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建筑参观实习毕业设计实报告

2020-09-13 15:3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建筑参观实习毕业设计实报告
实习时间:2014年3月2日至7日
实习地点:北京
实习内容:建筑参观实习
实习摘要:
这次毕业设计实习历时六天,我们参观了故宫、天坛、颐和园等中国古建的典范;也看了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等新兴建筑的实例。具体行程如下:
2号晚上自淮安出发。3号到达北京,参观了天安门,前门大街,故宫和天坛。 次日参观了长城、十三陵——长陵和奥运公园。5号行程为参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颐和园和首都博物馆。6号自由活动,按照个人选题的不同自由调研。7号到达学校。
此次实习总体行程紧凑,参观建筑类别古今相宜,很具有代表性。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自己的毕业设计有了更多新的想法。
建筑的内在——场所精神
1.前言
北京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尤其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正因为此,北京的建筑集中国建筑之大成,体现着历史文脉和新兴理念的“碰撞”,但不论是中国古建,还是现代建筑,他们有一点是不变的,即都具有自己所特有的场所精神。北京的很多建筑可以唤起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即让人们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这个地方由自然的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所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通过归属,人类拥有其外部世界,感到自己与更大的世界相联系,并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认同则需要对空间的秩序和结构的认识,一个有意义的场所,必须具有可辩晰的空间结构,让人们承认它并接受它。
这次实习经历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设计理念的同时,加强对城市文化及场所精神的重视。实习最后我们就自己的设计课题进行了一些相关调研。通过这些调研,不但看出我国老年公寓目前的发展态势,以及地区间的差异。同时也对自己的课题设计进行了定位。
2.场所精神的定义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在他的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
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场所”这个字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或CONTEXT。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场所”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内容性。所谓内容性,倒并不一定指建筑物的内部或室内。它意味的更是一种“大地之上,苍穹之下”的空间。这个空间便包含了自然界中的地景,也就是英文的LANDSCAPE。这是一种具有延伸性和包容性的场所。而这自然的场所常常与人为场所的创造和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场所”和“艺术”又存在着何种关系?对于这点,诺伯舒兹提出以下说明:“当人们将世界具体化而形成建筑物时,人们开始定居。具体化则是艺术创造本身的一个体现,而这与科学的抽象化正好相反。”在此我要特别补充,所谓艺术的具体化指的是由创造思考转为创造物品或创造行为的一个实践。换句话说,不论这艺术品本身是幅写实画,或是座抽象雕塑,乃至于当代流行的行为艺术,都是一种具体产生的物品或事件。而这些事与物,便成为解释、表达、或包容人们生活中的矛盾和复杂的一个媒介。
艺术作品,经由其介于作者本身和宇宙之间的表现,帮助人们认定“场所”。对此,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曾说过:诗人并非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表。相反的,诗人把人们带入世界,使人们更属于这个地方,进而在此定居。生活上的诗意,也因而使人生具有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的意义,就并非仅仅达成功能、工程、商业等目的,而是追求一个更接近于艺术与人类文明的目标。“场所”以及“场所精神”也就成为建筑达成此意义的一个基本条件。

3.场所精神在北京建筑中的体现
在北京不同的地方,你可以透过建筑,体会到不同的场所精神。故宫的庄严,天坛的神圣以及十三陵的肃穆,再到清华园内的浓浓学院风,以及十八里店老年公寓的温馨宁静。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的个性,而我们所要学的就是怎样把这个个性赋予自己的建筑。
3.1 故宫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半的房间, 1973年据专家现场测量故宫实际有房间8704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另外,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因为是政治、权力的中心,所以从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以“择中立宫”的思想为基础,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布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占据建筑群最险要的地段。运用院的形象,采用层层封闭的空间形式,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幽闭的空间,突出深宫大院的静肃庄严。另外,运用严谨的尺度处理,空间对比,突显王权的庄严肃穆,不容侵犯。这方面最显著的案例就是太和殿和殿前广场的对比。一进太和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35000平方米的开敞广场,及广场正中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阶上的太和殿。空荡的广场,宏大的

