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中班幼儿教师提问现状研究【字数:6970】

2023-02-18 15:0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中班幼儿教师提问现状研究
引言

  中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有利于促进4到5岁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思考的逻辑思维的关键发展,中班幼儿教师展开提问,必须重视中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本研究将针对中班幼儿教师提问现状展开调查,并结合实际情况,为中班幼儿教师提问提供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一)研究缘起

  1.政策要求——在提问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一系列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对教师提问提出了要求。《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教育活动内容应当根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确定,有计划的进行选择与组织,要求提问遵循科学依据并针对幼儿的实际需求与个别差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要求教师在创造宽松、平等、有启发性的环境中抛出提问,启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0~11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的语言能力如果要得到发展,除了和同伴交流,教师对幼儿提问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师的提问正是促进幼儿倾听与思考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北京:教育部,2012,第20~25页。]]。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正处在关键的时候,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幼儿实现能基本完整的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的语言发展目标。

  2.相关影响——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兴趣

  中班幼儿教师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简单的是不是,会不会的问题,无法勾起中班幼儿的兴趣并促进其思考。所以,提问的质量会直接改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思维逻辑。中班幼儿教师只有对提问进行预设性的思考与准备,才能更加了解中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3.存在问题——教师的提问忽略了幼儿这个主体

  首先幼儿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学目标过难。幼儿在教师的提醒下完成了任务,幼儿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体现。其次幼儿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思维空间不够,削弱了中班幼儿的思考积极性,阻碍了能力发展。接着,这些问题应该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结合中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才符合纲要性文件对中班的发展要求。最后,教师抛出的问题过于随意。他们没有经过事先的预设,提出的问题存在重复,忽略了中班幼儿的层次性逻辑发展。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了解中班幼儿教师在集体活动中的提问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为提升教师提问能力,激发幼儿能力,改进教学活动质量提供参考性的策略和建议。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目前,对教师提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领域,这就容易忽视学前教育所具有的独特性,小,中,大班的幼儿更是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中班阶段,幼儿的发展比小班阶段成熟,又低于大班幼儿的发展强度,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期。所以本研究可以补充深入对中班幼儿教师提问的研究。

  实践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对于教师提问的研究多是涉及各个年龄段,对于中班幼儿教师提问的研究极少。本研究可以总结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提高中班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

  (三)概念的界定

  1.提问的概念界定

  提问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教学的一方为促进学习而向教学的另一方抛出问题解决的任务并期望学生积极反应并作答的一类教学行为[[[]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31~32页。]]。本研究认为幼儿园教师的提问就是幼儿园教师为了促进幼儿发展而向抛出问题,以引起幼儿主动思考、启发幼儿思维的一种教学手段。

  2.有效提问的概念界定

  余文森教授解释过有效教学,他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有效提问也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而服务的。但是提问,也应当有其独特性质的概念界定的。本研究认为有效提问的概念可以划分成几个层次。第一,提问的内容实现了教学目标,不偏离教学主题。第二,体现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性,师幼关系平等和谐。第三,促进了幼儿三维能力的提升,使幼儿各方面的发展积极向上。

  (四)文献综述

  研究者首先对教师提问进行量的研究与分析,通过查阅文献发现,20年之前对于幼儿教师提问的研究停留表面。到现在,我国大大增加了幼儿教师提问研究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关于教师提问的研究虽然多,但是幼儿园阶段的研究较少,幼儿教师不能直接照搬中小学阶段的相关提问内容,所以幼儿教师提问的研究很重要。此外,研究者又从提问研究的内容入手,将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研究总结与分类。

  1.关于教师提问目的的研究

  有关学者任娟提出幼儿教师的提问目的是: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他认为幼儿的积极性是影响幼儿进行学习探索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宽松积极愉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的情感态度才会变得越来越积极向上[[[]任娟:《幼儿教师教学提问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第71~73页。]]。

