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虎揽运2.0汽油燃油系统的检测与分析
目录
引言 1
一、 汽车燃油系统综合概述 1
(一) 汽车燃油系统的概念 1
(二) 汽车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史 1
(三) 汽车燃油系统的组成部件与功能 1
二、汽车燃油系统故障诊断和专用工具 4
(一) 故障诊断方法 4
(二) 专用工具和操作要点 4
三、 汽车燃油系统的保养维修 6
(一) 燃油系统的保养 6
(二) 燃油系统常见故障维修 6
四、维修事例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引言
正所谓“修不好的路虎”,随着近几年路虎车销量在中国市场的不断下跌,路虎汽车所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燃油系统就是路虎车经常出问题的一大系统。燃油系统作为汽车得以行驶的重要一环,由燃油供给系统和控制汽油喷射系统组成。本篇论文以本人在无锡捷豹路虎4S店的几个月实习经历为背景,对路虎揽运2.0汽油车的燃油系统的一些常见故障进行一定的检测维修分析,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并得出解决方案。希望引起广大路虎车主对燃油系统的重视,养成良好的开车习惯并及时保养。
一、汽车燃油系统综合概述
(一)汽车燃油系统概念
汽车燃油系统[fuel system]作为汽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分为燃油供给系统和控制汽油喷射系统。根据汽车发动机各种不同工况(温度、转速)的需求,以一定的压力差适时适量地向发动机进气歧管喷入一定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数量的一定比例混合的汽油空气混合物,即可燃混合气[combustible mixture],最终排放废气至大气中,以此保证发动机正常启动所需的燃油量。同时,燃油供给系统通储存一定数量的汽油,以保证汽车有足够的燃料续航行驶。
(二)汽车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史
20世纪30年代初由德国成功研制并应用于喷射发动机的战斗机,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才首次应用于汽车上,并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德国博世公司于1967年成功研制出新型可大规模应用于普通汽车的D型电子燃油喷射系统(进气压力计算),于20世纪70年代批量生产,良好的燃油比例大大低缓解了燃油排放对空气污染的压力。之后又在1973年开发出了更加智能的L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进气流量计算),并不断替换D型喷射系统。八十年代初博世公司研发出LH型燃油喷射系统(热线式空气流量计算),优化了汽车在不同工况下行驶的驱动与控制。同年美国通用公司研制出的节流阀体喷射系统(TBL)开创了数字计算机操控燃油喷射的新时代。1983年博世推出了M型喷射系统(MOTRONIC SYSTEM)结合电子点火和电控燃油喷射,功能强大,操控精准,现今仍然应用于大部分高端品牌汽车。
(三)汽车燃油系统的组成部件与功能
/
图 11 揽运燃油系统总图
1.低燃油压力传感器(如图11①所示):位于油箱泵上方,在燃油泵和高压 (HP) 燃油泵的低压 (LP) 燃油输送管路之间。通过感应低压燃油系统的燃油压力将信号传递到显示仪表上以调节燃油泵。
2.燃油箱通风管(如图11②所示):连接燃油箱,传输油箱内高温蒸发的燃油气。
3.燃油加注口盖板(如图11③所示):传统旋入型燃油加注口盖板,加注燃油入口,密封通风系统,避免燃油不必要的消耗。
4.燃油加注管(如图11④所示);位于车辆右后车轮上方,连接燃油箱及通风管,传输加注的燃料进油箱内。
5.燃油泵模块(如图11⑤所示):在汽车油箱内,汽车右后座位下方,顶部连接燃油接口,底部沉浸在燃油形成涡流罐,根据汽车发动机的使用需求和油箱内燃油的温度以一定的压力吸取燃油,为发动机供油并精确显示燃油箱内燃油数值。
6.炭罐(EVAP)(如图11⑥所示):与油箱和排气管相连,内置活性炭,吸附高温下的蒸汽燃油,并被新鲜空气冲刷进进气歧管,为发动机提供二次燃油,使燃料得到充分利用并保护环境避减少污染排放。
7.燃油输送管路(如图11⑦所示):连接燃油箱及发动机,输送燃油为发动机提供动力燃料。
8.燃油箱防护板(如图11⑧所示):保护汽车的油箱在复杂的道路行驶过程的安全与清洁,避免因外部原因造成汽车油箱不必要的碰撞与损坏。
9.油箱总成(如图11⑨所示):装在第二排座椅底盘下,位于后悬架前部。主要作为容器存储燃油(容量可达89升),可散发热量,沉淀燃油内的杂质并分离燃油及燃油气体。
10.燃油泵驱动模块 (FPDM)(如图11⑩所示):位于汽车右后侧纵梁加强板的内侧,由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模块 (PCM) 使用脉宽调制 (PWM) 输出信号进行控制燃油泵,调节燃油的压力与流量。
11.喷油器(如图11⑪所示):位于发动机舱的进气口旁,本质上作为被发动机电子控制模块所操控的电磁阀,应发动机驱动需求打开喷孔喷入适量的雾状燃油(易于火花塞点火燃烧),得以启动汽车发动机。
/
图12汽油滤清器
12.汽油滤清器(如图12所示):位于前发动机舱中间,主要由折叠的滤纸组成,过滤燃油及空气中的灰尘等杂质,使进入发动机燃烧的燃油更加清洁,减少发动机舱内的积碳堆积,平均每10000km或三个月更换一次。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xgc/qcgc/61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