控和市场管控,银行进行盈余管理不一定总是平滑利润,更可能是管理者考虑到自身短期利益,在任期间少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来提升营业利润,从而提高个人业绩。(三)评述综合以上国内外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有关运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①到目前为止,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有 16 家,而这一方面的研究多以14家上市银行为对象,数据方面可以有所提升。②针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动机的实证研究出现较晚,基本都在2009年之后,而这些研究中更是鲜少有考虑银行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的盈余管理动机。本文将以16家上市银行2009年到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从银行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是出于平滑利润防范风险的长期利益目的还是对自身短期利益追求的目的,两方面进行实证研究。三、研究设计(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有两类,一是银行经营者为了完成经营委托,达到股东要求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债务契约动机;二是银行经营者为了最大化个人利益,获得高水平的薪酬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报酬契约动机。根据规定,从事银行业务的机构必须根据所承担的风险和损失的余额按固定的比例计提准备金用于补偿未来的可能性贷款损失。需要提取准备金有三类,分别是一般风险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别准备金。其中一般风险准备金由各金融机构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和风险状况,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有一定的要求,通常高于期末风险资产的1%。而专项准备金和特别准备金是从税前利润中提取的,会影响期末的披露盈余。这两者统称为贷款损失准备。按照规定贷款损失准备可以税前扣除,因此通过调节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来调节银行披露盈余成为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贷款损失计提方法主要为五级分类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现金流量折现法方法大致为风险越大应使用的折现率越高,五级分类法为将贷款分为由正常到损失五类。这两种方法在确定具体的计提金额时都是凭借管理者主观判断的,导致银行的盈余也存在人为操作的空间。为了满足某些目的,银行管理者可以凭主观意愿改变折现率获改变贷款分类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当管理者试图平滑利润,传达给利益相关者银行平稳发展的信息时,银行经营者可以通过在银行业绩较差时少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来提高报告盈余,就能降低盈余的波动幅度;在业绩较好时多计贷款损失准备金来降低报告盈余,除此之外,调节贷款损失准备金也可以用于企业试图在表现出扭亏为盈的经营状况时,企业当前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为下期少计贷款损失准备金做铺垫,营造出下期会计盈余大幅提升的经营状况好转的局面。正是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具有不准确性和高度主观性,一方面管理者出于长远的和银行的利益考虑,会采取调节贷款损失准备金数额来平滑利润。具体思路是这样的:银行经营者可以通过在当期盈余较多时多计贷款损失准备金来调低报告盈余,在银行经营状况较差时少计贷款损失准备金来调高报告盈余。在此理论基础上,当银行管理者基于利润平滑动机调节贷款损失准备时,银行的盈利指标与贷款损失准备金间应存在正向相关性,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1.假设一: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程度与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具有显著正向关系另一方面,银行经营者,尤其是新上任的高管有动机去尽量提升报告盈余来显示个人业绩,来获得银行股东的激励和人事升迁等好处。这种通过自身业绩邀功最大化个人利益动机,使得银行高管总是想要向外部披露更多的报告盈余。管理者可能只关注在任短期内的业绩数目而忽视远期的风险调控。所以,可能在银行业绩较好的时期管理者也不会多提取贷款损失准备来降低利润的波动性。因为这样会减少披露盈余,这与新上任的高官倾向通过良好的个人业绩来给监管者留下良好印象的初衷相悖。而在银行业绩较低的时期,管理者还是会尽可能地提取较少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避免自己在任期间利润水平太低或是利润波动幅度过大。因此提出第二个假设:2.假设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程度与上市商业银行当期是否更换高管具有显著反向关系(二)变量定义1.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率(LLP),即贷款损失准备金与总贷款之比来作为被解释变量,这样比单纯看贷款损失准备金额能更准确的考察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情况。2.解释变量选用资产报酬率(ROA)作为研究的解释变量,来反映企业盈亏能力。预估这16家上市银行存在平滑利润的盈余管理动机,会在盈利多时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以减少报告利润;在利润较少时少提贷款损失准备。若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平滑利润假说成立; 若系数显著为负,则不成立。预期其系数为正。本文设计虚拟变量(LEADER)来反应银行高层管理者的变动情况,当该银行的高管变更时,LEADER值取1,否则取0。有关高管变更的情况可从各银行财务报告资料中取得。预期样本银行的高管人员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提高业绩的动机,无论经营状况如何都少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以提高当期的报告盈余。所以更换高管会引起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的反向变动,预计系数为负。3.控制变量综合前人的研究得出,直接影响贷款损失准备数额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LGD(违约损失率)、EAD(违约风险暴露)和PD(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不变,选取EAD、PD为控制变量,可以用贷款增长率衡量违约风险暴露,用不良贷款率衡量违约概率。不良贷款率(BLLP)是不良贷款额与总贷款余额之比。可以作为衡量违约概率的指标。当银行不良率高时意味着贷款质量低即违约概率大,银行应该会多提贷款损失准备;反之少提,预期系数为正。 银行贷款增长率(GLLP),是当期贷款的增长额与上年贷款总额的比率,即贷款增长的规模,可以作为衡量违约风险暴露的指标。由于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有经济周期性,因此在整体贷款规模扩张快时,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较少;而在贷款规模扩张慢时期会多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因此预期的系数为负。综上,可以得到如表 1 所示的变量定义表。表1 变量定义表类型名称定义预期符号被解释变量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率(LLP)期末贷款损失准备余额/期末贷款总额解释变量总资产报酬率(ROA)所得税和贷款损失准备前利润/平均总资产+解释变量是否更换高管人员(LEADER)年度内管理层变动,取1;其他,取0-控制变量不良贷款率(BLLP)期末不良贷款总额/期末贷款总额+控制变量贷款增长率(GLLP)( 期末贷款总额-期初贷款总额)/期初贷款总额-(三)样本与数据来源截至到2015年,我国只有16家上市银行,本文选取2009—2015年沪深两市1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样本期间是2009.12.31-2015.12.31,光大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是2010年上市的2010年之前的相关信息难以取得,2009年的相关信息可从2010年年报中获取。