  但是我国学者杨继英指出,幼儿教师的提问目的是:抓住幼儿,他认为幼儿如果不会回答幼儿教师提出的问题便会认真听讲,于是,幼儿教师的提问便成为了一种惩罚的手段[[[]杨继英:《幼儿园教师提问行为及其观念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第46~47页。]]。研究者认为这在幼儿园中很常见,比如说,教师发现一名幼儿没有认真听,他便会提问幼儿。幼儿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是想让幼儿关注课堂,但却可能会造成幼儿对教师提问的恐慌,幼儿会害怕提问,尤其回答不上来后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申继亮、李茵等认为幼儿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激励幼儿进行学习、探索,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提问,才能激发幼儿进行思考,才可以培养幼儿独立不畏困难,主动解决困难的能力[[[]申继亮,李茵:《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心理功能和评价》[J],上海教育科研,1998(6),第33~36页。]]。

  由此说来,这些学者所提出的提问目的主要是从幼儿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两方面来进行研究的,本研究中,研究者认为教师提问的最主要目的便是激励幼儿参与,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思考,培养幼儿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照顾幼儿情绪。

  2.关于教师提问作用的研究

  叶立军,周芳丽认为幼儿教师提问的作用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锻炼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认为幼儿教师的提问能够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让幼儿在思考中进步,在自由讨论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是基于对幼儿的思考方面进行的。

  宋振韶,张西超,徐世勇认为:幼儿教师提问可以加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缓和师幼之间紧张的关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最主要的是,在提问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与幼儿是平等的,教师不会凌驾于幼儿之上[[[]宋振韶:《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上)》[J],学科教育,2003(1),第61~65页。]]。

  边军,李俊杰等许多学者也对幼儿教师提问的作用进行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于教师:有检查教学的作用,因为提问能够突出幼儿教师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提问来检验幼儿教师的教学效果,了解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索能力[[[]李俊杰,边军:《提高教师提问技能的策略》[J],早期教育,2006(1),第6~7页。]]。(2)对于幼儿,幼儿教师的提问可以在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让幼儿产生兴趣,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的加入与幼儿教师和同伴的互动,并勇敢表达他们的想法。

  在研究者看来,这几位的研究比较全面具体,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提问的功能与作用[[[]边军:《教师提问研究及其对幼儿教师的启示》[J],学前教育,2004(1),第9~10页。]]。本研究中,研究者认为教师提问的作用应该是基于教师和幼儿双方考虑的,教师在提问中不仅激发了幼儿思考,增加了二者的亲密性,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提问的水平。教师与幼儿是不能剥离开来的,因此本研究更加注重教师与幼儿的双向互动与提高。

  3.关于教师提问类型的研究

  Davis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开放式提问,没有绝对答案;二是封闭式提问,答案单一[[[]Bloom B S.:《The Home Environment and School Learning》[J].,Academic Achievement,1986(1),第61~62页。]]。他是根据提问问题答案的确定与否来分类型,有一点点狭隘。

  Bloom分为六种类型:识记性、理解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和评价性。他是根据认知领域划分,将提问类型进一步细致分化。

  我国学者支娜分为四种类型:探讨式提问、理解式提问、概括式提问和移情式提问[[[]支娜:《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0(2),第63~69页。]]。他是根据幼儿的思考程度和方向来划分,而且是基于幼儿的开放性思维上来划分,对幼儿的思维发展能力要求比较严格。

  叶立军,周芳丽分为七种类型:管理性提问、识记性提问、重复性提问、补充性提问、提示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叶立军,周芳丽.基于录像分析背景下的教师提问方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
实践,2012(05):52–54.]]。他们是根据教师提问认知程度来划分类型的,对幼儿还有很多的学者尝试进行分类,但得出的研究结果都比较相似。目前,Bloom的认知领域的分类方式被认可的比较多。因此本研究认为不同的分类标准取决于研究者进行研究的内容与深度。在现在的研究中,仅分类为两种或者七种可能都还有些缺陷,过少或者过多都不一定利于调查研究。本研究中将运用支娜的分类标准,从幼儿方面来探究现在教师提问存在的优点与缺点。教师的提问水平提出较高要求。

