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通过对
体育核心素养定义的理解,提出培养武术课堂核心素养的途经,即武术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素养,武术课堂教学重视武德渗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出结论:武术教学重视武德促进教学相长,凸显尊师重道,在德育教育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字:核心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素养;武术教学;武德;Abstract:Throughliteraturereviewandexperiment,byunderstandingthedefinitionofsportscorequality,thispaperproposesthewayforthecultivationofthecorequalityofwushu(martialarts).Wushuteachersshouldimprovetheirownquality.Wushuclassshouldemphasizeontheintroductionofwushumoral.Studentsshouldenhancetheiradaptivecapacitytosociety.Itisconcludedthat,payingattentiontowushumoraleducationcan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promotestudents'respectonteachers,aswellaspromotetraditionalnationalculture.Keyword:corequality;wushuteaching;wushumoral;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探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至今核心素养会成为教学改革的依据.纵观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被我们所忽略,比如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都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2018年初由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表现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和技战术应用.体育展示和比赛,健康行为具体表现为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健康知识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和环境适应,体育品德表现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这从根本上明确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2培养武术课堂核心素养的途经2.1武术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素养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中小学的武术教师同样也要教授其他体育项目.此外,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武术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和体育其他项目不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武术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的个人素养.专业知识过硬,所做的动作标准规范,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武术动作.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次喜欢和教师比赛."因此武术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才能在学生面前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2.2武术课堂教学重视武德渗透武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武德是武术礼仪的核心思想,又通过礼的形式来体现其内在含义."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崇武尚德""德艺双修""德全艺高"武德修养成为武术行为的基本礼仪.例如,在武术教学中,教师着重讲解我国传统武术中的抱拳礼,它不仅是外在的动作行为,更是对武德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种诠释,左掌右拳寓意崇文尚武.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请教,永不自大;左掌掩右拳,文武兼备,身心一统;右拳五指紧握,寓意五湖,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拳掌相抱,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为一家;两臂屈圆,象征以和为贵.可见,"抱拳礼"是以礼为外在表现形式,对武德所进行的诠释.它引导着习武之人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是习武者道德修养的一个外在表现.通过武术锻炼健身强体,注重健身养身之道,形成重视生命的教育观;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步树立"尚武"的武德思想,通过武术交流活动可以交流思想,增进友谊;武术教程内容的学习,提高自身防卫能力,磨练意志,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知晓中华武术的渊源.在武术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的综合体现.小学武术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武德教育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武术教学中运用游戏.比赛.分组等练习方式,并结合情境教学和练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增长本领,学会武术的礼仪知识,丰富武术文化内涵,充分向学生展现武术的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爱情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武术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2.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2.4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武术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3小学武术重武德的意义3.1武术教学相长教师在教授武术技能时,关注礼教,培养德技并举的小小武术传承人.同时自身应该不断自省,在努力提高自己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自己品德的修养,达到以身行道,以技显德."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武术练习者在施武用武方面都有基本的规范,要求习武者要有手德.口德.公德.正是因为武德对武术的制约与规范,才使得武术能够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也让武术具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3.2凸显尊师重道常规的体育课中,教师和学生仅仅是礼貌性的问好,在武术课堂上,运用经常灌输的武德教育,显示出武术的与众不同."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礼者不可与之教""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这些要求体现了武术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关注德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技并举的武术传承人.尊师重道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礼仪形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小学武术教学重视武德的形成,武术练习者对老师的尊敬是武德的基本要求.3.3促进武术发展武术教学重渗透武德的环节,它不仅体现了丰富的武术文化,还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延续,蕴含了特殊的文化意义.武德的发展传承,使其成为结合政治.道德.礼教.体育于一体的武术礼仪活动.武术项目中不仅技能形式的武术在礼制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同时以武德为代表的传统礼制文化,同样渗透到习武人群的道德修养当中."抱拳礼"以及"拜师礼"为代表的典型武术礼仪使得传统武术得到传承,通过抱拳礼等礼仪保证了武术技术体系的整体传承,学生都被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内容震撼,喜欢武术,热爱武术,使武术得到保护与普及,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4小结"文以评心,武以观德".小学武术教学中重视武德的培养不仅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认识武术,同时也促进了武术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还丰富了武术的文化内涵.武术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小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人际交流与发展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选择性地批判吸收武术礼仪文化中对于当代社会有益的成分进行武术教学,对于促进武术的全面.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345,(4):11.[2]史宁中.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中小学管理,2016,(2):21.[3]廖勇娟,曹庆荣.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体育核心素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2).[4]刘金鹏,谢丽华.试析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13).[5]潘勤,纪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体育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6]余文森.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7]李金龙,宿继光,李梦桐.我国武术礼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探究[J].山西大学学报,2014,(7).[8]程世帅.论我国武术礼仪文化的缺失与回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25-26.[9]国家体委武术探究院.我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0]戴国斌.剑的文化传记[J].体育与科学,2009,30,(9).[11]程大力.我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12]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1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1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