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认知的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演进驱动因素研究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3
一、文献回顾 3
二、理论分析 4
三、研究设计 4
(一)研究对象 5
(二)研究方法 5
四、研究结果 5
(一)信度与因子分析 5
(二)个体差异分析 7
1.因子得分计算 7
2.个体差异检验 8
五、结论与建议 9
(一)研究结论 9
1.理论方面 9
2.个体差异导致驱动因素的差异 10
(二)研究建议 10
1.数据库界面设计方面 10
2.用户信息素养培训方面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1:人机交互环境下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演进驱动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13
图1 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及其检索行为理论架构 4
图2 因子碎石图 6
图3 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驱动因素重要性 8
表1 调查样本特征分布 5
表2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 6
表3 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演进驱动因子一览表 6
表4 个体差异检验一览表 9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演进驱动因素研究
引言
引言
心智模型概念最早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Craik在1943年提出,他认为心智模型是许多假设、陈见和印象,它一直存在于人们心中,对人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面对世界产生影响,同时影响人们如何采取行动[1]。用户心智模型可以清晰地描述用户对某种特定的系统或设备的情感、认知程度以及决策行为,在设计和研究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用户心智模型已成为系统优化设计和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关键依据。本文用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来解释用户使用文献数据库时的信息行为,首先,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然后提取文献数据库心智模型演进驱动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法、平均数差异检验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分布式认知理论对心智模型演进的驱动因素进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行探究,最后,为文献数据库界面的设计提出改进方案,也在用户信息素养培训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文献回顾
通过研究国内外现有文献,发现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心智模型的定义、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的定义、以及用户心智模型的影响因素。
关于心智模型的定义,认知心理学家Laird在文章中指出“心智模型在描绘物体和事件上扮演了核心而统一的角色,是人类认知的基本结构[1]。”L.Wozny认为:“心智模型由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组成,而这些都是依据归类与关联组织而形成的[2]。” Staggers和Norcio指出心智模型是根据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而组成视觉上的结构化主题 [3]。朱晶晶认为,心智模型是指个体对环境及其所期望行为的心理表征,也就是个体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或知识库[4]。史飞对心智模型的定义做出了总结,心智模型是人们基于特定情境,对知识图式进行选择性调用的特殊结构,并体现在对于最终行为决策的导向性作用。具体包含三项关键活动,即对事件进行描述、预测和解释[5]。陈荣虎指出:“技能的获得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调整、逐步提高的过程。一些技能的获得甚至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进行的, 这种获得过程显然是渐进的[6]。”
关于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的概念,对于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已有文献已经进行了解释。韩正彪对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的定义进行了归纳,我国综合性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是指用户在自身的信念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描述我国综合性文献数据库的目标和形式、解释系统功能、观察系统状态同时对系统未来状态进行预测的心理机制[7]。韩正彪通过研究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将心智模型分成界面观、链接观、质量评价观和过程观这四类。其中界面观是指对检索系统的关注只停留在界面设计的层面上,不关注后台运行机制;链接观是指对文献和整个系统的认知较为完整,其认知是网状结构;质量评价观是指从功能或情感评价的角度理解信息检索系统;而过程观的用户,其心智模型相对完善,主要是以用户检索信息为主线,能够全面地考虑问题[8]。
关于用户心智模型的影响因素,孙铭丽等人总结了用户对界面设计的偏好以及界面中各个元素的位置对用户心智模型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出了大多数用户喜欢的界面风格和界面中各个元素的位置[9]。韩正彪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界面符号的引导作用也会对用户信息检索系统心智模型产生影响。用户对于界面的认知已经不仅仅停留在颜色、舒适度这些基本的层面,大部分已经上升到了功能层面[10]。蔡啸认为,在界面设计中,视觉元素排序是影响用户心智模型的重要因素[11]。杨颖等人通过对手持移动设备的界面设计进行研究,还总结出了用户的年龄与使用经验对心智模型的影响[12]。吴鹏等人总结了个体差异对户心智模型的影响,例如性别、知识背景、经验背景以及培训等[7]。韩正彪以CNKI为例对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进行的探索也证明了个体差异会影响用户心智模型,尤其是网龄和认知风格。随着用户与互联网接触时间的增加,其检索经验不断积累,心智模型的完备性也会不断增强。高网龄组心智模型得分均值在数据库内容认知、用户正面情感和用户检索策略3个维度相对较高较高;在认知风格方面,场独立组用户心智模型得分显著高于场依存型用户,而且主要体现在用户界面功能的认知方面[13]。
二、理论分析
1884年,Dewey提出“机体离不开环境。有了环境这个概念,把心理活动看作是孤立于真空中的个体活动是不可能的[14]”,传统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认知是基于个体级别上的信息加工,而心理学家Hutchins在这一基础上首次提出分布式认知理论[15]。分布式认知理论强调个体、技术工具之间的关系,他们为了执行某种活动便会发生交互行为。分布式认知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认知主体和环境,同时也是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的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是对内部和外部表征的信息加工过程[16]。周国梅与傅小兰认为分布式认知主要包括认知在个体内分布、认知在媒介中分布、认知在文化上分布、认知在社会中分布、认知在时间上分布这几个方面[14]。探索用户心智模型演进的基础理论问题,需要追本溯源,从用户心智模型起源的认知心理学学科寻找。分布式认知理论与用户心智模型提出之后便都被应用到人机交互领域,并且都关注用户对系统认知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布式认知理论来解释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演进的驱动因素。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sj/xxaq/46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