关于上市银行资产报酬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和高管人事变更情况的资料来自网易财经网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指标,手工整理所得,不良贷款率和贷款总额来自国泰安数据库。论文使用STATA13.0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四)实证回归模型根据前述假设可以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 为回归系数,为随机干扰项。四、实证检验结果和分析(一)描述性统计为了解样本各个指标的情况,本文先对2009—2015年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所有研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统计数据如表2:表2 2009-2015上市商业银行特征变量描述性统计Stats样本数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 标准差llp1072.40104.5312.390.6490roa1071.32131.890.681.270.2518leader1070.23361000.4251bllpgllp1071071.016719.74022.9166.820.385.060.9416.050.403911.3096这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提取均值是2.40%,可以看作平均每100元的贷款银行就会计提2.40元的贷款损失准备。标准差是0.65%,说明不同的银行间贷款准备金率差距相对较大,最大值为4.53%最小值为1.00%。不良贷款率均值是1.02%,标准差是0.40%,即平均100元的贷款存在1.02元的不良贷款。同样不同银行间的不良贷款率差距较大,最大值为2.91%最小值为0.38%。贷款增长率均值是19.74%,标准差高达11.31%,不同银行间的贷款增长规模差距很大,最大值高达66.82%最小值仅为5.06%,这反映了我国个别商业银行近年来规模迅速扩张,但同时也意味着未来的信贷风险将会增加。资产报酬率的平均值是1.32%,即银行100元的平均资产可以带来1.32元的报酬收益。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一直在稳定而持续地增长,这一点从中位数为1.27%可以看出。(二)多重共线性检验为了了解模型中各变量的相关程度,我们需要先对模型中各个变量进行相关性的检验,并尽量减少可能会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样本公司多元回归模型变量间相关关系如下所示:表3 多元回归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分析表llproaleaderbllpgllpllp1.000 roa 0.3303***1.000 (0.0005)leader0.0897 0.2086 **1.000 (0.3580) (0.0310)bllp 0.5739*** 0.0986 0.0704 1.000 (0.0000) (0.3123) (0.4711)gllp -0.3454*** -0.3808*** -0.2612***-0.0640 1.000 (0.0003)(0.0001)(0.0066)(0.5126)**表示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根据上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贷款损失准备率与银行资本报酬率的相关系数为0.3303,两者之间呈正相关,这与本文的假设一致,同时贷款损失准备率与控制变量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与贷款增长率呈负相关,同时各变量之间最大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小于0.65,可以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在回归模型中不剔除控制变量,但是需要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得出偏相关系数,以验证内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程度。(三)多元回归分析为了检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其他指标的相关系数,需要进一步对样本进行OLS多元回归,表4是根据样本银行的线性多元回归结果整理而得:表4 多元回归结果变量系数标准差tP>|t| roa0.4957**0.20552.410.018leader-0.08290.1164-0.710.478bllp0.8719***0.117807.390.000gllp-0.0144***0.0046-3.120.002Number of obs107R-squared0.4569Adj R-squared0.4356F-statistics21.46**表示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表4显示,样本银行解释变量资产报酬率(ROA)与被解释变量贷款损失准备率(LLP)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正,同时也通过了t检验,并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这验证了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与银行经营状况显著正相关的假设。当银行的本期资产报酬率较高即收益较好时,管理者很可能会通过多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来降低利润,避免因披露盈余短期内的增加而造成的大幅度波动。当银行的资产报酬率较低即收益较差时,则可通过少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来平滑利润,减小报告利润的波动性。代表银行高管是否变更的变量与贷款损失准备率之间关系不显著,也就是说没能证明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受高管追求个人利益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样本过小或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不单单是由董事长和行长决定的,要想准确度量高管变更的情况,还需继续了解银行内部的治理结构。样本的不良贷款率与LLP的相关系数为0.87,并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表明其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本文预测相符。也就是当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贷款质量低时,银行较难收回贷款,违约概率高,管理者会多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反之管理者会少提贷款损失准备。贷款增长率(GLLP)与贷款损失准备率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本文的预测相符,这表明在银行贷款规模扩张较快时,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较少,而在贷款规模扩张较慢时期,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较多。