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字数:9279】

2023-01-01 19:2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近年来,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大多来自于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费,而江浙沪三省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较高,因此对生活能源的消费较多,所以选取这三个城市作为代表研究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以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了能源消费分解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LMDI),将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生活能源强度效应、消费倾向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5个方面的影响效应,通过比较不同影响因素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变化的贡献度,给出促进长三角地区居民减少生活能源消费的对策建议。
目录
1.引言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2
1.2.1 国内研究 2
1.2.2 评价 3
2. 长三角地区生活能源消费描述分析 4
2.1城镇石油、气、电的消费量逐年递增 4
2.1.1石油消费量 4
2.1.2气消费量 4
2.1.3电力消费量 5
2.2农村煤炭和石油的消费量此消彼长 5
2.2.1煤炭消费量 5
2.2.2石油消费量 6
2.2.3气和热力消费量 6
3. 长三角地区生活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解 7
3.1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增长决定因素不同 7
3.1.1因素贡献量 7
3.1.2因素贡献率 9
3.2农村生活能耗增长决定因素相同 10
3.2.1因素贡献量 10
3.2.2因素贡献率 13
4. 结论与建议 15
4.1 结论 15
4.2 建议 15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环境恶化情况的不断严重,人们对改善环境的诉求日渐强烈。污染环境的物质来源主要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因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此为了构建更美好的未来生活,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减少我们的日常生活能源消费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居民是整个社会生活组成的最基本单位,是减少日常生活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的收入都在曾家,同时增加的还有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对比近年来的数据,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能源消费部门。可见要降低中国的能源消费,必须要着力于减少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费。在此基础上,为了减少能源消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找出影响居民能源消费增加的关键因素,并找出相应对策。
1.1.2 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是以江浙沪三省为例,对居民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具体的研究意义分为: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为长三角地区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理论研究提供数据资料
对长三角地区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查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是为关于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的研究提供数据资料。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相关文献多结合城镇化来研究居民能源消费特征,除此之外还有从时空演变的方面进行研究,但是都没有将城镇和农村分开研究,中国的城镇和农村发展存在差异是历史发展遗留问题,我们必须对两者进行分开研究,分别找出两者生活能源消费增加的关键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希望通过本项课题研究为已有的理论研究补充数据资料。
(2)实践意义:为后续的降低居民能源消费量问题提出对策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居民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可以较为客观地分析出占居民能源消费总量最多的数据,分析具体原因,找出降低该消费的有效方法。本文将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生活能源强度效应、消费倾向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5 个方面的影响效应,通过比较不同影响因素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变化的贡献度,给出促进长三角地区城镇和乡村居民减少生活能源消费的对策建议。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第一,关于居民能源消费结构
周中仁等(2007),吴良等(2007)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1][2]。吴燕红等(2008),杨继涛等(2008)对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能源结构进行了研究[3][4]。岳婷等(2013)认为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生活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且二者均是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5]。
第二,城镇化对能源消耗的影响研究
张鸿武等(2013)认为城镇化作为一种集约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虽然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使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的推广具有规模效应[6] ,但郭文等(2015)认为由于人口城镇化导致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得以提高,从而拉动城镇居民增加对生活能源消费的需求[7]。肖周燕(2011)提出虽然城镇化水平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产生正向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8]。金洪(2012)也提出不同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9]。许泱等(2011)提出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基数越低,则该地区的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反而越大,同时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往往低于二氧化碳的增长速度[10]。
第三,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
姚建平等(2009)提出目前我国的家庭能源消费已成为第二大能源消耗来源,并影响着居民总体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总量的走势[11],同时,王文蝶等(2014)提出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造成影响的因素众多,如燃料价格、能源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情况、气候因素、人口特征因素等[12]。张馨等(2011)认为城镇和农村作为居民生活的两大地域空间,由于处在不同地域空间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居民对生活能源的消费需求和由此带来的碳排放量也明显不同[13]。李风琦(2016)提出在农村地区,人口和经济因素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外溢效应明显,但这些因素对农村地区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因城镇化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包括影响的方向及大小都是不断变化的[14],而芈凌云(2016)等提出在城市地区,家庭规模、家庭收入、 家庭类型和住宅产权会对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费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15]。同时,刘贤贤等(2016)提出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在空间上存在集聚性和分布不够均衡的特点[16]。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sj/sxtj/84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