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美育的融合【字数:】

2023-02-20 21:2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美育的融合
摘 要:
胡雨欣2000在当前“减负”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的融合恰好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以首先发现问题,然后找到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应对策略的整体步骤进行。首先,在发现问题这一部分,指出了语文教育工具化,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弊端,并揭示原因:教师未能深挖语文教材选文的美育内容,未能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审美素养。在“解决问题”阶段,笔者从“全面把握,准确运用美育内容”“明晰方法,培育学生的审美素质”,这两个大方面入手,通过具体的内容、目标、板书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以统编小学中年级教材为例,逐层深入论述,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美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为一线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美育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享受已成为普遍的时代风尚,同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美育,美育的理念也日渐深入人心。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总方针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实现“五育并举”。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下,教育工作者们在美育实践方面不懈的努力着。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和学生审美鉴赏力的提高都取决于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所以,加强语文美育是教改的重中之重。笔者从各大网站和文献中查询获取相关资料发现,近十年来,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美育相关问题论述的高质量论文有一百多篇,但现实中小学语文教育阅读教学和美育融合依旧存在很大问题。因此,笔者立足基本现状,并努力与指导老师多沟通交流,希望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美育融合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为一线教师推进语文阅读的美育效果提供参考。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融合概述
2.1阅读教学的概念
“阅读是教师、学生、课本的编辑人进行互相交流。”程永曾提到:“语文和阅读的中心任务,便是教师对学生提供引导和关切。”总体而言,本文提出,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行为,亦为学生自身的举动,老师需要积极的帮助孩子进行了解和掌握文章,引导孩子们感悟文章的含义,进一步对文章进行深入探讨,然后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培养阅读习惯。
2.2美育的概念
席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揭示“美育”一词含义的人,其就美育存在属于自身的别具一格的看法,他表示,美育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思想上的全面与心理上的发展。我国第一个对“美育”有所研究的学者为王国维,他探究有关“美育”的若干问题,进而提出“审美”这个词。蔡元培以前将审美教育表述成:“美育就是将美学的教学方式使用在校园教学方面,用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他表示美育主要是为了提升人的修养。顾明远对其含义进行了整理,提出:美育也可以叫做审美教育,美育就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存在无法取代的效果。本研究提到的美育,使用的是“大美育”观点。大美育就是全面的美育。
2.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美育的融合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的《有关全面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学校美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中明确规定:“将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与完善学校美育的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学科融合意识。”学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将美育融入学生的学习中的一个主要方式,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以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与美育进行融合。
“融合”在百度词条上的解释为:各个集团或个人在经过特定的接触之后,产生意识、情感或态度上的融合。运用到阅读教学与美育中,就是希望二者融为一体。
然而,学术界存在很多把美育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里面这一观点,“渗透”一词却仿佛是把美育移植到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也就是于语文阅读教学里面融入审美教育,不知不觉便会更加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主导作用,想当然的以为仅仅把美育融合在里面便能处理好语文教学上的林林总总的缺陷。本文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和美育互相有机的融合起来,如此,才可以把双方置于平等的立场中。这样的想法,才可以算得上让语文教学真正不再处于窘境里面的关键,只有当心理上的想法真正有所变化,才可以实际的让美育真正融合到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时发展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
学生完整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对他们的生活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将美育教育与语文教育贯穿一体,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们发现美的眼睛,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美育教育是尤为重要的。
全面教育中的美育十分关键,美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对于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有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书中,涵盖范围广的文章,丰富的人物形象,都是美育的表达方法和形式,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还让教师的教学能够正常进行。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美育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为进一步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的深度结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美育融合需要改进的地方作出了探讨,包括下述几方面。
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美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尽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美育方面的研究已经存在比较长的历史了,然而因为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美育始终于教学中处于辅助地位,因此造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发展表面现象。能够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融合具有许多不足。
3.1.1教师未能深挖语文教材选文的美育内容
语文课本里面的文章是作者按照学生们的能力素质以及成长阶段经过仔细的思考而选择的,里面包含许多充分的美育知识,然而于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经常被忽视。