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一)研究结论本文利用沪深两市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9—2015七年的财务年报数据和相关贷款资料以及上市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是否变更的资料,研究上市商业银行高管人员是否会为了突出自己的经营业绩谋取私人利益,或者为了平滑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研究对上市银行的经营状况(ROA)、是否更换高管(LEADER)、贷款不良率(BLLP)和贷款增长率(GLLP)四个指标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LLP)的关系展开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若其他条件不变,银行经营状况与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上市商业银行在收益低的时候通过减少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来抬高披露盈余,反过来在利润较高的时候多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来平滑盈余。 这一结论支持了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动机的平滑利润假说。(二)政策建议既然银行有较强的利用调节贷款损失准备金数额来平滑盈余的动机,本文建议监管当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管力度:1.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金融监管部门对上市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审核应该更加严格,保证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用性,同时加强对非上市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也可以鼓励商业银行聘请质量较好的审计师,并定期轮换审计师以避免银行管理层存在操纵利润的空间。2.完善相关政策各国监管部门应当相互协调,统一银行行业中有关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和核销的政策,同时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和核销的操作规范和计量模型等方面为各个银行提供更为详尽的指导。3.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银行是高风险行业,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建议和引导银行建立全面的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制。进一步加强各个银行对宏观经济和市场波动的预测能力以便更为精确地估计贷款损失。致谢最后,再次对大家的帮助表示由衷的真诚的感谢。参考文献[1] Defond, M. L and Jiambalvo, J. 1994.Debt Covenant Effect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7(1):145-176. [2] Beatty, A.L., &Harris, D.G. The Effects of Taxes, Agency Cost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 Comparis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Firms[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1999(4):299-326[3] 许友传,杨继光.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动机[J] 经济科学. 2010,2.[4]李雯,徐焕章. 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分析[J]. 财会月刊,2011,05:14-15.[5] 陆建桥.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1999(9):25-35[6] 田存志,刘可.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动机与商业银行治理[J] 产经评论. 2012,3(2):150-160[7] 蔡逸轩,罗剑群.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政策选择动因实证研究. 会计之友,(32):59-59[8] 赵胜民,翟光宇,张瑜.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市场约束——基于投资收益及风险管理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8):75-85.[9] 崔光霞.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与盈余管理、资本管理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14:13-14.[10] 梅孙华,张晨.新会计准则下我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 2009 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361-367.[11] 贾昱. 金融工具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以中国银行为例[D]. 华东理工大学. 2014:15-16.[12]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104-106[13] 左晓慧,袁千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35(1):126-130[14] 李碧荣.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影响因素—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D]. 暨南大学,2011 [15] 黄丹. 我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14:10-11.[16] 张立群.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盈余管理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11:12-13.[17] 许嘉栋. 我国银行业真实盈余管理研究——基于规避监管的动机[J]. 经营管理者:财税金融,2015(4):16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引言2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意义2
二、研究现状2
(一)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2
1.国外学者观点 2
(1)在契约动机方面 2
(2)在资本市场动机方面 2
(3)在政治成本动机方面 3
2.国内学者观点 3
(1)在契约动机方面 3
(2)在资本市场动机方面 3
(3)在监管动机方面 3
(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3
1.国外学者观点 3
(1)支持平滑利润假说 3
(2)不支持平滑利润假说 3
2.国内学者观点 4
(1)支持平滑利润假说 4
(2)其他看法 4
(三)总结4
三、研究设计4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4
1. 假设一 5
2. 假设二 5
(二)变量定义5
1. 被解释变量 5
2. 解释变量 5
3. 控制变量 5
(三)样本与数据来源6
(四)实证回归模型6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6
(一)描述性统计6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7
(三)多元回归分析7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8
(一)研究结论8
(二)政策建议8
1.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8
2.完善相关政策8
3.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8
致谢9
参考文献9
商业银行运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会计122:贾 备
引言
引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kjx/4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