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路网交通拥堵点分布与改善方案设计(附件)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内容 3
1.4研究方法与思路 3
1.5小结 4
2淮安交通拥堵现状分析 4
2.1淮安市交通发展现状 4
2.2淮安市主要道路分布情况 5
2.3淮安市区机动车保有量 5
2.4淮安市区交通拥堵状况 6
2.5小结 7
3淮安市拥堵点的判别与筛选 7
3.1基于高德地图的拥堵点自动化筛选 7
3.2淮安市区拥堵点的选取 9
3.3小结 10
4拥堵点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0
4.1天津路与翔宇大道交叉口 10
4.2淮海广场交叉口 13
4.3小结 14
5运用VISSIM软件进行拥堵点仿真 15
5.1VISSIM仿真软件介绍 15
5.2天津路与翔宇大道交叉口仿真 15
5.3淮海广场交叉口仿真 19
5.4小结 23
6拥堵点改善方案设计的优化 23
6.1天津路与翔宇大道交叉口 24
6.2淮海广场交叉口 26
6.3小结 27
7拥堵点改善方案评价 28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7.1评价指标的确定 28
7.2方案评价 28
7.3小结 29
结论 30
致谢 31
参 考 文 献 32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呈现大幅度的增加趋势,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城市在发展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交通拥堵已严重影响到城市的人居环境,也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自然也就成了大中型城市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为了治堵,各地政府在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采用限行,限购,限牌等行政手段限制交通流量来缓解交通压力。这些行政手段在一定的程度上的确有效的缓解交通拥堵,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当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目前,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渐渐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1.1.2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路网交通拥堵现象愈发激烈,通常情况下,交通拥堵产生与时间、地点、分布有着密切关系。通过研究淮安城市路网交通拥堵点分布,可以有效的了解淮安主要城市道路拥堵形成的规律,为相关部门提供依据,在拥堵的路段或交叉路口采用优化信号配时、渠化、事先分流、限时、错时出行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路网上的拥堵,从而使城市路网的完善,提升通行效率。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查询,我发现国内有许多专家在本课题方面有深刻的见解。在交通拥堵形成机理以及控制方面,黄艳国[1]认为分析交通拥堵特性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着手,分析产生交通拥堵的因素,另外他还用供需平衡理论提出应对交通拥堵的方法,并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方法。通过仿真实验优化方案,缓解交通拥堵。丁凌[2]通过探讨交通拥堵的主要因素,研究了路网中交通流的传递关系,对分流流量计算及路径选择进行了理论分析。刘宇[3]在扬州城区治理交通拥堵上,提出了大量的建议,他引进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倡导强化人们交通意识和观念。闫文彩[4]构建了原有的城市路网的拓扑网络,以及构建路网结构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胡志文[5]总结了形成交通拥堵的几大因素,分析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程度,并提出了预防、疏散、管理三个方面的管理交通拥堵策略。何巍楠[6]在交通拥堵上使用三级指标建模,对交通拥堵点筛选判定,对拥堵路段分析时空分布特征。高艺[7]对传统交通拥堵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结合交通拥堵的产生与消散的特点,提出了一次拥堵为0基础的交通综合评价模型。曹炜威[8]提出道路结构的定量描述指标,应用于多个路网上,探究交通拥堵的规律,并解析路网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徐东云[9]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出发,探讨交通拥堵与城市空间扩展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陆化普[10]在分析交通拥堵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交通拥堵的对策,同时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发展趋势。刘有军,田聪[11]分析了两种路网在不同需求下的交通拥堵特征,对于多种情况下的交通拥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何树林[12]提出我国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交通供需的矛盾,交通供给与需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是一个统筹全局的过程。赵月[13]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城市路网构建模型,对城市交通拥堵进行了理论研究。盛宇,杨胜敖,唐文玲,杨秀锟,张忠相[14]他们几人提出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智能交通,对城市交通进行科学规划,使城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洪安东[15]曾用控制因素法对交通拥堵进行研究,探讨交通拥堵的时空分布特征。
1.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学者对于城市拥堵也有独到的见解,特闷认为胆怯和积极的驾驶行为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一个因素。在交通流的密度很大时,对车辆进行跟迟特性分析。还有很多学者将解决交通拥堵中心放在交通供给这一节点,例如: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提高路网容量,但这一举措并没有长期的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因为交通需求总是超过交通供给。后来美国一些学者提出“交通系统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控制车辆出行,取得了不错效果。以及德国侧重信号等控制系统改善、韩国偏向于改善交通信息系统、瑞典则是测试速度智能适应性交通安全保障系统等等。
1.3研究内容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tgc/jjtys/6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