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快速路互通设计以延安路与路互通为例(附件)【字数:9635】

2024-01-25 15:1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文主要根据交通量与通行能力来设计互通路段,首先对延安路与西安路进行交通量的调查,再根据淮安市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交通量的预测,然后根据预测的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快速路互通段车道的设计,给出了快速路车道主辅路的具体设计CAD图像;最后根据设计出的车道与预测的交通量运用VISSIM进行交通量的仿真。关键词 快速路 互通设计 交通量调查 交通量预测 VISSIM仿真
目录
1 绪论 2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 研究内容 4
2 交通量的调查与预测 5
2.1 路段路况 5
2.2 两路段自然条件 7
2.3 交通量的调查 7
2.4 交通量的预测 9
3 快速路车道规模的计算与分析 11
3.1主路车道数及车道宽度 11
3.2辅路车道数及车道宽度 13
3.3互通设计车道及其宽度设计图 15
4 VISSIM仿真 15
4.1 VISSIM仿真软件介绍 15
4.2VISSIM的运用 16
4.3VISSIM仿真 18
结 论 19
致 谢 20
参 考 文 献 21
1 绪论
有三种快速路常见的形式:地面式快速路、高架式快速路以及堑式快速路,其中延安路与西安路采用的便是高架快速路的形式。快速路一直是支撑着城市发展的主体,作为城市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制约性,能够很好的契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具有快速、大容量的交通功能。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大大加重了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的严重性,越来越多的市民希望政府对于交通拥堵的问题能够有一个妥善的处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城市开始兴建快速路。城市快速路充分利用其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来改善道路的交通通行能力和交通环境。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快速路能够很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好的缓解城市的道路交通压力,而且能够营造一个快捷、高效的出行活动环境。为了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力推动快速路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淮安市作为苏北地区关键的水陆交通枢纽,连接京杭大运河和淮河的交通要塞,从古时以来就盛名已久,速来拥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美誉。随着相关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苏北及其沿线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配合相关的交通建设规划战略,淮安市也在原有的道路基础上重新规划了12条快速路,此快速路规划方案为“双环九射一联”,延安路与西安路正是其规划中的一部分。路网形成后,可以实现市区10分钟上快速路,20分钟上高速,30分钟内实现与高铁站等节点快速集散。可以预见,淮安新一轮的快速路建设将为全市交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1.1.2 研究目的
延安路与作为主城区核心区保护环的组成部分,延安路与西安路两条快速路段的设计为核心区对外快速疏解通道、屏蔽穿越核心区长距离交通、缓解核心区交通压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江苏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部署。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道路,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
国外研究重点主要在快速路的智能控制与评价上,注重于与城市对外交通的关系、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城市快速路系统的规划布局方面的研究。1882年,Soria Y Mata提出了城市沿着一条速度快、流量大的直线发展的设计规划方案;1903年,E.Howard提出来连接各城镇设置市际铁路的快速干道建设思想;1915年,P.Geddes进一步提出了在一个比较广阔的范围进行城市快速道路综合规划。他在文中提到快速路的设计不仅要注重路网路线的选取,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到人与环境相融合,与如今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不谋而合。1987年,ErwinT.J.Lin提出了可接受间隙理论,主要对路面长度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如何计算主路交织段的长度,并再次基础上对交通衔接进行了深度的优化。2006年,Norlen Mohamed针对节点的间距进行了详细的建模分析,提出了在不同车速、流量下的快速路应设置的间距大小,并给出了最小间距标准和间距不当时的处理方案。
1.2.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
在快速路设计方面,国内快速路设计方面主要研究的方向集中在城市交通流参数的时变特性、快速路交通问题的特征研究、模型构建到模型应用和交通运行状态。
在快速路互通设计方面主要研究如下:
1999年,刘贵生具体研究了快速路的演变趋势,主要研究方面集中在快速路的运行状态上,在此基础上准确的预测交通状态的变化趋势,针对交通状态的评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接下来的快速路设计方面的交通管理、交通规划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1]。
2005年,胡国军提出了一套针对快速路系统的集中特点的评价体系,分析了多种方法后给出了针对这些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并在最后做出了一套对快速路的规划的评价方案[2]。
2006年,杨少辉在借鉴了国外相关设计的基础了,对于交通量的特性研究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分析。主要集中方面在流量、速度、时间三个参数的特性分析,包括三参数的周期性波动以及交通状态的转变等。除此之外,对于传统模型与现代模型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为快速路的设计、评价以及模型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2010年,孙慧娟在国内原有快速路设计方案的基础了,对路网的设计提出了更为详细的点、线、面三层次的深入分析法,由此可以优化快速路路网的预选方案,由此而提出了“点线面多层次分析法”,此方法在快速路设计方面运用颇为广泛[4]。
2013年,陈明夏通过对快速路道路特性的调查后。提出来对于不同交通量的不同分析方式。在此基础上运用交通波理论深入研究了快速路的不同类型出入口的不同的交通量特性[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tgc/dlsgyyh/559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