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内部控制对商誉减值的抑制作用【字数:10199】

2024-11-02 13:2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近年来,随着兼并重组政策的放宽,我国上市公司迎来并购重组热潮。因“高估值、高溢价”产生的超额商誉为后续年度的巨额商誉减值埋下伏笔,这也将导致公司价值的下降及投资人利益的损失。故抑制商誉减值的途径亟待研究。基于此,本文以2010-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内部控制质量对商誉减值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产权性质在内部控制的抑制作用中的调节程度,发现内部控制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因此,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并购业绩的完成度,降低商誉减值计提比例。此外,政府也应该进一步健全相应法规,以增强企业的内控意识,防范商誉泡沫破裂。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引言 1
一、 文献综述 2
(一)商誉减值研究现状 2
1.商誉定义 2
2.商誉分类 2
3.商誉减值 2
(二)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3
(三)内部控制与商誉减值 3
(四)文献评述 3
二、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
(一)理论分析 4
1.委托代理理论 4
2.大股东掏空理论 4
3.信息不对称理论 4
(二)假设提出 4
1.内部控制与商誉减值 4
2.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5
三、 实证研究设计 5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
(二)变量定义 5
1.被解释变量 5
2.解释变量 6
3.控制变量 6
4.调节变量 6
(三)研究模型 6
四、 实证分析 7
(一)描述性统计 7
(二)相关性检验 7
(三) 多元回归分析 7
1.内部控制质量与商誉减值 7
2.产权性质在内部控制抑制商誉减值过程的作用 8
(四) 稳健性检验 9
五、 研究结论与研究启示 9
(一)研究结论 9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二)研究启示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内部控制质量对商誉减值的抑制作用
引言
引言
近年来,企业越发倾向于通过外延式并购需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宏观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内生增长乏力,需要通过并购重组以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打破增长瓶颈。加之2014年相关政策出台,并购重组过程中的行政审批环节等被取消,使得并购重组的环境更为宽松,从而引发了上市公司的并购狂潮。
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必然会产生大量外购商誉,而商誉减值计提的主观性也为企业的风险管控带来巨大隐患。从数据来看,从2008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账面商誉一直呈现上涨趋势,20142016年更是迎来井喷式增长,总额累计突破万亿。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账面存在商誉2138家,商誉总额为1.39万亿元,占同期净资产总额的5.33%。
在并购业绩承诺期后,标的企业业绩大变脸,导致大额商誉减值爆发,从而影响到公司的价值评估、损害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利益。截止2020年3月5日,在已公布2019业绩快报的上市公司中有300家涉及商誉减值,其中也存在由于巨额商誉减值导致上年度亏损的企业,如万达电影计提59亿的商誉减值导致预计亏损47.2亿。因此,寻求抑制巨额商誉减值的有效办法成为当务之急。
现有研究大多认为商誉减值的计提出于盈余管理动机并且巨额的商誉减值会增加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造成股价短期骤然下跌的经济后果。但从内部控制角度研究其与商誉减值影响机制的研究尚存在缺口。内部控制作为在企业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在管控运营风险、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信息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内部控制能否抑制公司计提大额商誉减值的行为呢?内部控制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
为解答上述问题,本文以2010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内部控制对商誉减值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司计提的商誉减值比例越小,并且在非国有企业中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一、 文献综述
(一)商誉减值研究现状
1.商誉定义
商誉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根据我国财政部2007年实施的第20号会计准则的规定,将其定义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购买方支付的合并成本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目前学术界对商誉的定义途径主要有两种,分别为从内部构成因素定义商誉及从计量角度定义商誉。
从内部构成因素定义商誉主要有“好感价值论”、“协同效应观”、“无形资产观”、“核心能力观”、“人力资本观”。“好感价值论”归纳商誉是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员工、投资者、金融机构的好感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Hendricksen,1987)[20]。与此观点不同,“协同效应观”认为协同效应为商誉的本质(Miller,1973)[21],企业并购发生后产生的净现金流大于并购前两企业各自净现金流之和,这部分差额即为并购效应。另有“无形资产观”指出商誉是企业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产或商誉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董必荣,2008)[11]。除此以外,“人力资本观”支持商誉的本质是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本的垄断从而占有的超额效用(于越冬,2000)[12]。
从计量角度定义商誉包括直接计量角度和间接计量角度。“超额收益论”指出商誉是企业以后年度收益的折现值大于企业投资总额应取得的回报的差值(刘旭,2017)[1]。从间接计量的角度,“总计价账户论”表示此账户既包含资产负债表未关注的未来收益价值也包含资产负债表涵盖的资产未来收益价值的高估值与低估值(吕洪,2017)[2]。以上两种角度为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便利,但究其本质尚未定义商誉,仅为计量方法。
2.商誉分类
商誉可以分为两类即自创商誉和并购商誉。自创商誉为企业自身拥有的,能为其未来经营带来额外收益的、不可辨认的、尚未入账的无形资产(吕洪,2017)[2]。并购商誉为购买方支付的对价与被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即为并购溢价(曲晓辉、卢煜,2017)[3]。由于自创商誉无法计量故下文讨论商誉仅为并购商誉。
3.商誉减值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kjx/605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