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与分析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行为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极为丰富的年代,大多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具有极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潜力,已然成为当今社会一大消费生力军。大学生旅游成为新的经济亮点,大学生在求知心理、好奇心理、解脱心理等动机影响下,加入到旅游大军之中,但因其消费水平的偏低,必然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本文首先就消费行为的概念、消费者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了相关问卷的设计,并在实地发放和回收问卷。同时,利用EpiData软件和Excel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归纳出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及旅游企业营销之道提出了一些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
目录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5
2. 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概述 7
2.1 消费者行为的概念界定 7
2.2消费者行为模式 8
2.3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10
3. 苏州市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11
3.1.1 问卷的设计 11
3.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1
3.2 大学生旅游消费现状 12
3.2.1旅游同伴 12
3.2.2消费能力 13
3.2.3出游频率次数及出游时间 14
3.2.4对旅游的消费习惯 15
3.2.5对旅行社的看法 19
3.2.6大学生对旅游的态度 21
3.3交叉对比 21
3.3.1年级与参加旅游次数对比 21
3.3.2性别与出游同伴的交叉对比 22
3.3.3性别与旅游费用的交叉对比 23
3.4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24
3.4.1金钱因素 24
3.4.2心理因素 25
3.4.3动机因素 27
3.4.4旅游企业的因素 28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30
4.1 研究结论 31
4.1.1大学生的旅游消费特点 31
4.2 研究建议 31
4.2.1 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32
4.2.2以大学生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33
4.3 本文的不足之处 34
参考文献 35
附录 37
致谢 41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科教兴国战略的开展和深化,我国大学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长为一个极具消费潜力的消费群体。一直以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都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虽然,现已获得了众多研究成果,但消费行为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不断的变化着,因而,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也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不断的继续下去。
旅游这一新的消费热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一个群体,已经成为旅游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然而,由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经济等特点,使其旅游消费行为呈现出和其它群体截然不同的特点。我们必须对大学生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才能掌握其特点,从而进行正确引导。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本次研究将从大学生消费行为入手,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了解大学生对于旅游的消费需求,帮助大学生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并为中国旅游企业营销决策和营销策略的制定带来一些启示,帮助其扩展市场空间,占领市场。希望能够深入认识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消费行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力求为我国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提供一些资料,也为后继研究者提供一些可用的数据和材料。
(2)研究意义:消费行为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了消费行为,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的极大的贡献。可见,研究消费行为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消费行为帮助企业更好的了解了消费者,为其经营决策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同时,也帮助消费者本身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消费行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1]现今,众多企业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研究,其原因就是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帮助了企业更好地细分市场,做好产品定位,也为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及制定更为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同时,大学生也可以从对其消费行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自己的消费行为,反省自身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不理智的消费行为,从而做出更合理、更明智的消费决策。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消费者行为学萌芽于1930年以前。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书中提出了炫耀性消费及其社会含义,由此开始了有关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研究。
随着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以及顾客心理、销售心理研究的不断深入,消费者行为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后,50年代,迪齐奥(Ernest Dichter)的消费动机的研究、盖斯特(L.Guest)和布朗(George H.Brown)的品牌忠诚研究、谢里夫(M.Sherif)和凯利(Harlod H.Kelley)及谢巴托尼(Shibutoni)参照群体研究,还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昭示着消费者消费者行为研究正值应用阶段。[2]
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消费者行为学的变革与发展时期,消费者行为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60年代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分支”,即品牌忠诚研究分支,医学和生理研究分支,认知风险理论分支及消费者行为的综合理论分支。这个阶段较为突出的就是1968年恩格尔等人合作出版了《消费者行为学》一书,这是第一部消费者行为学教材。该书中主要引用了恩格尔、布莱克韦尔和科拉特三人的研究成果和其他学者的理论、案例等,提出了消费者决策的模式。
其后,消费者行为研究就呈现出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多学科参与研究和研究国界的突破的发展趋势。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消费者行为进行了许多研究。
就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角度,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众多理论和模型研究。西蒙(1978)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决策者的机体能力和复杂性是有限的,且在决策过程中,其所能收集处理的信息和可操作性工具也是有限的。由于缺乏对决策过程的知识,消费者只能借助自身的经验、自省和心理知识等进行相对理性的思考,同时,由于信息处理及本身认知能力的局限决定了真是决策过程的行为人是以近似代替精确、是有限理性而不是完全理性、是“寻求满意”而不是“寻求最优”。[3] Jacoby(2002)采用韦恩图来归纳和分析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任务特征、认知特点、商品知识、购买决策卷入和感知风险对购买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4]Zaichkowsky(2006)探索了产品卷入度与消费者购买决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卷入水平不同,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加工深度上就有很大不同,包括用来比较方案的属性个数、选择加工时间的长短等。[5]
国外许多学者还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角度对消费者行为进行了研究。Fishbein和Ajzen(1975)提出理性行为理论。他们研究了消费者态度、意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建立了有关态度、意向和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他们指出个体行为由行为意向决定,行为意向受个体持有的行为态度和主观标准影响,它是态度和主观标准的加权之和,态度受个体持有的行动后潜在收益信念和个体感知结果相对重要性影响。[6] Hellier(2003)等人认为顾客再次购买同一家企业的某种产品或某种服务时进行的判断,这个判断已经将顾客的目前状况和顾客所处的环境因素都纳入考虑之中。[7]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scyx/6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