对于语文课本的文章而言,笔者表示其中的美育知识相当丰厚,基本涵盖了美的几种基本形式,即自然界美、社会生活美与艺术美。比如统编版的小学中年级课本里面的文章,课本往往包含8章,前6章基本上都包含一固定话题以及有关的知识元素,话题涉及面都比较大,包括自然美、爱国热情等。六章里面每一章的文章的美育知识皆以该话题为中心,需要教师结合选文具体挖掘美育内容。除了这些主题单元之外,还有习作单元与阅读策略单元,该类章节主要是强调语文写作与阅读技巧方面,美育知识包含的比较少,老师应当进一步发现。
但是,于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会略过美育部分。在上课前,大多数教师都不会关注这一章节的主要中心内容。他们更不会去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存在的美学内容,老师们往往比较关注文章知识的理解。上课的时候,老师一般都比较注重对文章里面的生僻词汇、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讲解,而忽略了美学教育。毫无疑问,就文章的配图、排版、文字运用等当然更容易忽略。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于阅读教学里面收获的一般只有词汇量的增加与阅读理解的水平,几乎很难提升对文章本身的审美能力,从而失去对语文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
3.1.2教师未能培育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审美素质
老师和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老师总是只讲词、句、章、语法、修辞等知识点。所以他们往往相对重视学生们就学习内容、知识积累、阅读技巧等方面的把握程度,从而不重视学生就文章的内涵、表达的世界观等方面的理解。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仍旧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尚未具有目的性的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尚未帮助他们根据部分中心词从而判断课文想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此外,绝大多数老师都不会采取美好的词汇、丰富的感情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认识课文的蕴含。
便造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把握的过程中,往往只是顺着教师所教的,老师讲到该课文表达的是爱国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便是表达了爱国之情;老师讲到该课文反映了作者对父母的想念,那么这篇课文便是这样的感情色彩……长此以往,学生渐渐不会独立思考,无法通过自己的感受清楚对一篇文章的所思所想,就会出现跟不上教学思路的情况,学生仅能于外观上认识课文的感情色彩,却不能培养自身的审美和价值观。
3.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美育融合不畅的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美育融合具有的不足之处大部分是因为老师的原因。一方面,美教的效果能够被人们看见是应当经过一段时间的,造成老师就美育的意义不够了解;另一方面,老师自己对于课文的美育知识就没有做到充分的研读和理解,也就不能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
3.2.1教师对于美育的价值认识不深
至今,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出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应试教育的思想仍然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素质教育只是坐而论道,大部分老师的美育思想于这样的背景之中存在不同,单纯的把学校的美育和艺术教育划等号。而像美术和音乐这样的学科等艺术教育尽管能够直观的达成美育的效果,然而艺术教育并非美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融合存在独特的作用。
第一,阅读教学与美育融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为使孩子们的成绩能够提升,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机械的输入语文知识,而未投入一点时间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只有老师把美育融合于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才可以感受到语文自身的魅力,才可以发现其他和美相关的感情享受,才可以体会到书中文人雅士们是怎样歌颂我国土地的,才可以认识别人的行为中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等。
其次,阅读教学和美育结合起来可以让语文的“育人”功能充分体现出来。通过语文里面的美育内容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阅读教学和美育结合不但可以创造一次美的体验,同时能够帮助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审美能力。
3.2.2教师对于美育的内容把握不足
小学语文课程当中蕴含着各种丰富的美育,这主要是因为课本选文比较讲究。然后,一些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并没有关注美育目标,把单元主题应用到选文里面,审美上的不足导致创新方面的缺失,这些选文根本没有将美育目标考虑进去。课堂上,老师将语文知识学习当成主要的目标,模式化的教学枯燥无味,针对一篇课文,无非就是课文带读、生字生词解
析、语句分析、总结主题思想等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还保留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教学观念,严重忽视了选文的美育内容,学生无法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美育融合的策略
总结了阅读教学和美育结合时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并且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统编版小学中年级教材中和美育相关的一些内容,本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有助于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的融合。
4.1全面把握,准确运用美育内容
老师应该从美育内容的角度来选文,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还得准确运用。深入挖掘选文自身的美育内容;从教学目标来看,必须要树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板书来看,要仔细认真,要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将审美内容表现出来。总结影响选文审美的因素,来改善教学方式。
4.1.1挖掘选文审美化因素,优化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一般是诗情画意的,体现了工具性以及人文性合。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同样的人文性也离不开工具性。
选文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笔者以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课本为例,体会其中的美育内容。
第一,小学四年级统编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观潮》,通过视频展现、图片观看、教师讲解等手段让学生认识了钱塘江的大潮,并体会到了钱塘江大潮的自然美。
第二,如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黄继光》,通过讲述21岁的志愿军战士黄继光为了完成任务而舍身堵枪眼的故事,展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了祖国人民的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壮志,表现了人民对于国家“富强”的追求的社会美。
第三,如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纸的发明》通过讲述纸的由来、改进缘由、改进意义,准确细致的描述了纸的发明与改进历程,让学生们十分惊奇,从而展现出古代造纸术的精湛,让学生体会造纸技艺中的艺术美。
4.1.2设计审美化教学目标,突出审美情趣
在教学的基本内容确定后,教师备课时,尽管首先明确了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但为了培育学生们的审美趣味,要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
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的《黄继光》时,大多部分老师都会根据单元人文之题“人物品质”把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成:学习黄继光的英勇品质。虽然这并没有错,但还可以挖掘其他内容。不仅如此,笔者提议把体会黄继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加入到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当中,尤其是黄继光这种保卫家国的英雄精神。如此一来,就丰富了课文的审美化教学目标,更加有吸引力,表现出选文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核。
