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周边居民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感知偏差形成机理研究【字数:11273】
目录
摘 要 III
ABSTRACT IV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理论基础 1
二、研究方案设计 3
(一)研究区域概况 3
(二)数据来源与问卷设计 3
三、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与公众风险感知偏差分析与机理验证 4
(一)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4
1.取样点的选取 4
2.工业园区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 4
3.工业园区周边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4
(二)公众主观环境风险感知 6
1.受访者个人背景资料 6
2.受访者健康风险感知 7
(三)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感知机理验证分析 8
1.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8
2.模型选择与结果 9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10
(一)增加沟通渠道,维护居民知情权 11
(二) 加强环保宣传,增强居民知识水平 11
(三)杜绝失实报道,提高媒体公信力 11
(四)保障公众参与,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4
表31 工业园区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 14
表32 工业园区周边土壤重金属非致癌风险评价结果 14
表33 工业园区周边土壤重金属致癌风险评价结果 14
表34 土壤健康风险值与对应健康风险感知水平 15
表41 变量度量方法和描述性统计 15
表42模型回归结果 15
图41公众土壤污染与健康风险感知水平 16
工业园区周边居民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感知偏差形成机理研究
摘 要
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中带来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在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全面提升的同时,工业场地的污染以及土地周边居民的环境健康风险感知也成为关注焦点。工业园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园区周边居民的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感知成为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南京市桥林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工业园区作为典型研究案例区,探讨了公众主观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感知与客观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水平的偏差及偏差形成机理。研究首先对工业园区周边的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水平进行评价,利用问卷走访调查测量周边公众对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的感知水平,比较该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值与公众主观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感知水平的偏差,同时应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深入探讨了公众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感知与客观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水平之间偏差的内在反应机理。结果分析发现:工业园区周边居民的主观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感知水平往往与工业园区客观的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水平存在明显偏差:年龄、政治面貌、居住地、政府信任程度、受教育年限、环境知识和媒体使用都是影响主观感知客观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偏差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对于合理、高效防控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引言
17世纪的很多欧洲学者就已经着手了风险感知的研究。风险的技术定义十分宽泛,不同的研究领域都有一些不同的延伸定义。1883年英国国家科学院对环境风险感知的定义是截止到目前为止被学界广泛引用的: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某事件尤其是不利事件或威胁的发生可能性就被称之为风险。WHO的定义则强调了决定产生风险的影响因子,不利事件的发生可能概率,或者能够增加这种概率的因子被称之为风险[6]。可见风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不一定时时都会发生,可是一经发生就有可能对人群造成不同严重程度的影响。个别或某类人群对于风险的感知水平和他们的相关反应就是环境风险感知研究的核心内容。Berry DC指出公众的风险认知具有时间特性,时间的推移使个人的经验阅历和社会交往网络都不断的发生变化,一些权威媒体和社会道德、法制的行为规范也会潜移默化的对公众面对不同环境污染时的风险感知产生影响[7]。Bie研究了不同公众群体之间对于大气污染的风险感知与公众能够接受的能力之间存在的偏差[8]。Calton在自己的研究中表示,气候的风险感知水平是受很多因子影响的,信仰不同、对污染的态度不同的人,对于气候风险感知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气候风险感知的沟通要有针对性的面向某一个特定的群体,简单的风险特征研究往往不能有效的反映个体的气候风险感知水平[9]。
细化到针对工业土地用地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水平研究而言,国内的研究学者对于工业土地健康风险公众感知水平研究较少,相对而言,很多研究学者已经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追踪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这些研究方法也给本文带来了很多启示。在土壤中重金属溯源方面,何凯灵将研究区域选在了珠江三角洲与邯郸市的典型工业园区,进一步分析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和污染的严重程度。结果显示:在主要污染元素和污染综合程度方面,两个工业园区极为相似,As、Cu的污染主要存在于表层土壤(沉积物)[10]。赵晶在对褐色土地的评估过程中,使用了多方向暴露模型、生态学风险指数法、灰色评价法、主成分分析等多种数学模型法,对褐色地带的环境风险进行了全面而有层次的评估[11]。宋巍通过沈阳冶炼厂的实例介绍了站点污染状况。结果证明位于沈阳老工业区内的搬迁企业对站点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并提出了具体的针对性意见:需要引起市政府和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相关管理部门的注意,因地制宜设置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加强污染调控[12]。曲常胜用特定地区的工业土地代替开发(再利用)的事例,系统的将公众环境风险感知水平首次纳入了土壤健康风险评价机制,并对华东某地区的土壤污染风险进行了评价[13]。班婕等在文章提到一些工业园区周边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危害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并且根据实例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维度,建立了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指标[1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zgc/csgh/606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