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区共享单车存放点的优化设计(附件)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4
2 淮安市清江浦区共享单车系统 5
2.1 淮安市清江浦区基本情况 5
2.2 清江浦区大学城共享单车系统基本情况 7
3 共享单车系统布局的规划、站间距确定及其影响因素 20
3.1 共享单车存放点布局原则 20
3.2 共享单车存放点站间距的确定 23
3.3 共享单车存放点的影响因素 30
4 共享单车存放点布局优化的方法研究 31
4.1 共享单车存放点优化布局要点 31
4.2 方格法布局优化共享单车存放点 32
5 淮安市清江浦区大学城共享单车存放点优化设计 37
5.1 大学城共享单车存放点需求预测与最优站间距计算 37
5.2 共享单车存放点选取布局优化与优化方案评价 42
结 论 47
致 谢 49
参 考 文 献 5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淮安市清江浦区是淮安市政治、交通、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随着淮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绿色出行的理念应运而生。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指导思想的提出,“互联网+”大背景下网约车、共享单车、电动汽车等共享交通方式相继出现。新的共享交通出行模式不仅使人们出行更便捷、成本更优惠、享受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与交通绿色化、智慧化相向而行。通过调查可知:淮安市清江浦区共有300多个共享单车存放点,每个存放点的车桩数最多不超过44个,而且部分存放点之间的距离较远。由于清江浦区范围大,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决定选取清江浦区大学城作为研究范围进行研究分析。清江浦区大学城现已有44个存放点,对于大学城而言,44个存放租借点已满足不了淮安市清江浦区人们的出行需求,尤其对于出行目的地较短的距离,更不能有效的做到“最后一公里”的绿色出行。由此,共享单车的出现,即可更方便、快捷的解决人们“随行随骑”的出行问题,而如何布局优化好存放点位置的问题,对于共享单车能否最大化的利用起着主要作用。
1.1.2 研究意义
淮安市清江浦区是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区,东南接淮安区,西、北靠淮阴区,南连洪泽区,是淮安市政治、交通、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随着淮安市市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汽车出行为方式,但与此同时所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此问题上,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将共享单车体统纳入到淮安市共享交通系统规划中来,能有效的解决交通拥挤、共享交通的换乘、乱停车、停车难的问题,逐步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提升城市形象。针对淮安市清江浦区共享单车的投放量预测与站点优化的问题,在理论方面完善了淮安市清江浦区交通体系的缺陷,实际中提升了清江浦区的交通价值与环保价值,改善道路通行状况,缓解空气污染。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对共享单车进行了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从换乘、选址规划基础、网络运营等方面对共享单车系统进行研究。
在共享单车换乘、选址规划方面,主要研究现状如下:
(1)2004年,Martens结合政府的换乘政策以及荷兰与共享单车衔接的其他交通工具的情况,论述了如何进行有效换乘。
(2)2007年,Homer以选址和停车设施的网络流量为基础框架,利用交通流数据构建网络,基于网络提出基于三个假设的布局方案。
(3)2011年,Dell、Ibeas和Cecin 根据共享单车需求者的使用特性和最优自行车站点的设置情况,建立了共享单车站点的选址模型[1]。
在共享单车网络运营方面,主要研究现状如下:
(1)2010年,Shaheen讨论了现有共享单车网络的商业模式和社会、环境福利,根据其数量增长和收益情况提出了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更好地了解自行车的使用效果和商业运营模式[2]。
(2)2010年,Krykewyc通过G1S系统采用二阶段分析法对北美大型城市共享单车潜在用户数量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得出共享单车需求者的特征。
(3)2013年,Raidl主要从成本角度分析了单车运营情况。
(4)2014年,Chow同样基于成本角度,通过对多伦多市中心的一个较大的自行车共享网络BIXI实例考察,提出产生捆绑费用时最佳折扣值的存在。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共享单车网络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大多数国内学者对共享单车网络的研究是从需求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还有部分研究集中在共享单车网络规划布局和网络的运营模式等角度进行研究。
在共享单车网络需求者行为方面,主要研究现状如下:
(1)2011年,谷丛结合杭州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出行情况,以共享单车网络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杭州市共享单车运行情况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共享单车使用频率最高的年龄段在2635岁之间,三分之一左右的杭州市民未使用过共享单车。
(2)2011年,单铭耀为分析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选取了杭州市三个主要地点作为样本点,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共享单车的普及率和使用者满意度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诸多参考意见,例如增设新站点、简化单车租借手续等建议[3]。
(3)2012年,朱玮为考察共享单车使用行为特征和机制,以上海行政区共享单车系统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选择模型分析方法,着重研究在共享单车系统运营前后人们的出行行为变化以及影响其使用共享单车的原因[4]。
在共享单车网络规划布局方面,主要研究现状如下:
(1)2009年,郭敏辉从规模估算、网点布设原则、网点布局典型模式、押金及租赁费用等方面阐述了共享单车系统的规划内容,并重点分析了校园、产业园区、轨道交通车站三种典型的网点布局模式[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tgc/jjtys/66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