另外,应注重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熏陶感染学生,将正确的审美情趣、价值观贯穿于教学中让他们成为教学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展开美育教育。
4.1.3重视板书审美化设计,体现教学思路
“一个优秀的板书不仅能够体现教学思路,还可以展示教学内容,可以揭示主旨、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在实习的时候旁听过一位优秀小学语文教师的课。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课文是《白鹅》,这篇文章描写了白鹅的形态、叫声以及吃相,塑造了一只高傲的白鹅。这个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鹅,并且在旁边写出来鹅的一些特点。(图4.1)板书不但概括了白鹅的姿态,同时也创造了一次美好的视觉体验。
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让板书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仅如此,将彩色粉笔和漂亮的线条结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审美对象,给学生带来一次很好的审美体验。所以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来说的板书要保持端正、优美,只有精心的设计,才能够让板书展示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应该改进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板书内容,形成板书的另一种审美。
图4.1

4.2 明晰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使用合适的方法,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美育氛围,在不脱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学形式可以是不受限制的,只为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如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天窗》,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侧重于学生对字词的识记,通过领读、背诵、默写的方式让学生来记忆。因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的限制,对于文章的内容教师们通常也是一概而过。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没有积极性以及课堂缺失美育氛围。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来展示天窗,并提出问题来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自由思考并想象,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改善课堂的美育氛围。
4.2.1利用选文美读,引导学生品味选文的自然美、语言美
如小学四年级统编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节《观潮》,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使人久久难以难忘。此句通过拟人的艺术手法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自然美,让人难以忘记。但是文章只是通过语言来形容大潮并不直观具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选文时可以加入钱塘江大潮的视频以及古人对大潮的描述。如范仲淹的“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以此加深学生对选文自然美、语言美的品味。
当然,美读有很多种方式。除了老师带读,还可以学生齐读、单读。如果教师在带读的时候能够赋予充沛的感情,那么就会带来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进入审美境界当中,进而产生审美情感。指导学生读选文时,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选文,更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情注入文章里面。
4.2.2通过分析人物,引导学生感受选文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美、品德美,是语文课本中最重要的美育内容。人类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社会,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言语等,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有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统编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第二节《“诺曼底号”遇难记》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的语言、动作、环境描写。黑暗中那段对话不长,但十分有力,可以让人感到紧张的气氛,又着重表现了船长的镇定。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去分析选文里面的这些人物形象,让学生把自身带入进去,培养审美素养,这样才能够欣赏社会美。
4.2.3利用材料拓展,引导学生鉴赏选文的艺术美
语文的美育不应该受限于选文的内容,老师应该适当拓展,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激发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材料拓展有很多的形式,比如影音、文字、图片等等,总的来说,材料拓展就是可以更好地服务美育和教学的所有拓展。
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赵州桥》时,此文只交待了何年何人在何处搭建了赵州桥,其中有一些针对赵州桥的外形描写,然而并不详细、直观。因此,教师应该在网上搜集一些赵州桥的图片或者和赵州桥有关的视频介绍,让学生对赵州桥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5结束语
论文几经修改,基本接近尾声。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没有美育的语文教育是不完美的”理念来分析语文阅读教学与美育的融合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地探讨了统编版小学中年级教材所有课文里面的美育元素。然而,因为笔者的专业知识有限,缺乏教学经验,并不能把它们完美融合在一起,提出的这些建议的可操作性有待商榷。笔者希望此次研究能够给一线教师挖掘课文美育内容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笔者将来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希望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有良好的审美体验。如此,学生便能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2]程永超.“语文阅读教学”概念辨析[J].中国民族教育,2012(11):33.
[3]蔡元培.美育.俞玉滋.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7.
[4]赵伶俐.大美育系统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3.
[5] 康聪聪.美育视野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8.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委员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7]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8.
[8] 杨曼曼.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6.
[9]杨斌.试论作为教育方针的美育[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130-133.
[10]孙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美育内容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1]王钦韶.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19.
致谢
致学路所经之事,谢生活所遇之人。致谢,是中点,亦是起点。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美育的融合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2月14日




立即下载

已付费?登录 或 刷新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8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