建筑,如此强烈的空间对比,让人们肃然起敬的同时清晰地感受到王权的高高在上,不如侵犯。此外在建筑色彩上,采用红黄白的对比,既突显了等级的高贵,也显示了皇家的雍容华贵。
空间序列上,也是层层铺垫,渐渐引出高潮所在。首先是天安门,接着是宏伟的午门,再接着是太和门前的小广场,一切都为故宫建筑群的高潮建筑——太和殿做下了层层铺垫。太和门之后,便是广阔的广场和宏伟的大殿所营造的场所,一个让人震惊、感叹、敬畏的场所。故宫的营造者成功的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营造意图,在强烈的共鸣之后,成功的让人们接纳了他的场所精神。站在太和殿的广场上,人们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低沉回声。
可以说,故宫是场所精神营造的一个十分显著且成功的案例。
3.2 首都博物馆新馆
首都博物馆新馆的建筑方案有法国设计师Jeanmarie Duthilleul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崔凯联合设计的。建筑用地为24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390平方米,建筑高度40米,地上五层、地下两层。新馆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办公科研楼。博物馆建筑本身是一件融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鲜明的现代感。
巨大的屋盖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深远挑檐;通长的石质幕墙象征着中国古代城墙;广场起坡传承古代高台建筑风格;大厅北门外地面上镶嵌清代丹陛,大厅内有明代牌楼,体现中国传统的建筑平面中心轴线特点;椭圆形的青铜展馆斜出墙面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钢结构棚顶、玻璃幕墙等表现出北京有力的时代步伐,高大空间和通透的视觉效果顺应了当代建筑的国际流行趋势。正是这一系列手法的运用,设计师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同时,向人们展现出当代中国秉承文脉,包容世界的文化的开放态度。
首博的场所精神应是一种延续、兼容和创新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让来到这里的人们不但认定自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认定首都博物馆北京是民俗和文化的一切现象的缩影;而且通过归属感的确立,人们拥有了首博的文化气息,同时感到自己与更大的
 
世界相联系,并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3.3 北京十八里店老年公寓
该工程作为八十年代末北京市首批老年公寓之一,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工程用地为一块8700平方米的矩形。选址于十八里店规划的乡行政中心北侧,东邻东四环路10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南接规划中的卫生院及文化娱乐设施,西连乡商业服务中心,用地东侧为乡中心内部通路,周边环境对建设老年公寓是较为适宜的。建设用地大致分为生活区与管理服务区两大部分。前者安排在西侧,离通路远些,有利于保持内部的安宁;后者安排在主入口附近,既便于对外接待和供应物资的出入,又有利于内部管理。
在环境设计上,通过规划布局在保证生活环境的幽静的同时,又开辟适量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采用小体量别墅式的公寓,平均公寓的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层数均为3层,每栋楼40床位,平均每层安排7间双人房间,这样规模的分层布置,有利于对老人生活的有效服务和管理。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楼体,以形成多姿的建筑空间,与内向式有一定水环境的庭院绿地组成丰富的室外生活空间。
通过以上空间手法,努力营造一种温馨,宁静,舒适的生活场所,确立一种温馨适宜的场所精神,让老年人对老年公寓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愿意并乐于在此次生活。
3.4 北京太阳城老年公寓
太阳城座落于驰名中外的京城北郊昌平区小汤山温泉疗养区,西临立汤路、北畔温榆河,毗邻温榆河高标准绿色生态走廊,百里长河、万亩草坪、景色优美宜人,空气清新舒适。
社区建有:北京太阳城医院、国医堂、文化宫、购物中心、家政服务中心、假日酒店、温泉会馆七大公建设施,让业主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全方位的周到服务。 现代欧式生态建筑风格,简约大方,通透敞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sxbg/24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