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来自有色金属行业的经验数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非效率投资动因研究 2
(二)内部控制经济后果 3
(三)内部控制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4
(四)文献述评 4
三、研究设计 4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
(三)变量选择 6
(四)实证模型 7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7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7
(二)相关性分析 8
(三)多元回归分析及结果 8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内部控制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来自有色金属行业的经验数据
引言
引言
在目前的公司治理活动中,企业十分关注投资活动,其是指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管理活动,能够起到衡量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的作用。
从整体上看,合理的投资能促进社会财富充源泉充分涌流,促进我国经济正常向前发展;从局部看,合理投资能够使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在竞争中拔得头筹。但是,如何进行效率投资这个问题,目前在很多上市公司内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解答。非效率投资的类型主要有两大种:投资不足与过度投资。如果坐视不理,这将会严重影响企业自身价值个和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如何有效改善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现在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学术界对此也有很多热议与讨论。
在进行行业选择时,作者选择了有色金属行业,依据如下:一是以往针对整个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A股市场的研究较多,并未对行业进行区分,容易使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缺乏针对性。本次首次在研究内控对非效率投资影响这个问题上以有色金属行业为对象,在分析过行业特殊性后再进行实证研究,这样对解决这个行业的企业非效率投资问题能更有针对性指导性。二是有色金属行业本身的特质。有色金属行业在进行投资活动时更青睐实物资产,这更能体现出投资的可控性。同时此类企业数量众多。这就使得有色金属行业在我国众多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具有代表性。三是欧阳杏幸(2017)等的研究我表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存在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较多,情况比较严峻。 四是在经济发展加快时,对有色金属产品的消费渴求迅速上升,价格快速上涨,整个行业趋向膨胀饱和,但发展到今天时,企业一些问题,诸如发展成本不断提高,投资增长受限,价格剧烈波动等不断涌现。因此,解决非效率投资问题有助于维持有色金属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为目前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相关性的国内外文献数量并不是很多,研究并没有十分充分,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所以本人准备采用理论分析加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我国深市年股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旨在验证内部控制对企业非效率投资有抑制作用并针对性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提出建议。
文献综述
(一)非效率投资动因研究
1.代理冲突与非效率投资行为
股东与经理人之间会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而利益不一致,这就往往使得投资的结果并不是对两方都有利,无法实现效率投资,无法实现整体利益的趋同。目前在企业中存在着以下三种博弈:
(1)股东和经理人的代理冲突
Narayanan(1985)研究认为,当面临考核时,经理人为了证明自身的能力,往往会倾向投资于短期能给企业带来盈利的项目来提高外部对自己的评价,而非选择需要长期投入的,对股东有利的方案。辛清泉等(2007)分析发现:在政府干预背景下,一方面:经理人拿到的报酬不高,心理失衡,在投资活动中偏好过度投资,且该现象在地方政府管制下的的上市公司中尤为常见;另一层面上得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的薪酬好好规划与合理发放有助于有效减少非效率投资。郝颖,刘星(2010)通过权衡投资给经理人带来的得失来看,当他们认为自身利大于弊时,经理人往往会肯定这个投资项目,从而造成投资过度。
(2)大股东和小股东的代理冲突
刘朝辉(2002)研究发现,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并不是完全发达的,股权分配上也不是完全平均,容易集中于某些持股份额较大的股东,他们会在公司内部享有更大的权利。为了私利,控股股东可能会与外部进行关联方交易套利或转移资产。借此侵吞公司财产,牺牲小股东的利益。但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郝颖,刘星(2010)研究发现大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现象,机理为:如果用留存收益投资新项目带来的收益小于将留存收益直接用于为自己谋利所获得的收益,即使新项目是可行的,对公司有益,享有控制权的股东也有否决项目的可能性。
(3)股东和债权人的代理冲突
童盼,陆正飞(2005)发现当企业欠债越多时,用于投资的经费越少,投资活动就会越来越少。在控股股东的主导下,企业倾向于会放弃无风险项目,尽管这种项目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当项目风险越高时,企业越可能投资该项目;在项目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甚至会投资NPV < 0 的项目。吴丽芳(2014)也提出股东与债权人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利益冲突,投身于股票市场的持股股东大多性格上是冒险型的,这一点也体现在他的投资活动中,相反,债权人对于稳妥的项目更为青睐。
2.信息不对称与非效率投资行为
Myers and Majluf(1984)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存在于企业外部观望的投资人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能完全充分交流的问题会使得外部投资人为了确保决策正确而支付更多获取信息的费用。而当内部融资成本明显低于外部时,内部融资会更受青睐,企业放弃外部部分NPV大于0的项目来减少总体融资成本,这种抉择往往会导致投资不足。欧阳凌等(2005)在分析不同企业投资差异行为时发现:信息质量低的企业往往倾向于过度投资,而质量高的企业则倾向于投资不足。建议证券部门加强监管,投资者增加辨别能力,从而抑制股东权利膨胀,促进信息透明与投资效率。肖珉等(2014)把企业按产权进行了划分,发现在我国经济转型期,一些现金流较为充裕的国企更加倾向于过度投资,而私企则完全相反,出现了投资不足的情况。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kjx/65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