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违规行为的实证研究【字数:10681】

2024-02-25 13:0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为了完成研究对国内和国外的学者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研究发现一些学者已经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一些探索,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结论,但是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与违规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够多,也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上的分析和检验,选取了沪深A股企业在2016-2017两年的企业违规数据、财务数据以及相关审计资料,利用相关模型和OLS回归分析法,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和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不断地研究发现(1)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控制缺陷少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发生违规行为的概率比较小;(2)在对产权性质进行分析时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越大,非国有企业发生企业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内部控制的研究2
1.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及分类2
2.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的研究2
(二)内部控制与企业违规的相关研究3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3
四、研究设计4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4 (二)变量定义4
1.解释变量4
2.被解释变量4
3.控制变量5
(三)模型设计5
1.模型15
2.模型25
五、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5(一)描述性统计分析5(二)相关性检验6(三)多元回归分析7
六、研究结论8
七、政策建议8
致谢9
参考文献9
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违规行为的实证研究
会计152 李浩达
引言
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财务舞弊与企业违规案件爆发,如“世通”、“安然”事件,导致公众和政府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更加重视,从而让公司治理和运营被推上了改革的大舞台,而在此期间,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变得越来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治理模式的越来越成熟,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但是与此同时,企业的违规行为却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逐渐成为各个学者的研究和探索的重点。
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很多年的补充和完善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并且在逐步走向成熟。目前我国的市场还处在起步和刚开始发展的阶段,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监督管理和法律法规体系越来越完善。1986年,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里,我国的财政部第一次把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概念,用正式的形式提出来——内部会计控制,而在1996年,又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我国财务部有进一步强调了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被颁布也进一步证明我国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2007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发生,内部控制制度上存在缺陷的企业被暴露在阳光下,与此同时,公司在运营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为了保证经济和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在2008年5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我国五部委的倡导下应运而生,2010年与《基本规范》相呼应的三部指引被颁布,2011年开始,三部指引就已经在公司逐步实施了;而从2012年开始,沪深主板上市的企业也开始执行三部指引。至此,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体系也逐步形成。
但是,尽管我国的相应法律制度已经比较完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诚信体系的缺失,导致市场仍然不断发生违背法律法规的违规行为,近几年这种现象频频发生。企业发生违规的方式有很多,通过研究总结发现,违规行为包括:披露虚假的财务信息、企业的重大事项没有及时公布、减持不合规、违规买卖股票、公司治理混乱等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所做的相关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影响因素以及与企业运营管理的关系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关于企业违规行为的分类研究也比较成熟,但是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存在空白。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进一步分析产权性质对此是否存在影响。
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的探索
1、内部控制缺陷的含义及类型
通过研读美国COSO、PCAOB,发现对内部控制缺陷,他们都做出了比较相似的定义:公司在运行中,他们内部控制制度里面已经存在的、已经发现或者未发现的缺陷。2004年的时候,PCAOB又发布了第二号审计准则AS.2,并在准则里面,通过预估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重大错报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一般控制缺陷、重要控制缺陷和重大控制缺陷。但是,对于重要控制缺陷和重大控制缺陷,没有进行划分明确区分的标准,而在2007年的时候,第五号审计准则AS.5发布了,从而代替了AS.2,对重要控制缺陷、重大控制缺陷和“明显征兆”之间进行了区分。国内外的很多研究,对内部控制缺陷的不同种类有很多不同的要求:比如从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生层面——交易层面和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缺陷(Klammetal,2012;Philna Coetzee,2017)[20];审计层面——基于审计人员和审计费用方面的缺陷(Matthew J. Keane,2012;Audrey Gramling,2018)[21];是否与会计信息化相关(Xi Wang,2014)[22];是否与安全绩效相关(Chee Chong Hong,2018)等,通过对文献的解读可以看到,以上的定义和要求,都是为了达到学者们的研究目的而提出的,并没有提出的标准能够被所有人普遍接受。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也为内部控制缺陷赋予了比较相似的含义,对于上市公司,如果他们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指引里面,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深度进行了两方面的区分:其中,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是根据缺陷形成原因进行区分的;主要控制缺陷和一般控制缺陷,是按照影响深度区分。我国的一些学者对这一方面,也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将内部控制缺陷按照涉及层面分为公司层面和财务报告层面内部控制缺陷(张丽达,2016)[17];基于BP神经网络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界定,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类(王海林,2017)[4];与财务业绩的关系(叶陈刚,2016;李长青,2018)[9]等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并没有明确的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区别的标准,于是王宏(2017)[5]等认为虽然制度的制定让企业能够自主地判断自身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但是也让企业能够做出一些违规行为。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kjx/56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