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分异研究【字数:12302】

2024-02-25 15:5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为探究江苏省2008年至2017年总体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及2017年各地级市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情况,通过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选择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得到江苏省总体耕地集约度及各地级市耕地集约度,并借助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类,以研究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异情况。得到结论(1)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在2008年-2017年呈先增后减趋势;(2)江苏省2017年总体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3)2017年江苏省各地级市耕地集约度空间分异显著。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1
(一)选题背景1
(二)选题意义2
1.理论意义 2
2.现实意义 2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2
1.国内研究现状 2
2.国外研究现状 3
3.文献评述 3
(四)研究内容4
二、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4
(一)研究区概况4
(二)数据来源4
三、研究方法4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
1.指标选取原则 5
2.指标体系的构建 5
(二)研究方法5
1.指标的无量纲化 5
2.指标权重确定 6
3.集约度计算 6
四、评价结果与分析6
(一)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结果6
(二)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分异情况6
1.时间变化情况 6
2.空间格局变化情况 7
(三)结果分析9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9
(一)主要结论9
(二)政策建议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图1 2008年2017年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度变化7
图2 2008、2017年江苏省地级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图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8
图3 2008年、2017年江苏省各地级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9
表1 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5
表2 2008年2017年江苏省总体耕地集约利用情况7
表3 2017年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耕地集约利用情况8
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分异研究
引言
耕地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承载体,其利用情况对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土地资源日益减少,耕地的利用效率愈发受到关注,如何解决有限的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耕地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基于此,耕地集约利用概念随之提出。然而在提出对策之前首要任务是对耕地利用程度进行评价,江苏省作为农业大省,研究其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对于分析当前利用情况及提出对策建议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因此,本文以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为例,对其在2008年2017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20世纪以来,经济社会以及人口飞速发展,作为承载其他产业发展的根基,人们对土地的需要也与日俱增。由于土地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供开垦的土地日益减少,导致人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突出。而在土地资源中,耕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地,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中国拥有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而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仅达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水平的1/4[12]。且各地区耕地水平差异较大,耕地质量低下的地区不在少数。因此,如何解决有限的耕地资源与持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该矛盾的解决方式,合理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生态稳定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集约措施并取得一定成绩,因此了解各地区近年来耕地集约水平的变化对于制定下一步政策措施具有一定帮助。江苏省作为我国粮食大省,其耕地集约情况对于粮食产量具有较大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对于目前存在的耕地资源紧缺等问题,解决方法主要是增加耕地资源数量和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由于耕地总量有限,很难在保证其他产业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大量增加数量,相比之下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而研究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时空变化情况可以为科学投入生产要素等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此外,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2.现实意义
对江苏省整体及各地级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分析可以合理利用耕地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相关人员对现有政策进行调整和制定新的政策,从而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实现更高水平的耕地集约利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随着耕地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加剧,对耕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在对耕地集约的定义问题上,国内尚未形成统一概念。邹金浪等[3]认为土地集约利用的本质方面是投入和产出。陈伟等[4]认为产出能力是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键体现。姜仁荣等[5]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围绕土地投入产出角度对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进行阐述。还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给出不同界定,刘婧鸣等[6]认为耕地集约利用反映了对耕地投入不同结构数量的生产资料等的等别差异利用对经济生产效益的影响。徐国鑫等[7]认为土地集约利用是通过用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替代土地面积使得产出得以提高的过程。柯新利等[8]认为耕地集约利用从本质上来说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替代土地投入以提高产出的过程。在研究早期,存在这一错误理念,忽视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单纯强调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片面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土地利用方式,从而产生一系列生态问题。随着对土地集约研究的发展,该方式被证明不可持续。因此许多学者[4,910]针对这一误区,开始强调投入的“有效性”。王玲等[9]对生产要素的投入进行了说明,要求投入要素数量适宜结构协调。曾杰等[10]也从投入角度提出要优化适度增加的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陈伟等[4]从产出结果入手,提出耕地集约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增加投入后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zgc/csgh/563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