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枚皋路(承德路到淮海路段)路面病害治理方案设计(附件)【字数:18282】

2024-01-25 15:1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淮安市枚皋路(承德路到淮海路段)是一条次干路,由于自然环境和交通荷载等因素的作用,路面已出现裂缝,车辙,沉陷,坑槽等各种病害。本文旨在通过对其进行病害治理方案设计,以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沥青路面病害治理的研究现状,其次从沥青路面状况的调查,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以及路面病害治理方案如何选择等方面介绍与沥青路面病害治理有关的理论。然后通过查找资料、现场观察与试验并结合《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16)对淮安市枚皋路(承德路到淮海路段)的路面基本资料,路面使用性能包括路面损坏,路面行驶质量,路面抗滑能力,路面结构强度进行调查,进而对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分析。最后,根据使用性能评价结果,分析路面病害的原因,确定路面病害治理方案,并对路面治理方案的详细措施进行介绍。关键词 路面病害,使用性能调查,使用性能评价,方案设计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3
2 沥青路面病害治理相关的理论 5
2.1 沥青路面调查概况 5
2.2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原理 7
2.3 沥青路面病害治理方案选择 11
3 枚皋路(承德路到淮海路段)路面状况调查 14
3.1 路面基本资料收集调查 14
3.2 路面使用性能调查 14
4 枚皋路(承德路到淮海路段)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18
4.1 路面损坏评价 19
4.2 路面平整度评价 24
4.3 路面抗滑能力评价 24
4.4 路面结构强度评价 25
4.5 路面综合评价 25
5 枚皋路(承德路到淮海路段)路面病害治理方案设计 25
5.1 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26
5.2 路面病害治理方案 27
结 论 31
致 谢 32
参 考 文 献 33
附录A 34
绪论
研究背景
因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整、没有接缝,行车时震动声音较小、使人感觉平稳、施工期短,维修和养护方便等优点,所以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的建设多采用沥青路面[1]。近年来,交通行业发展很快,交通量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城市路面能够承受的交通运输压力。沥青路面多为半刚性基层路面,自然环境和运输压力对其影响很大。此外,沥青路面松散、开裂、坑槽等多种病害也受不同厂家生产沥青材料差别以及设计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城市的路面普遍存在裂缝、车辙、局部塌陷等现象。城市路面存在的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重视和处理维护,逐渐发展成为严重的路面损坏。最终,它不仅会影响城市人流和交通流的正常运行,还会给城市的整体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各大城市地下管线铺设量的不断增加,城市路面基础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路面的坚固性降低,窨井的低洼部分容易发生局部坍塌,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功能,给行人带来安全隐患。路面病害的出现大大缩短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车速,增加车辆行驶的风险和车辆的磨损。因此,城市沥青路面病害的治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a)研究的目的
本文结合调查枚皋路(承德路到淮海路段)的路面病害,对路面状况作出评价,分析主要病害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治方案,以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保证道路安全畅通,为今后类似沥青路面病害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b)研究的意义
淮安市枚皋路(承德路到淮海路段)所处位置特殊,此路段长约800米,路段上有三处公交站台,北边是南区,南边是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西侧是淮安市汽车南站,人流、物流、交通流愈加频繁,对道路交通的需求也更高。只有长时间保持路面平整,才能保证车辆在道路上快速、舒适、安全行驶。枚皋路(承德路到淮海路段)经受多年车辆荷载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裂缝、坑洼、松散、沉陷、车辙等多种路面病害。因此,采取适当的工程技术措施,对路面进行治理和养护,提高路面使用性能,保证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路面使用过程中,路面的使用性能会因为车轮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反复作用受到削弱,路面结构将逐步遭到破坏,最终达不到使用性能要求。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治理维修措施,对路面进行养护,防止病害进一步恶化,推迟大修周期,确保路面具备良好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2]。路面病害治理与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密切相关。对路面的现实状况作出定量的评价是进行道路养护方案设计的依据和前提,从上世纪开始,国内外对此都进行了研究。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60年代,美国根据AASHTO试验道路近10年的观测数据,提出了第一个路面评价模型—PSI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数。PSI模型中的沥青路面评价模型包含平整度,裂缝度,修补率和车辙深度四个参数,其中平整度对PSI影响大。1978年,日本道路协会根据PSI建模方法删除了路面修补率参数,形成新的PSI模型。该模型注重路面裂缝和路面车辙,路面平整度比例较轻。1981年,日本建设省土木研究人员开发了养护管理指数的MCI模型,该模型是美国PSI模型思想的延续:路面损坏因素分离,路面评估模型采用单变量构建。1986年,日本桥本建立了单因素驾驶舒适度指数RCI,弥补了日本MCI模型不能充分反映路面平整度对道路使用者的影响的缺陷。2007年,英国采用基于SCANNER Surveys的路状指数RCI多参数评估模型,包含如下参数:平整度,车辙深度,路面纹理深度,整个车道的裂缝率,轮迹处裂缝率[3]。
回归技术在上面所介绍的模型中都得到了利用[4]。随着养护经验的积累和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理论的成熟,国外道路专家开始将灰色评价法、层次分析法、遗传算法等其他数学理论和方法引用到路面使用性能评价领域,由此提高了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5]。例如,亚利桑那州道路管理系统不限于个别路段或项目计划,而是考虑整个道路网络,首次将马尔可夫决策方法引入到路网级路面管理系统中。密歇根州提出了一种将路面衰减函数与马尔可夫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形成了公路路面管理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公路管理中。新加坡将建立的基于遗传算法的路面性能评价模型成功推广应用在了已建立的路面养护决策系统中[6]。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沥青路面性能评价研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1986年开始,国家“公路路面评价养护成套技术”推动了我国路面性能评价理论的发展。该研究从交通量、路面行驶质量、路面破损状况及结构承载能力四个方面对路面的使用性能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CPMS在我国许多省市建立和应用。同时我国在一些地区引进了世界银行的 HDMⅢ公路养护标准模型中的国际平整度指数IRI,用于沥青路面的养护决策和养护措施选择[7]。1989年,交通部公路研究所基于我国路面破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第一个PCI路面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路面破损指数DR和驾驶舒适指数BI。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tgc/dlsgyyh/559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