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政府补助对上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附件)【字数:17658】

2022-11-09 12:2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摘 要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一直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本文在梳理了政府补助相关理论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描述分析了2011~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总体状况和行业分布;并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补助与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公司的业绩呈正相关关系;本文也由此发现政府补助的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最后分别从上市公司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企业业绩;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
目 录
0 引言 1
1 相关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3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
1.1.1 政府补助 3
1.1.2上市公司业绩 4
1.2 相关理论 5
1.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5
1.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5
1.2.3 委托代理理论 6
1.2.4 寻租理论 6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6
1.3.1 国外有关政府补助的研究 6
1.3.2 国内有关政府补助的研究 7
2 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现状分析 8
2.1 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8
2.2 上市公司政府补助行业分布 10
2.3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情况 16
3 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20
3.1 研究背景与假设提出 20
3.1.1 研究背景 20
3.1.2 研究假设 20
3.2 研究设计 20
3.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1
3.2.2 变量说明 21
3.2.3 模型设计 22
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22
3.3.1 描述性统计 22
3.3.2 相关性分析 23
3.3.3 回归分析 23
4 存在的问题与实务操作障碍 26
4.1 上市公司层面 26
4.1.1 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和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披露不规范 26
4.1.2 政府补助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欠缺 27
4.1.3 上市公司对补助的理解不健全 27
4.2 政府层面 27
4.2.1 政府补助动机不合理 27
4.2.2 政府补助机制不健全 28
5 对策建议 29
5.1 上市公司层面 29
5.1.1 规范会计处理,合规运用补助 29
5.1.2 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强化外部监督 29
5.1.3 提升综合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9
5.2 政府层面 29
5.2.1 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企业发展 29
5.2.2 完善补助机制,促进公正公开 30
结论 31
致谢 32
参考文献 33
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0 引言
自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初步建立时期和完善时期。时至今日,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核心问题就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基础,如何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政府补助,作为政府发挥其作用的一种方式和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直接手段,对国家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目标乃至“五位一体”总布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就目前而言,政府补助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已经普遍存在,并且呈进一步增加和扩张的趋势。同时,政府补助的使用情况也出现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实务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主张,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政府补助,提高其使用效率,成为众多学者思考的问题。就国内而言,实务界对政府补助准则的解读日臻完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等相关问题研究也已经较为成熟。但是,现阶段的相关文献就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仍然“百家争鸣”。政府和企业作为政府补助的是主体和对象,两者紧密关联,影响重大。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政府补助的具体效果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因此,本文结合现有研究结果,以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为着眼点,对政府补助的现实状况进行考察,并实证研究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具体影响,发现在政府补助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实务操作障碍,进而提出改善政府补助效果的解决措施。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思路与框架图
1 相关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的定义,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政府补助也被称为政府补贴,其本质上是一种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更为具体地说,政府补助是政府直接地或间接地对企业或个人无偿转移经济利益的行为。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政府补助的定义在20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已经有所规定。其有关政府补助概念的描述为: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1]。
在我国,政府补助的存在形式有以下四种: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和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2]。其中,财政拨款包括政府分发给企业的技术改造工程专项资金、研发拨款等,此类款项在拨款时,通常其用途已被政府明确规定;财政贴息通常直接拨付给企业或者通过企业的贷款银行间接地拨付至企业;税收返还体现为政府通过即征即退、先征后退(返)等方式给予企业一定优惠;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则包括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准则明确指出,债务豁免和所得税减免不在其列。本文所研究的政府补助,其概念、形式和范围与《企业会计准则(2006)》相一致。
从政府补助的起源上看,在我国政府补助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其形式仅限于絮棉补贴一种[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补助在规模上和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上等多个方面都呈快速增长趋势,补助的形式和范围也越来越多样化。从规模和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上看,自1978年到1989年的十一年时间内,仅就国家财政价格补贴支出以及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的金额来分析,其金额从136亿元增长到972亿元,增长约6.14倍,年平均增速达到19.6%,远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8.6%)。从范围上看,政府补助一开始十分有限,但目前已发展成为综合型的政府补贴。如前文所述,政府补助在最早出现时仅限于絮棉补贴这一项。到上世纪末时,也仍然局限于补贴商品的形式,如絮棉补贴、食用植物油补贴、边销茶补贴、农用柴油补贴和粮食补贴等。目前,政府补助已贯穿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消费环节。补助形式也非常多样,既有价格补助,又存在企业政策性亏损补助、财政贴息、企业经营性亏损补助和贫困地区补助等等[3]。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kjx/79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