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路段行人过街特性及其控制方式研究与设计(附件)

2021-05-20 14:2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为了研究行人过街特性及其控制方式,首先对行人过街的特性进行分析,得出行人过街的行为方式,以及过街时的心理特征,其次利用信号灯对行人过街进行控制,通过计算公式算出信号时间,并根据信号灯时间调节前后对行人过街的影响进行对比,从而得到一种有利于行人过街的信号配时。关键词行人过街,控制方式,信号配时
目 录
1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内容 2
2 行人过街理论 3
2.1 行人过街设施 3
2.2行人过街行为特性 5
2.3行人过街交通特性 7
3 调查分析与方案设计 10
3.1 调查方案设计 10
3.2 调查点交通量和行人流向 13
3.3 控制方案设计 15
4 信号控制方案设计 15
4.1行人过街控制方式 15
4.2行人过街信号配时相应参数说明 16
4.3实例分析 17
4.4信号配时前后对比 20
结 论 21
致 谢 22
参 考 文 献 23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在城市居民各种各样的外出方式中,步行是可达性最高且最灵活的。以家庭为单位出行,步行的比例也是很高的。混合交通流是国内城市道路交通一个鲜明的特点,其中包括步行交通流、汽车交通流以及非机转交通流。大城市的步行交通量大约占总出行量的五分之二;中等城市的比例更高一些为一半;小城市则达到五分之三以上。然而,长期以来,在城市道路交通的设计、控制、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工作中,研究对象往往是机动车,而行人极易被选择性忽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行人交通更加安全,行人步行更加便捷的需求越来越大。事实上,在所有的出行方式中,步行一直以来是最经济的,它是短途旅行的重要方式,也是其他出行方式的重要衔接部分。同时,步行也是最适合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方式。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车辆交通与行人交通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资源的有限性,特别是行人过街和车辆交通的干扰和冲突是这一矛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盾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交通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矛盾直接导致的问题是交通秩序的恶化和运营效率的降低,这也将导致一系列的交通问题。行人过街的主要场所是交叉口和路段的人行横道。根据部分城市的统计数据表明,道路平面交叉口是中国城市交通事故的主要场所,而路段交通事故数量比交叉口还多。研究行人过街与机动车辆的关系对改善交通秩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同时改善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整体形象的有极大意义。因此,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Adams (1936)研究了无信号控制行人过街延误问题,提出Adams方程。Fruit的博士论文“Pedestrian Planning and Design”乃是行人交通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Puckered 和 Zuman合著的 “Urban Space for Pedestrians” 一书,对行人交通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1]。
在行人过街速度特性方面,美国学者 J.T. Fruit(1973)对行人过街速度特性、密度特性和行人过街占有空间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人行横道服务水平建议值;Yordphol Tanaboriboon 等人(1986)对新加坡的行人过街速度调查研究,分析得到
影响过街速度的因素中性别和年龄的影响程度最大[2]。
Bennett, S.等人(2001)分析了行人过街速度的宏观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周末和工作日的行人过街启动时间和过街速度不同;Lam W 和Lee J.Y.S 等人(2002)研究了人群行人数量与过街速度之间的关系,当行人量较大时,对向行人冲突较大,过街空间减小,过街速度变慢[3]。
Coffin A.与 Morrall J(1995)通过观测及问卷调查研究了老年人过街速度特性,老年人过街较为谨慎,建议老年人比例较高的交叉口设计速度取 1.0 m/s;Richard L .Knoblauch(1996)等人通过对交叉口行人过街速度调查,分析得到 16 到 64 岁的第 15 个百分位过街速度为 1.25m/s,65岁以上为 0.97 m/s,若过街行人大多为年轻人则建议设计速度取 1.22 m/s,若多为老人,则建议取值 0.91 m/s[4]。
等待时间体现行人过街的心理特性,研究方法有数据调查统计法和生存分析法等。N. Rouphail 等人(1998)在英国对当地有无信号控制两种情况下的交叉口行人过街延误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得到行人过街等待时间阈值为 45 到 60s[5]。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行人交通研究起步较晚,1980年代段立人等学者开始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在行人过街交通特性、行人交通安全和行人信号控制等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也为研究路段行人过街信号控制方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实践经验[6]。
冯树民等人(2004)对哈尔滨人行横道行人过街速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到人行横道长度、过街绿灯时间、人群的性别组成和年龄组成对过街速度影响较大,过街行人的平均速度是 1.47m/s,第15%位为1.19 m/s,第85%位为1.74m/s[7]。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tgc/jjtys/66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