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路健康路交叉口综合待行区交通组织设计(附件)
目录
1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
1.4 课题研究内容 3
2 淮海路健康路交叉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
2.1 淮海路健康路交叉口现状分析 5
2.2 淮海路健康路交叉口交通调查 6
3 淮海路交叉口综合待行区的设计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8
3.1 综合待行区概念 8
3.2 综合待行区设置条件 9
3.3 淮海路交叉口综合待行区设计方案 9
3.4 淮海路交叉口综合待行区可行性分析 12
4 淮海路健康路交叉口模拟仿真 12
4.1 交通仿真平台介绍 12
4.2 仿真平台的建立 13
4.3 仿真评价指标 13
4.4 综合待行区的仿真结果分析 14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在现代城市路网中,整个城市路网的交通容量与安全性往往都受制于城市道路交叉口。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居民车辆保有量急剧增加,城市道路网络容量愈发凸显不足。为了在提高路网的容量的同时又不进行大工程量的施工,“左转等待区”,“直行等候区”等新型交通设计相继出现[1]。与此同时,综合待行区作为一种新型交通设计,同时兼顾了左转待行区、直行待行区的优点并且不占用过多空间,越来越多的交通参与者开始关注这种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新型设计方案。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淮海路健康路交叉口位于淮安市商业中心区域,交通量非常大,由于在淮安市交通局对淮海路交叉口的初期考察分析不合理,导致了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缺陷,在早、晚高峰小时内,该交叉口经常发生交通拥堵。淮海路健康路交叉口的堵塞原因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是由于道路通行能力无法满足实际的交通量,并且由于道路周围的建筑密集,拓宽车道的代价过大,而修建综合待行区并不需要对道路拓宽且修建费用较少,所以对该交叉口添加综合待行区,就是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的内容。通过对其研究可以为淮安市综合待行区系统设计和淮安市交通规划设计等方面提供参考。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综合待行区”意味着在现有的交叉路口的机动车停车线之前,增加了另一条停车线。因此,新旧停车线之间形成一个“等候区”[2]。使用黄灯闪烁的倒计时间隔,顺序引导同一方向的车辆等待并等待,直到绿灯使车辆快速通过多车道路口的交叉口。
Vigaso,Ilgin等人[3]对公共交通优先权系统的预先信号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该信号在公共交通优先领域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忽略了其对社会车辆的影响。为了减少除总线优先级之外的冲突点,机动车分流时允许提前信号控制。Xuan等人[4]通过针对预信号对道路交叉口通行的系统分析,提出了交叉路口的通行效率可以通过使得左转车辆提前引入对向最外侧车道的控制方法,这种方法能明显的提高机动车的运行效率。
1.3.2 国内研究现状
交通拥堵现象日益恶化,为了进一步缓解这一现象,政府管理部门、科技工作者从交通设计、规划、管理和控制等不同层面来缓解交通拥堵,并借用或提出了许多先进理念,在国内推广和应用中逐步得到了待行区的概念。但国内大部分的研究仅限于直行和左至区,如丁魏[5]、翟希[6]等人主要研究后型专用左车道设置为线区,文献使用国内冲突点法,研究分析了所要做的区域设置原则,以及在路口内部冲突点附近的左转弯车辆和直接方向车辆的相互干扰特性;倪颖[7]通过改进国内停车线方法,分析了交叉通流的特点,利用交通流波动理论,研究了左转弯区对提高车道利用率的影响。季彦捷[8]主要为区域的设计和设置长度、宽度等相关问题,详细分析和研究,结合典型的交叉口,建立仿真模型,验证评价设置前后的指标的效益。左天福[9]主要研究和分析了直行车道的约束和相应的设计方法,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建立了一条直行区域的仿真模型。李小帅[10]主要论述了区域设置的约束条件、组织方法和信号控制方案, 结合典型的交会实例分析, 总结出两种不同的时间分配方案,并设置对等待区的仿真模型进行多次比较仿真分析,最后根据实验仿真验证了交叉口运行的效率。
1.3.3 现状分析
在综合待行区的实际应用中。在2011年,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综合候车区在上海天目路与乌镇路交汇处建立,它采用了可变信号灯组自动控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交通拥堵与交通事故的现象特别普遍,在一次次的事故中,综合待行区的雏形逐渐产生,作为交通管理者的交警王登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提出了综合待行区的设想。在王登海执勤的一次过程中,发生了一场事故。天目路高架道路上的两辆汽车被撞,两条直线车道被封锁。在这个方形空间内找到左转和转弯车道的能力是由于事故大大增加的事实。在这次事故中,由于没有直达车辆的干扰,驾驶员进入了空旷区域,自然增加了车辆的速度。在无意间,那个空旷区域被用来候车了。由此,综合待行区应运产生,并逐渐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逐渐被推广使用。时隔一年,即2012年,厦门交通部门紧随其后在十甫大道园南路与园东路交叉口这个交叉口尝试建立综合待行区。2013年,深圳市采取了创新,融入了新的交通规则,采用了多套信号配时,并为驾驶员着想,用待有数字和文字标签提醒司机遵循箭头指示,在前海和学府路口十字路口建立了新型综合待行区。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tgc/jjtys/66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