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有轨电车行人进出站优化设计以淮海东路站为例(附件)

2021-05-20 14:2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文先简要概括淮安市有轨电车1号线所有站点站台情况,分析不同站台结构对行人进出站的影响,然后以淮安市有轨电车1号线淮海东路站(标准侧式站台)为例,分析了该站台所处的交通路与淮海东路交叉口右转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对行人流之间的冲突影响,重点结合行人微观参数和微观行为两方面,主要统计行人步速、空间需求等相关参数,对行人的路径选择、到达和离去等微观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行人进出车站的行为轨迹,综合所有冲突与影响提出优化方案设计,得出具体优化方案示意图。最后利用VISSIM8.0仿真软件对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仿真评估,作出最后评价。关键词 行人进出站,行人过街,轨迹设计,VISSIM仿真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2 淮安市有轨电车车站布置现状 3
2.1 各站点设计原则、位置及结构 3
2.2 站台结构布置特点 5
2.3 站台结构对行人进出站轨迹的影响 7
3 车流与行人流间的冲突分析 10
3.1 机动车流与行人流的冲突 11
3.2 非机动车流与行人流的冲突 15
3.3 本章小结 19
4 乘客与过街行人之间的冲突分析 19
4.1 乘客与过街行人之间的相互冲突 19
4.2 过街行人步速规律 22
4.3 方案设计 25
4.4 本章小结 27
5 VISSIM仿真行人进出站轨迹 28
5.1 建立淮海东路站站点模型 29
5.2 站点模型优化设计 34
5.3 优化前后方案对比分析 36
结 论 39
致 谢 40
参 考 文 献 41
1 绪论
目前城镇化的进程持续发展,机动车的保有量一直在增长,缓解交通拥堵的重任需要公共交通来担当,但是很多交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没有得到治理。服务水平低下、延误时间长、行驶车速缓慢等问题依旧存在于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这些问题对于城市道路的交通效率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公共交通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有轨电车,有轨电车的车站是最基础的设施,它具有吸引和疏散客流、运送乘客等功能。有轨电车的经济收益由车站的规模、位置以及布置方式所决定。因此,合理的解决好乘客、行人和车辆的交通组织,一方面使得城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便捷,另一方面能增加有轨电车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指数[1]。
1.1 研究背景
淮安市有轨电车1号线淮海东路站站点位于淮海东路与交通路交叉口北侧,是以体育馆站为始发站的第二站。站点附近主要建筑物有时代超市、金鹰购物广场、新亚商城等,客流量较大,交通组织较复杂。
淮海东路站站台结构为标准侧式,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分别设置有轨电车两条轨道,人行道上设置站台,道路最外侧设置非机动车道。站台两侧设置护栏,行人进出站要从淮海东路与交通路交叉口处穿越部分人行横道后进入。所以,对淮安市有轨电车淮海东路站行人进出站进行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刻不容缓。对淮安市有轨电车1号线淮海东路站行人进出站轨迹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淮海东路站行人进出站的安全指数,保证行人进出站的效率。同时提高淮海东路与交通路交叉口的通行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尽最大可能提升淮安市的经济效率和淮安市民的出行质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法国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开始投入使用现代有轨电车。在地铁技术相对成熟的时代,一些中小城市却无力承担建设费用,因此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依靠有轨电车较低的运营成本开始逐渐复兴。截止至今,全球正式运营现代有轨电车的国家数已经超过50个国家,城市使用数达到400个[2]。
在行人进出站方面,最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有行人交通方面的研究。早期主要是用直接观察或者摄像录影的观察方法来调查行人的整体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者逐渐在行人微观参数和微观行为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由简单的行为组成的群体行为具有复杂、无方向控制等特性。随着研究者对行人微观交通研究的深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Hankin和Wright首先提出了关于行人交通流特点的定性阐述。随着对交通流理论探索的逐步深入,关于行人交通流的研究方向也越来越丰富[3]。
2)Lewin最早提出社会力的概念,理论物理学家Helbing等在此基础上借鉴经典牛顿力学规律,量化了社会力,并提出社会力模型,该模型被迅速应用于行人运动建模[4]。社会力模型假设人受到社会力的作用,从而驱动行人运动,是当前全部仿真模型中最能体现人群真实运动情况的模型。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行人交通流方面的研究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迅速发展,大多为行人的个体行为研究,集聚场所主要在体育场馆和城市轨道车站等,还有少数研究是基于国外现有的行人行为分析进行数据采集等深入研究[5]。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行人微观交通特性的分析方面,如行人步速、行走空间要求、行走路径选择等。
综上所述,本文以淮安市有轨电车1号线淮海东路站为例,将重点结合行人微观参数和微观行为两方面,主要统计行人步速、启动时间、空间需求等相关参数,对行人的路径选择、到达和离去等微观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行人进出车站的行为轨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淮安市有轨电车1号线淮海东路站站点位于淮海东路与交通路交叉口北侧,附近主要建筑物有时代超市、金鹰购物广场、新亚商城等,客流量较大,交通组织较复杂。站台结构为标准侧式,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分别设置有轨电车两条轨道,人行道上设置站台,道路最外侧设置非机动车道。站台两侧设置护栏,行人进出站要从淮海东路与交通路交叉口处穿越部分人行横道后进入。所以,对淮安市有轨电车淮海东路站行人进出站进行空间环 境优化设计刻不容缓。对淮安市有轨电车淮海东路站行人进出站轨迹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淮海东路站行人进出站的安全指数,保证行人进出站的效率。同时提高淮海东路与交通路交叉口的通行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尽最大可能提升淮安市的经济效率和淮安市民的出行质量。
2 淮安市有轨电车车站布置现状
2.1 各站点设计原则、位置及结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tgc/jjtys/66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