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水平空间结构统计分析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1.3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2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第2章 研究方法和数据样本 4
2.1 全局空间相关性模型分析 4
2.2 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 6
第3章 城镇化空间相关性分析 8
3.1 数据收集和分析 8
3.2 常州市城镇化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8
3.3 苏南地区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11
3.4 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 13
第4章 常州市城镇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5
4.1 城镇化发展遇到的问题 15
4.2 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解决方案 15
4.3 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16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20
第6章 参考文献 21
绪论
1.1选题背景
常州市地处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2014年其人均GDP就超过了10万,在全省排在第三位,基本上平均每5个家庭之中就会有一个老板家庭,而全市的GDP则是超过了2379亿元人民币,在全国位于第28位,以上这些数据直观的表面,常州市的经济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根据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与工业化之间关系的理论,常州市目前处于工业化后期[1]。另外一项结果表明,当一个地区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以后,该地区就会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1]。而现今的常州市人均GDP已经远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高于这个数值,因此其城镇化依旧在快速的发展,2014年为68.2%,比去年增长了1.2%,我们的研究就是基于这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常州市的城镇化水平在空间结构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案。
1.2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这个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常州市今后的城镇化发展提供系统性的科学思想和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当前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地域上是否有相关性,找出当前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同时是对当前其他地区的城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济超常规发展、社会进步相对滞后,地域空间的急速扩展与社会保障不健全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管理措施和解决方案,为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城镇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指导思想[2]。也为我国其他县区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创造城镇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我们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来增加农村村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随着我国现阶段小城镇数量的增加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表现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种问题也不断的显现出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换,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资源未能合理利用,乡村的制度建设混乱,土地的产出效率不高等等以及相应伴随的外来人口不断迁入,社会矛盾日益加重等等,以前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就将会严重的社会后果,会使得许多城镇的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也将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造成阻碍。因此,我们以常州市为例,针对常州市城镇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空间统计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给出合理的答案,为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3研究内容及基本概念
本文主要从空间统计学的角度研究了常州市内部及其周边近5年来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的发展规律以及特性,讨论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在空间上是否具有一定的关系,分析影响和制约了常州市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和条件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归纳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对常州市造成的影响等等。
而我们所说的城镇化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概念,从狭义的理论上来讲,指的是人口城市化,人口在一段时间内自发的向城市聚集的状态,具体表现就是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同时伴随着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更多的新型城市。广义上来讲,就是在人类步入信息化社会以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直接的导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下降、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上升,与这种情况的变化相适应,出现了农村人口逐渐减少,而城镇人口越来越多的趋势[3]。通俗地讲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徙。
对于城镇化如此广泛的含义,我们通常用城镇化率来衡量某一区域城镇化发展状况,城镇化率的计算公式为:该地区城镇常住人口除以地区常住总人口,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是指一个区域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无论他是否具有户籍),举个例子,就算你没有本地的户籍,但是你在这里工作和上学,实际上已经居住在这里就会被算作常住人口(具体区分可查询相关资料本文不再重复),在本文中,如无特殊说明,针对城镇化的讨论都用城镇化率来说明。
对于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有关数据表明: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应的人均GDP就会提高1%1.5%,经济增长就会超过1.2%[4],因此从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率上就可以看出该地区相应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国内许多学者已经从事了相关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本文中我们另辟蹊径,从空间统计学的角度对常州的城镇化发展进行研究,着重讨论了城镇化的发展在空间上是否具有联系性,如果有,那么有怎样的联系性,又会有哪些问题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研究某一现象在空间上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在相邻地区的发展状况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5],大多数文献采用的是Morans I 指数或GearyC 指数,例如在席建强,刘超等撰写的《陕西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中采用了这一方法分析和研究了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今的空间统计分析已逐步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6]
空间统计学检验区域空间相关性存在与否[7]通常使用 Moran 在1950年提出 Morans I 指数 和 Geary在1954年所定义的 GearyC 指数及 Getis 指数 [8]。世界上大多数的学者也都普遍的采用这两种方法来研究某一经济现象在空间结构上的相关性, 因为Geary 指数和Moran 指数的原理基本一样,产生的作用也类似, 而且现在世界上大多数人在统计分析中采用了Moran 指数进行分析[7],在本文中我们再结合常州市的城镇化现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也采用Moran 在1950年提出 Morans I 指数来统计和分析相关的内容。关于Morans I 指数下文会有详细介绍。
第2章 研究方法和数据样本
许多的经济现象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在空间上具有了相关性[9],检验区域内某一现象的空间相关性是否存在通常有由Moran在1950年提出 Morans I 指数和 Geary在1954年所定义的 GearyC 指数以及 Getis 指数 [8]。而作为反映某一现象在空间联系上的局部指标(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 简写为 LISA) 则包括了 Local Morans I 指数以及 local Geary指数,在所有的区域单元内,各个LISA 的数值之和与全局的空间指数Moran指标成比例[10]。全局指标可以用来验证我们所研究的整个区域空间内的空间相关情况,而局域指标则是用来反映在一个单一的空间单元上的某一属性值或着说某种经济现象与相邻的单元上同一属性值或同一经济现象的相关连程度[10]。 因为Geary 指数和Moran 指数的原理基本一样,产生的作用也类似, 而且现在世界上大多数人在统计分析中采用了Moran 指数进行分析[7] ,因此也采用Moran 在1950年提出 Morans I 指数来统计和分析相关的内容。我们集中分析研究常州下辖区县城镇化率增长差异与集聚的空间相关性以及常州和周围邻近城市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分析。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sj/xxaq/48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