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的思维方法及其培养路径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公文与思维的关系 1
2.1公文是思维活动的产物 1
2.2 思维是公文的核心,决定着公文的质量 2
3 公文写作的思维方法 2
3.1 逻辑思维 2
3.2 策略思维 3
3.3 辩证思维 4
3.4 系统思维 6
3.5 对象化思维 7
3.6 模式化思维 7
4 培养路径 8
4.1 自身角度——自我的培养 8
4.1.1 培养立意思维 8
4.1.2 熟悉行业环境,注重平时积累 8
4.1.3 强化写作意识,提高写作激情 9
4.2 教育者角度——他人的培养 9
结 语 10
致 谢 11
注 释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公文是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在日常办公活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信息传递文本,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不断进步,一方面,由于公文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以公文为对象进行新的研究和讨论,这些研究内容中,受到最多关注热点的内容就是关于公文写作的内容;另一方面,时代在进步,环境在变化,因此党政机关在使用公文时也对其提出了更规范、更简练、更高效的要求。在这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种环境下,当前的公文形式和公文思维方式就逐渐确立下来。本文把公文写作作为研究的主体内容,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对公文写作以及思维方法做了探讨和研究。文章首先对两者的联系进行了梳理,认为公文与思维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其次对于公文写作常见的六种思维方式进行了梳理和解释,分别为:逻辑思维、策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对象化思维以及模式化思维;最后对于如何有效培养公文作者的写作思维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能为公文作者提供参考,这也是文章的最终目的所在。
2 公文与思维的关系
2.1 公文式思维活动的产物
思维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况以及实践现象的认知,人类的思维不会固化不变,而是在实践和学习中不断转变,所以在不同的认知阶段下,我们会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思维方式,它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中有一种用于法定机关以及公共事务活动中,具有固定的格式和规范的表达方式,这种具象化的思维方式就是公文。因此本文认为,公文是思维的产物,是在思维认知活动下产生的一种规范的、带有较为固定的格式的表达。当我们看到一篇公文的内容时,就能从中分析出写作主体的主要思维类型,以及辨别出其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活动轨迹。
例如,在《关于鄂穗两地携手联合打捞“中山舰”的函》一文中写到:“由于‘中山舰’在广州的时间长达21年,且围绕‘中山舰’的几次主要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广州。因此,‘中山舰’是把广州建设成中国现代革命史教育基地,向广州、全国乃至海内外同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不可或缺的文物。”对于此段文字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在“长达21年”以及“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广州”是对于现象事实的内容描述,在这一阶段中作者的思维深度仅仅存在于对中山舰以往情况的表面认知,而后文中“因此”部分则是逻辑思维的表现,此时作者的思维已经从之前表面认知的阶段过渡到了事物本质规律认知的阶段。将‘中山舰’的时间长度以及历史事件的现状联系起来共同分析,是对于现象求真部分的表达,理解这种现象之后的本质规律,并且得出‘中山舰’是广州建设成教育基地不可或缺的文物,其思维类型是通过分析得出的具有结论性质的逻辑思维。
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段公文中,作者处于不同的思维阶段,而我们通过对公文的分析,就能看出作者思维的阶段变化。从这一点上来说,公文不仅仅是思维的具象化表达,更是作者思维跳跃转变轨迹的一种见证和记录。
2.2 思维是公文的核心,决定着公文的质量
一篇成功的公文写作涉及到多个因素,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写作的思维。我们常说“思维决定意识”,“文章就是思维的最好表达”,这两句话很贴切地说明了思维对公文的影响之大。思维是公文写作的核心,公文是思维的表达产物,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精神思想到文字的具象化过程,也是思维活动进行观察、分析、梳理、判断、总结的过程。公文写作时进行的选题、结构、谋篇、行文以及修改都是在思维的支配下发生的。因此,公文作者对现实事务和实践对象的认知情况会直接决定公文的品质。
3 公文写作的思维方法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工具的产生以及思维的进步,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思维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思维认知阶段,公文写作也是同样。公文写作中使用的思维通常不会局限于一种固定思维,而是多种不同思维方法的结合、交叉与渗透。笔者将在下文里对公文思维中常见的六种思维进行简要的介绍。
3.1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又被称为抽象思维,顾名思义,指的是通过定义、判断、分析、概括、推理等手段得出的对于事物本质的一种认识。逻辑思维的特点是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把判断、推理的过程通过逐级渐进的方式进行逻辑分析,使人能够顺着作者的思维脚步层层递进,并最终接受这种相对高级的思维方式。
公文是思维外在物化的一种形态,公文的写作过程能够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思维变化和痕迹。从这一点上来看,确保公文的正确性和逻辑性很有必要,在作者具体撰写公文的过程中应当运用逻辑概念来对文章进行基本的表达。
在公文写作中,由于不像其他文体一样需要大篇幅地运用到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因此逻辑思维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在逻辑思维的具体运用中尽量将语言凝练,简洁化,而不是过分注重词句的华丽形式。比如,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够对于事物进行这样的描写——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里的“像巨人一样挺立着”是注入了情感的表达,借助形象的比喻而充分显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注入,有些同学会认为这样的表达能够增加自己文章的文采,使得文章更加动人,然而事实上在公文表达中,动人不是第一要义,保持冷静、客观的写作态度,尽量避免将自己的个人情感融入文章才是正确对待公文写作的方式,从这一点上来说,过于个人化的抒情对于公文来说其实是不适用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mishu/68189.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