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轨电车疏散路径优化设计(附件)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4
2.有轨电车疏散路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5
2.1有轨电车站点类型 5
2.2有轨电车疏散路径选择原则与行人行为理论 7
2.3疏散路径分析模型 8
3.淮安市有轨电车疏散路径现状调查与分析 12
3.1淮安市有轨电车现状 12
3.2案例背景 15
3.3现有疏散路径评定与分析 16
4.有轨电车疏散路径优化设计 22
4.1优化方案设计 22
4.2疏散路径VISSIM评价 26
4.3优化前后疏散路径对比分析 32
结 论 36
致 谢 37
参 考 文 献 38
附录A:淮安市有轨电车优化前疏散路径仿真数据 40
附录B:淮安市有轨电车优化后疏散路径仿真数据 42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一种新型的地面轨道交通,以其绿色环保、运量适中、乘坐舒适、造价低和建设周期短等特点,已被我国许多城市所接受。目前我国各地争相开展有轨电车的规划和前期研究工作,现代有轨电车的发展正在进入快车道。但是,有轨电车不仅存在运营调度、车辆故障的自身运营安全的问题,还与地面常规通行多种交通方式有轨道占用、抢道占道和交通冲突多种安全事故,导致电车“脱轨”、“追尾”、“逼停”和“碰撞”等交通事故:沈阳浑南现代有轨电车作为我国首条现代有轨电车,在试运行两个月期间就发生了4起交通事故; 2013年12月24日,沈阳浑南有轨电车由于运营故障发生两辆追尾事故;2014年8月4日,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有一辆试运行的列车在行进时脱离轨道;2015年7月20日,淮安一辆车在倒车时与有轨电车相撞;2018年1月1日,北京有轨电车从香山回库过程中出现故障造成车辆无法移动。
a.车辆侧翻占道逼停有轨电车 b.行人横穿道路逼停有轨电车
c.有轨电车追尾 d.车辆倒撞有轨电车
图1.1 现代有轨电车事故示意图
综上所述,一旦现代有轨电车出现突发事件,其交通安全问题十分严峻,自身大量人流的疏散路径优化问题更为重要。本文在淮安市现存有轨电车疏散路径的基础上,对疏散路径进行优化以得到最佳的疏散效果,从而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淮安市有轨电车应急疏散路径现状,有针对性的建立安全保障措施,优化应急疏散路径,减少突发事故为行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保障城市交通安全运行。
(2)研究意义
本文从淮安市有轨电车疏散路径现状出发,在此基础上进行疏散路径优化设计,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出行安全和公共交通系统,提高淮安市整体道路交通安全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对现代有轨电车的道路与设施规划、交通组织和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具有指导意义,为有轨电车制式、相关标准和规范的修订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在人群疏散运动规律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关于人群疏散的及人群运动规律的研究已经超过40年。
2014年,Gang Ren[1]等人将道路网络的路径优化问题应用到行人流,在地铁枢纽内建立了考虑设施通行能力的节点和弧的疏散路径网络,定义了地铁枢纽的路径阻抗函数,利用循环速度、密度和流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人员疏散性能路径优化模型,最大限度地减少最后疏散运动时间。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缩短疏散时间的16.05%、3.15%和2.78%的全或无的方法相比,平均分配法和logit模型。
2016年,Yi Ma在建筑物行人密度对疏散动态的影响下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建筑物的行人密度对疏散动力学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当建筑物的能见度非常大时,行人密度的增加会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当建筑物的能见度很小时,行人密度的增加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仿真结果表明,当出口宽度和能见度非常小,疏散时间随行人密度的变化是非单调的,呈现U形的倾向。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太大或太小的行人密度对于建筑物内的疏散均是不利的[2]。
Nathan Wood同在2016年使用相邻的沿海社区的霍奎厄姆仔,以国际大都市(华盛顿、美国)和当地的海啸威胁的卡斯卡迪亚俯冲带的地震为例,探讨地理空间的使用,最小疏散费用建模,响应和救援计划。结果表明,在预定的装配区域的大小和类型的撤离范围广,不容易突出装配区的部分社区。地震引起的地面故障会阻止访问某些装配区,造成疏散规划到其他装配领域,从救济人员隔离疏散[3]。
1.3.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有轨电车疏散路径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起步较国外晚,尤其是在应急疏散路径的选择模型领域研究较少。
2012年,卢文龙提出基于精细网格划分的元胞自动机建模方法,对地面场统一描述和处理行人的行为,提出城市轨道交通人员疏散模型。并结合具体车站,采集车站建筑结构、站内视频和车站闸机等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群体分布、群体流动和群体速度特征,以确定群体流动的规律[4]。
2014年,刘毅详细分析了地铁站的火灾隐患、特性和人员在火灾下的疏散过程中的行为特性等,构建出地铁站建筑结构模型及人员特性仿真环境,利用Pathfinder仿真软件对不同条件下的地铁站点发生火灾时行人疏散进行研究。通过对模拟疏散结果的对比分析,在地铁车站客流高峰期,每个疏散口存在严重拥挤现象,此时的站内结构对疏散过程影响较大;各个疏散口的拥挤程度在客流平峰期会有所减小,此时疏散者的特征和站内结构对疏散过程均产生重大影响[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tgc/jjtys/66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