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区域交叉口控制技术在生态新城cbd的应用

2020-12-25 17:0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文总结了国内和国外在城市道路的区域交叉口的信号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讲述了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交叉口信号控制的时间参数、交通流等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分析单个交叉口的信号控制的基础上,假设了区域交叉口群的两个基本单元,一个是控制子区,另一个是路径集,通过对该区域内的所有的交叉口的掌控,用仿真软件得到平均延误时间和平均停车次数,分析数据发现区域内的交通得到了优化。通过VISSIM仿真分析说明:区域交叉口控制技术对区域交通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关键词 区域交叉口,仿真评价,延误时间 目 录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 2
2 交叉口的交通流特征分析 3
2.1交叉口机动车组成 3
2.2交叉口处车流运行特征 4
2.3通行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4
3 生态新城CBD的简介 5
3.1淮安市生态新城 5
3.2 CBD 5
4 区域交叉口的基本控制单元定义 5
5 区域交叉口控制技术的一般步骤 7
6 区域交叉口控制技术在淮安市生态新城CBD的应用过程 8
7 仿真结果分析 13
结 论 17
致 谢 18
参 考 文 献 19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为了满足出行的便利,机动车的数量越来越多,道路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一开始的交叉口只有简单的交通灯,即红灯和绿灯。再后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才出现了车辆检测器之类的工具,使用计算机来控制交叉口的红绿灯也逐渐的运用于道路上。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交叉口的控制技术人们也掌握的越来越熟练,有些发达的国家甚至已经出现了交叉口控制系统。21世纪是科技腾飞的时代,为了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减少人们出行在交叉口的等待时间,对于区域交叉口的控制则成为了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来控制交叉口的红绿灯也逐渐的运用于道路上。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交叉口的控制技术人们也掌握的越来越熟练,有些发达的国家甚至已经出现了交叉口控制系统。21世纪是科技腾飞的时代,为了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减少人们出行在交叉口的等待时间,对于区域交叉口的控制则成为了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人们对于交叉口的研究最早开始于美国,一条道路的通行能力与其中的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为了经济发展和货物运输的需要,特地针对道路的通行能力做了研究,其中当然少不了对交叉口的研究,车辆在通过交叉口时所用的时间越少,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则越强。合理的配置交叉口红绿灯的时间,不仅可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也可以使公路建设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上发展。
相比于美国,有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索性仿照美国制定的道路通行能力的手册直接运用于本国的道路上,从而提高车辆的运行效率。还有的一些国家则相对比较明智,他们知道先通过对交叉口的车流量等先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再根据所得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模型,提出可行的计算通行能力的方法。例如英国的韦伯斯特就根据调查的结果建立了延误模型,并且提出了信号配时的计算方法。该方法为研究交叉口控制奠定了基础,为后人指明了方向。
现如今,国外有很多优秀的研究交通的学者针对不同地区的各种交叉口在进行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尝试之后,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模型。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于道路上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研究都是以美国的道路通行能力手册为基础,或多或少的结合一下本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相关的补充或者添加,来减少该道路交叉口的停车延误,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1.2.2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和发达国家的交通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的交通发展状态不是很乐观。由于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交叉口因为控制技术的落后,在某些高峰时段,道路的压力十分沉重,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很多道路甚至已经超过荷载,出现了毁坏严重的情况。根本原因还是我国现有的道路通行能力的指标或者技术措施满足不了交通发展的需要,缺少灵活变通的、适合我国交通状况的体系和模型。我国基本上都是引用的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并不能很好的运用在我国的道路交通上,并没有取得可观的效果。
我国跟一些发达国家不同,并没有进行长时间的投入去调查和研究道路的交叉口通行能力,因为存在着资金和人才的限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还是引用的美国的通行能力的手册,与我国的国情并不符合,所以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混合交通在我国是最普遍的现象,发达国家大都以汽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共同使用一条道路。我国的交通工程方面的学者们在注意到这个普遍的现象之后,从1980年之后,联合了很多的高等院校,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对于交叉口控制技术的研究。在后来,我国在1996年还专门建立了科技公关道路通行能力的科技组,对我国的道路的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一套体系。
1.3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
1.3.1研究内容
本文总结了交叉口的机动车的组成、交叉口处车流的运行特征,包括直行、左转和右转的车流,提出了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介绍了淮安市生态新城的标志—CBD,因为它是城市的黄金地带,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优化CBD内的交叉口交通问题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本文选取了淮安市生态新城CBD中的4条干道及其周边的8个交叉口一共12个交叉口所组成的一个区域进行试验,通过合并子区,减小相位差等方法达到对该区域的协调控制,从而提高该区域内的交通运行效率。
1.3.2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交叉口的控制也越来越进步,信号灯的优化配时,交叉口的感应控制等方法,减少了交叉口处的排队长度和停车延误等,优化了交通。然而,对于数个交叉口甚至是一片区域内的交叉口的控制便成了一个新的话题。很多现象表明,不少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其主干道的单个交叉口甚至是该干道上所有的交叉口都已经进行了优化,但是在很多时段,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行车效率依然低下,究其原因并不是单个交叉口或者是一条路段上的交叉口不协调,而是人们忽略了交叉口与交叉口之间,干道与干道之间的联系。就拿一个区域来说,车辆行驶的轨迹各不相同,所以在通过单个交叉口时可能停车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tgc/jjtys/35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