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附件)

2021-01-17 12:5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内很多高校引入了移动图书馆,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图书馆服务。作为数字图书馆的延伸与一种新的创新服务,移动图书馆是目前国内外十分热门的话题,也是图书情报界研究的热点。但移动图书馆操作系统兼容性、可用性较差、阅读界面不够人性化等问题十分普遍。要成功地应用移动图书馆,必须对影响读者接受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因素做出分析,并且建立一个统一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移动图书馆和高校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关于影响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的模型假设,把四个层面(社会认知、资源与功能、系统与技术、用户)具体分解为26个问题来评价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探讨不同因素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影响,接着对高校中移动图书馆的用户开展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实证分析,得出目前移动图书馆服务存在问题及薄弱之处,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2
三、模型构建与研究的假设 4
3.1 研究假设 4
3.2 模型构建 4
四、实证研究 5
4.1预调研工作 5
4.2 问卷设计 5
4.2.1 量表部分 5
4.2.2 个人信息部分 5
4.3 问卷发放与回收 6
4.4 问卷整理 6
4.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
4.5.1 用户基本情况分析 6
4.5.2 信度检验 9
4.5.3 效度检验 9
4.5.4 回归分析 12
4.6实证研究结论 15
五、研究总结 16
5.1 移动图书馆服务改进建议 16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17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7
附件 18
目录
图4.1用户性别分布图 6
图4.2拥有的个人手持设备分布图 6
图4.3了解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途径分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布图 7
图4.4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方式分布图 7
图4.5使用移动图书馆目的分布图 8
表4.1用户学历分布表 6
表4.2开放性问题统计表 8
表4.3信度检验 9
表4.4资源与功能层面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9
表4.5解释的总方差 10
表4.6旋转成份矩阵 10
表4.7系统与技术层面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10
表4.8解释的总方差 10
表4.9旋转成份矩阵 11
表4.10社会层面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11
表4.11解释的总方差 11
表4.12旋转成份矩阵 12
表4.13 描述性统计量 12
表4.14 模型汇总 12
表4.15 Anova 12
表4.16系数 13
表4.17 模型汇总 13
表4.18 Anova 13
表4.19 系数 14
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生 朱婷婷
引言
引言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造就了一种全新的网络环境——移动互联网。在这种环境下,手机的用途除了通话,还能用来阅读、上网等,这意味着,互联网丰富的资源不再被固定在电脑桌前访问,而是还可以通过手机、PDA、手提电脑等移动终端来随时随地进行访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达6.32亿,而手机网民数为5.27亿,比例占整体网民的83.4%。同时,智能手机的销售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另外国内运营商发展并推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即4G。移动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读者使用移动终端来交流、获取信息。
自高校引入移动图书馆以来,成效显著。很多高校拓展了信息资源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服务途径,通过短信息服务和WAP服务两种途径提升了图书馆在智能终端上的信息服务能力。在馆藏资源、期刊、学位论文等信息资源方面,更加注重于用户的社交互动。但是,当前国内移动图书馆还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很多高校未能区分手机图书馆与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定位、移动图书馆尚缺乏足够的用户研究、将网站界面设计等同于用户体验设计等问题,导致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单一、缺少用户所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与信息推送等服务、界面设计不够人性化等问题,因此当前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还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于是对影响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
移动图书馆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掌上电脑、平板电脑、Mp4等)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各类数据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提供服务模式[1]。
移动图书馆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延伸与补充[2]。但学术界对于“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其概念的界定大多不够明确[3]。
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质量”,
影响信息服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之中,而且涉及到移动网络和用户所持移动信息终端的不稳定性因素繁多,研究的维度也各不相同。
邓李君、杨文建[4]在析取扩展持续使用模型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这三大基础因素条件下辅以用户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验证了用户因素也是影响移动图书馆使用持续性的主要因素,且在重要性排序上仅次于信息质量。朱多刚[5]识别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成本、使用态度、使用行为意向5个变量,在对武汉市高校学生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感知有用性对使用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同时感知有用性还分别对使用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显著影响关系,感知成本对使用态度有显著负向影响,使用态度对使用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为了顺利实现移动图书馆的推广需要注重其有用性和易用性,最大限度降低其感知成本。明均仁[6]在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相关性、可访问性、系统帮助、屏幕设计、导航、术语、感知成本、个体创新与社会影响9个外部变量构建的面向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有助于深入分析用户接受移动图书馆的主要影响因素。我国移动图书馆建设应采取拓展移动图书馆推广渠道、培育个体创新度较高的用户群体、提高系统服务质量、增强系统使用的易用性等措施,以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接受与使用水平。黄怡菲、杨兰蓉[7]以武汉市部分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校学生对移动图书馆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高校学生移动图书馆使用意向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提出的模型加以验证。得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外部影响、人际影响、自我效能、便利条件、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是高校学生使用移动图书馆的主要影响因素。王双[8]在计划行为理论(TPB)和技术接受模式(TAM)的基础上,引入感知娱乐和感知成本两个内部变量和信息质量、社会影响、自我效能、便利条件四个外部影响因子,结合移动图书馆的特性,提出了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模型,并通过具体分析外部变量和内部变量各影响因素,对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sj/xxaq/4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