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评价研究(附件)【字数:20320】

2023-01-01 19:2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在对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法测算了2001-2014年长三角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比较了江浙沪三省市人力资本水平的动态变化;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DEA-VRS模型,以教育、医疗卫生及科学技术支出作为投入指标,以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作为产出指标,计算了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实证结果表明从综合效率来看,上海、浙江、江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上海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效率最高,在样本期间实现4次DEA有效,显著高于浙江与江苏;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来看,上海的优势依然最明显,但是浙江与江苏差异在不断缩小,过去造成三地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关键词长三角;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投资效率;DEA
目录
0引言 1
1文献综述 1
1.1 国外研究综述 1
1.2 国内研究综述 4
2人力资本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7
2.1 人力资本相关概念 7
2.2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基础 8
3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分析 10
3.1 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状况比较 10
3.2 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估算 13
4 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实证分析 15
4.1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评价模型 15
4.2 实证结果分析 22
5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提升策略 26
5.1 合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人力资本投资方向 26
5.2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改进投资管理制度 26
5.3 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 27
结论与不足 28
致 谢 29
参考文献 30
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评价研究
0引言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当今时代,国家、地区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从物质资本竞争过渡到人力资本竞争。人才是战略资源,对于人力资本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已经成为区域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获得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投资主体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人力资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本投资的效益已经超过物质资本。但是,目前我国仍有很多地方存在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问题,而且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差距仍然很大,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或投入不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优化投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本要素当然是供给侧的重要内容,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长三角地区经济腹地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强大的工业基础,科教文卫事业方面更是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长三角地区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总体特征,2015 年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高达 11.3万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而且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6.7%,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技术效率水平提升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正逐渐减缓。而且人们对于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和结构问题长期以来缺乏清晰的认识,人力资本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作用也认识不清。因此,测算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对于改善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提高投资效率,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综述
早期人力资本思想。人力资本思想最早由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他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教育和训练的经济价值,之后亚里士多德也强调了教育的重大价值和作用。但是不足在于他们仍然将教育视为消费品,关于它的经济作用却不加重视。重农学派创始人弗朗斯瓦 魁奈是最早研究人的素质的经济学家,他的重要论述“构成国家财富的是人”,是早期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是劳动价值论的奠基人,他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1]。西方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第一次把人力看作是一种资本,并进一步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曾指出,“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以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2],这种思想基本接近现代人力资本思想的核心。亚当斯密之后,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劳动价值学说,并且指出除了人的劳动而不能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来源[3]。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Say)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指出只有人才,而且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约翰穆勒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提到了人力资本思想。但是,在这一时期,理论界依旧只是把人力资本看作固定资本,他们一定程度上承认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效应,但同时反对进行定量研究以及将这种研究结果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去。不可否认,这些经济学家关于人力资本的阐述开创了早期人力资本学派,为近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到了近现代(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工人的生产技术、知识水平等对生产过程的重要作用。1906年,美国数理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在《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书中首次明确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人力资本纳入经济学的范畴。1958年,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在他的著作《丰裕的社会》中提出,现代经济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受过训练的人,坚持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4]。如果只注重物质资本投资,虽然也可使产量增加,但这远不及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效益。在经济增长领域,真正构建起人力资本理论框架的是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他在1960年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相关理论,这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医疗卫生、在职人员培训、学校教育、个人和家庭进行迁移的开支和成人教育计划等几方面[5]。舒尔茨也因为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获得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缺乏在微观层面对人力资本进行定量研究以论证他的理论。之后1958年,雅各布明赛尔从微观角度出发,建立了测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模型,证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收入水平的正向影响。舒尔茨和明塞尔虽然构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但仍然较为抽象化和系统化。加里贝克尔(Garys Becker)继续深入研究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也因此获得了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将人力资本投资界定为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能影响未来货币和物质增加的一切活动[6]。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在这一时期对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及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进行了全面解释,但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诸多因素缺乏具体化和数量化的研究,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经济增长模型。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rlzy/79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