  4.关于教师提问对象的研究

  王瑞华对某教师的提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13个问题指向全体,只有48个问题是指向个体,可以发现,幼儿教师的提问对象是有一定的选择性的[[[]王瑞华:《幼儿教师教学提问的层次与艺术》[J],学前教育研究,1995(1),第41~43页。]]。

  科曼指出,幼儿教师不仅要把问题抛给表现好的幼儿,还要给别的幼儿机会,提高全体幼儿的参与度,这样,幼儿才会更加集中注意力,教学活动氛围才不会是少数幼儿营造的。

  研究者认为教师提问对象的选择应该是经过思考的,思考问题是适合全班还是个体回答,思考问题适合哪个幼儿回答,思考问题该如何全面的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要减少随心所欲的提问,并根据实际情况和突发状况进行灵活变动的提问。

  5.关于教师提问频率的研究

  覃红梅发现:在对幼儿园师幼言语交往方面的研究中发现,幼儿教师在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中,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数量是最多的。

  厉凌华在研究中发现,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多达平均每分钟0.8次。也就是说,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提问的频率越高,幼儿教师抛出的问题的随意性可能就越大[[[]厉凌华:《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当然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研究,2000(3),第55~56页。]]。

  本研究将研究是否提问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幼儿思考。并通过不同领域来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找出不同领域之间提问的共性与差别。

  6.关于教师理答的研究

  国外学者认为,一般来说,幼儿教师提出高结构问题的等待时间较长,而低结构问题的等待时间较短[[[]Eleanore.:《Hargreaves.Inquiring into children’s experiences of teacher feedback:reconceptualising Assessment for Learning》[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13(2)第229~246页。]]。

  国内学者厉凌华发现:教师给幼儿的候答时间很短,仅有1-2秒。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幼儿教师的理答方式有:表扬、鼓励、集体指导,幼儿教师需依据全体和个体、正面和反面来理答,当然,少运用反面不恰当的方式理答是肯定的。

  本研究认为教师的理答是包括候的答时间与理答的方式,教师需要提前构设并灵活调整。

  那么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梳理与分析,发现仍然需要研究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提问水平,研究者将会借鉴前人的优秀经验,并不断发现研究中仍然需要提高的地方,提升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并不断弥补本研究存在的缺点与短板。

  (五)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观察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现状,以某所幼儿园两名中班幼儿教师的10次集体教学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对教师提问的所有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并以几所幼儿园中班幼儿教师为次要研究对象,对其提问观念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和观察记录法为主要方法,文献法为辅助方法。

  观察记录法:本研究采取的是非参与式观察法,研究者旁观但不介入活动,以保证幼儿和教师都在自然条件下开展活动。对某所幼儿园的两名教师进行的10次的集体教学活动进行了现场观察与记录。通过每天早上固定时间九点半到十点多的现场观察,对教学内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事后整理这些问题的类型。10次教学活动其中包括了语言,科学,艺术,综合等各领域的教学活动。通过笔录尽可能客观的记录下教师所有提问问题的真实情况,并进行整理,并对两位教师的提问方式进行比较。

  问卷调查法:阅读大量文献后,开始编制关于教师提问的问卷,问卷在实习前一周观察结束后开始初步编制,并在接下来两周时间内不断调整改进,最后一周时间内编制完成并发放给幼儿园的中班幼儿教师。编制了17道题目对几所幼儿园的中班幼儿教师进行统计研究。由13题客观单项选择题,3题多项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组成。问卷编制内容从教师自身学历教龄,教师提问观念,教师设计问题时间,选择提问对象,提问类型,追问情况等进行研究。问卷从发放到收回历时11天,发放了39份调查问卷,收回36份,回收率是93%。研究者整理了调查结果,客观题教师都会进行选择,主观题存在几名教师无回答,不给出个人建议。编制问卷过程中对题目的排列与选项进行不断推敲,减少惯性思维等的因素对幼儿教师造成影响,增加问卷调查的真实性。

