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2023-01-01 19:3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20191219195236]
摘要
我国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点,但是长三角地区的16个城市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性的,因此,本文研究了对它们之间做出了综合评价。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只选取了8个研究变量,运用因子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之间的确存在着差异性。第一层次上海市,第二层次为南京市,第三层次为杭州、苏州、宁波和无锡,第四层次为舟山、台州,最后一层次为嘉兴、绍兴、常州、镇江、南通、湖州、扬州和泰州。针对以上研究成果本文给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为长三角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实现政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走向并制定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提供实践依据。从而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长三角地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长三角、科技创新能力、因子分析、分层聚类分析
目录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3 研究现状 2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4
2、理论方法的介绍 5
2.1 主成分分析 5
2.2 因子分析 5
2.3 层次聚类分析 6
3、对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 7
3.1 变量的选取 7
3.2 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基于因子分析 7
3.3 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基于分层聚类分析 11
4、对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结论与建议 12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中成败的主导因素,科技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重要问题。
纵观当今世界, 科技创新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我国政府也将“自主创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增强我国国家和区域竞争能力的关键,对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以及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从区域创新体系中发展延伸出了城市创新体系,对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不仅成为建设高效城市创新体系"有的放矢地制定城市创新战略的先决条件,更是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我国被称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作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沪苏浙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交通"旅游"能源"人才流动和政策法规设置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长三角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以平原和丘陵为主。201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工作成绩显著,共取得科技成果2388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的有21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598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80215件,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发明专利32142件,增长22.8%。全年专利授权量达到47959件,比上年下降0.5%。其中,发明专利9160件,增长33.4%。同年,在江苏省科技产出水平提升,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55.2%。全年授权专利20万件,比上年增长44.4%,其中发明专利1.1万件,增长53.2%。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63亿元,比上年增长46.1%。企业专利产出大幅提高,全省企业共申请专利19.6万件,授权专利11.9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6.8%和65.7%。2011年,浙江省全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相当于生产总值的3%。全年专利申请17.71万件,专利授权13.02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6.7%和13.6%。全年技术市场合同登记13857份,技术交易额68.3亿元。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由上文知道,虽然我国长三角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这些城市由于行政体制和历史发展的局限"区域内政治经济情况的多元化"相互间因各成体系而缺少联系和互动,导致各城市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创新活动尚未形成合力"各地资源和制度优势受行政区划的约束流动不畅等问题的出现,在发展程度和科研成果上,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这就需要对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做详细的研究了,从比较中得出结论。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科技的比较,发现导致他们之间差异的因素,经过一系列的措施的实施,最终缩小差距,是我国的科技水平更上一层楼,进一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达到国富民强,实现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自党的十五大提出“当今国际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以来,我国各个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代表开始一股科技潮,2006 年,长三角地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1535.91 亿元, 占全国的26.68%;科技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例为3.22%,超出全国平均水平0.4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612.2亿元,占全国的31.24%,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为4.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发展前景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因此,就目前中国的发展情况,科技创新这一方面肯定是重中之重。而本文为了明确科技创新能力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利用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得出影响它们科技创新能力差异的因素,并给出相关的建议。利用相关政策缩小这些地区的差异,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以最终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
1.3 研究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的研究可谓是多如牛毛。熊皮特(1911)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就引入了创新这个概念。他认为任何生产都是一种组合。而当有一种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是不连续的出现的时候,那么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就是创新的最初概念。自此以后,国内外的学者们就开始了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本文在此做出简要的归纳与分析。
国外的科技创新研究初步形成了三种理论模型。其一就是语境论取向,运用当代语言哲学的语境理论,从语境的层面来揭示科技创新的思维的方法与模型;其二就是意向论取向,把当代认知科学和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运用于科技创新问题的研究,从人类心智认知特征的层面揭示科技创新思维的方法与模型;最后一点就是隐喻论取向,把当代哲学的隐喻的新理论运用于科技创新。乔治巴萨拉在《技术发展简史》一书中对技术的延续性做了非常相信的论述,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技术史论证。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1987)提出国家创新体系,至今,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1992)提出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概念,为之后的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为本文研究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英国的查尔斯兰得瑞提出: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高技能劳动力;激励、引导的规制;动态的思想家、创业者和实干家;独立人格的人;充分的智力基础设施;完善的内外通讯联系;企业家文化;创造性的火花冲突;动态和紧张的平衡能力。英国的牛津大学的詹姆斯•西门指出:知识经济下的城市竞争力的形成根本要靠创新。创新型城市的成功主要依靠两种核心“城市资产”:一是高质量的知识劳动者;二是便利的基础设施和通讯。
国内学者对城市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我国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个案的分析上,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国内对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相关提法包括:学习型城市、智能型城市、高科技型城市等。毕亮亮、施祖麟(2008)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建立了模型对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及其区域科技创新圈做出了分析,发现依行政区划而非中观经济区域模块化方式的经济发展路径使得长三角地区之间技术梯度较大;一些地方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创新能力后劲不足;长三角科技"人才"教育与信息等创新资源的一体化程度不高,内部合作缺乏区域经济和利益的协调机制等。因此,长三角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解决好上述问题,通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刘高芩(2009)的文章中得出,关注和研究国内外科学哲学领域关于科技创新思维方法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推进我国科技创新论的研究水平、对我国创新型文化和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对推进我国正在大力提倡的创新教育、普及新的创新理念均具有重要意义。虞震(2011)的论文中提到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状况与能力水平,而且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各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特长与不足之处,然后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城市圈之间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借助相关的统计软件,运用比较完整的实证分析方法,着重比较长三角城市之间科技之间的差异,分析比较出影响他们差异的主要原因,得出科技研发和经济支撑潜力对综合排名更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认为,政府相关决策部门应该大力支持科技研发,提高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引导科技的发展,通过较发达地区的措施引导次发展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使他们之间相互促进,互相健康的发展,这样肯定可以提高我国长三角地区科技发展的水平,而科技的发展就是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sj/sxtj/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