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设计以大学城区域为例(附件)

2021-05-20 14:2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小城市变成大城市,乡镇向城市发展,传统的交通方式不能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与此同时轨道交通这一新型的交通方式蓬勃发展,凭借其特有的特点受到各个大城市的青睐,大力发展实践。本文从研究国内外的轨道线网研究得到基本思路,筛选适合淮安的轨道方式,同时就轨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分析轨道交通的各要素,遵循轨道设计的原则,得到了初步设计图。调查区域内的居民出行,同时实验仿真得到期望线图对初步设计进行优化,最终得到轨道线网图。关键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OD调查、TransCad仿真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内容 4
1.4研究思路 5
1.5技术路线图 5
2. 城市轨道线网规划方案形成 5
2.1城市轨道交通特点及作用分析 6
2.2轨道交通线网设计的原则 7
2.3淮安建设轨道交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8
3.城市轨道线网要素分析 10
3.1 轨道交通结点分析 11
3.2 轨道交通线路分析 11
3.3轨道交通线网分析 12
4.交通需求预测分析 14
5.大学城区域现状分析 15
5.1大学城区域交通与土地利用 15
5.2大学城区域OD调查 16
6.实验建模仿真以及线网形态选择 17
6.1期望线绘制 17
6.2线网形态选择 20
6.3线路站点设计 22
结论 24
致谢 25
参考文献 26
1绪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新型交通这一方面。各个大城市都在积极推进轨道交通的建设,轨道交通既能带动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善,又能运输大量的客流,是一种经济又环保的交通方式。而如今的淮安的发展就处在这种区间中,一方面是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土地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则是道路基础设施无法承载更多的小汽车。基于这种形式,就有必要推进淮安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由于建设轨道交通需要投资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建造时间长,一旦确立就不得有任何变动,所以对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早期工作必须严格把控,对轨道线网的总体规划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的比对考虑,并且需要创新规划的理念,既要对旧理念的支持,又要发展出新的东西,来符合淮安这个城市。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增加,城市土地规模扩大,人口数量上升,传统交通方式已经不能负荷居民的出行需求,所以只有发展新型交通才能缓解带来的交通压力。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非传统的交通方式,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轨道交通产业蓬勃发展,相比传统交通具有用地省,运能大,运行时间稳定,投资小,安全环保,乘客运载能力超过传统交通,噪音小等优点。
课题的研究范围为淮安大学城,其区域主要由三纵四横组成,三纵为:淮海南路、承德南路、天津路,四横为:枚皋路、枚乘路、明远路、正大路,区域内有学校4所为南校区、南京林业大学、淮阴商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住宅小区若干以及汽车南站。淮安目前有城郊轨道火车和仅有的1条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而且已经规划了4条地铁线路,而淮安大学城作为一个高教园区,也可以说是一个教育区,人们出行次数频繁,周围交通干线数量较多,轨道交通却没有一条线路经过。
大学城区域基本就以有住宅小区和高校为主,人们出行方式基本以非机动车为主(电瓶车、自行车),机动车则在承德南路以及淮海南路分布较多,还有一部分就是乘坐公交车。且在将来的几年,机动车的数量还会增长,现有的道路设施不足以满足机动车出行的需要且在上下班时间段,容易在交叉口造成很长的排队现象,而且电动车数量巨大,很容易造成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相撞的交通事故。随着高铁站的建设,大学城区域内的居民更希望能有更为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到达,所以规划大学城区域内的轨道交通刻不容缓,一方面是增加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减少了交通拥挤,降低了交通事故,缓解主干线压力。
1.1.2研究目的
根据淮安市大学城道路网结构,通过实地调查各个小区之间的出行量,结合轨道线网规划的原则,进行设计规划线网,缓解交通拥挤问题,增强区域联系,达到真正有利于居民和高校学生出行的作用。
1.1.3研究意义
进行淮安市大学城区域轨道交通网线路规划,不仅有利于淮安大学城区经济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轨道线路周围的地价上升,还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发展其他产业留出了足够的地面空间。此外,便于居民出行,对缓解淮安的交通拥挤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降低出行方式中电动车的比例,同时可以减少机动车的尾气排放,优化城市空气质量,降低污染降噪。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设计方面,国外起步较早,且有比较先进的想法。在1882年,西班牙的马德里面在城市规划中将面临重建,索里亚提在这个时候面对这个局势,提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观点,即部署轨道交通。这个观点的核心内容就是“线状城市”,与之紧密相关的就是线形形状在规划城市布局中中占有重要地位,轨道交通结合地铁、地面和高速公路来设计和建造这是其中的必要条件。当初的这个方案是为了解决当时的马德里问题,时至今日,事实证明是个伟大的构思。
对于轨道线网规划设计来说,它的研究方法有正解法或剖析法,具体内容是以运筹学为基础,将参考城市人口和土地资料,最终能够建立起一个目标函数,然后选出路径方向。在1970年,Dicesare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简单模型作为解决方案,但这个方案有局限性,仅适合解决端点之间线路状态的管线定位问题。另个解决方法由Church和Cliford在1979年提出来,方案简洁总共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就是化整为散,将整体区域进行拆分。第二步就是进行赋值,不同重要性的单元数值肯定不同。第三步就是求和,将每个单元的数值进行相加。第四步就是选择,使用最小路径法求最小即为最佳。“覆盖路线模型”和“次短路径模型”在1982年出现,由Current和ReVelle提出,这两个模型是一个改良版,它的先进性在于将人口以及路线本身归纳到考虑范围。1994年Current和Schilling提出了一种启发式解决方案——连接最短路径法。1995年M.Gendreau等针对城市轨道线网规划,引用Glover提出的TabuResearch启发式方法。这个模型的特点是需要先进行选择路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但是缺点也同时暴露出来,指标固定,路线选择单一,没有考虑整体的方向以及实际的需求来解决问题。自从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交通需求分析理论交通在不断发展,网络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动态效应和社会效益明显加强,这个意味着必须要对网络方案进行多方面评价。为了节约能源,促进重建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城市体系能够更加合理和社会更加平,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对铁路运输发展规划是刺激中心区域。Mussoa和V.R.Vuchic面对静态评估轨道网络在之后提出了改进,他们于1988年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报告提出方案将集中在网络形状上和城市静态指标进行具有几何特性的定义。2004年Haluk Gercek的层次分析法(AHP)出现,应用在了伊斯坦布尔的轨道交通线网评估上。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tgc/jjtys/6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