  文献法:查阅了图书馆书籍、相关专业书,和知网文献。在中国知网查阅了大量的硕士论文,期刊,相关会议和报纸,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探究。通过对文献的综合梳理,了解已有的优秀经验,增加本研究的创新。

  一、幼儿教师提问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问卷处理

  1.教师提问观念调查

  表1教师提问观念统计

  问题选项百分比%

  您觉得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重要吗非常重要75

  重要25

  首先,为了初步了解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提问的重要性的想法,做出一个统计调查,表1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教师对提问的重要性的想法基本都是一致的。教师对于提问的重要性都是了解的,但他们可能只是明白提问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提问的重视程度可能无法和他们的认知达成正比。

  2.教师提问目的和作用调查



  图1教师提问目的统计

  其次,为了了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提问目的和作用的想法情况进行统计。图1调查结果显示:引起幼儿兴趣,使幼儿注意力集中和启发幼儿思考这两个选项较多,选项最少的是诱导幼儿回答出期望的答案。选项较多的两个目的是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为了提升幼儿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辅助教学这一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只是单方面的考虑了教师的教学,可能会存在为了教学方便,而忽视了幼儿的想法的问题。如何适度的辅助教学,既可以兼顾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又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值得教师思考。检查幼儿的理解程度这一目的,研究者认为也是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掌握程度,来灵活调整提问的问题和教学内容。诱导幼儿回答出期望的答案违背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思考,并没有起到培养幼儿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而是教师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



  图2教师认为提问作用的统计

  图2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于激发幼儿学习动力的选择是100%,可以看出,教师是把幼儿放在首位的。加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的选择是83.33%,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与幼儿的平等地位,都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学观念。检查教学效果的选择是66.67%,教师想要通过提问来检验他的教学效果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并了解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索能力,培养了幼儿的有意注意选择较少。关于提问目的和作用的问卷都是多项选择题,可以看出基本上教师的提问观念都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

  3.教师设计问题的调查

  表2问题是否精心准备或预先设计统计

  问题选项百分比%

  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都是您精心准备或预先设计的吗全部是27.78

  大部分是69.44

  有的是2.78

  接着,对教师设计问题进行各层次的调查。表2调查结果显示:基本上,被调查教师对于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都会进行事先的准备或预设计。这说明,大部分的教师至少是会注重提问问题的准备。



  图3教师设计问题的时间统计

  为了了解不同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提问问题的设计上花了多少时间,研究者进行了调查,图3调查结果显示:55.56%的教师选择了十分钟以上,剩下的44.44%的教师都选择了十分钟以内,甚至还有2.78%的教师并未在准备活动中对提问做出一定时间的准备。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准备活动时,对设计问题的准备时间并不是很统一。而且还存在小部分的教师忽视了设计问题,那么他们提出的问题就很有可能存在随意性,提出的问题也很有可能不严谨,因此本研究会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参考性建议。

  表3教师是否仔细推敲过问题的语言表述统计

  问题选项百分比%

  设计问题时,您是否仔细推敲过问题的语言表述经常会75

  一般会25

  表3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教师都会对问题进行推敲,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是会考虑幼儿的真实理解能力的,他们会斟酌提问的语言,思考如何运用更精简的语言更加有效的促进幼儿思考。但是还存在小部分的教师不是经常推敲问题的语言,他们可能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需要再进行加强。

  表4封闭式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占比重统计

  问题选项百分比%

  通常您设计的问题中,封闭式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占比重怎么样封闭式问题多,开放性问题少11.11

  开放性问题多,封闭性问题少72.22

  两者差不多16.67

  表4调查结果显示:72.22%的教师都选择了开放性比重多的选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78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