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字数:6526】
摘要
陕西省苹果产业带已经建设多年,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具有了一定的发展优势。然而,从总体上看,陕西苹果产业带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苹果生产的区域结构不合理,早、中、晚熟苹果种植区域不合理,增加了销售的压力;科技投入不够,优质率较低;投资的力度以及苹果产业相应的技术人员不足;农产品流通体制滞后,销售困难;信息闭塞,果农还是以等客上门为主;营销理念落后,市场开发力度不足;产品深加工不够,不能形成规模。对此,应采取的对策有:
一是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苹果的优质率。三是深化改革,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四是转变营销理念,科学学制定营销战略。五是延伸苹果生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六是提供政策支持,促进苹果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陕西;苹果产业;优势;问题;对策
一、陕西苹果生产现状
(一)陕西苹果产业的空间分布
陕西苹果主产区涉及6个市,44个县区,从自然生态环境来看,可划分为3个次的亚培区,陕西南部产区,渭北北部产区和渭南南部产区,各亚栽培区,即陕北南部产区,渭北北部产区和渭北南部产区,各亚栽培区的品种构成,果实品质,产量水平及产业化程度有所差异。
渭北北部产区主要涉及延安南部,铜川,咸阳北部,渭南北部,宝鸡北部的近20个基地县区,洛川苹果,白水苹果,旬邑苹果等知名品牌皆出自该区域,该区域海拔多在800-1200m,也是优质晚熟苹果集中产地,渭北南部产区交通便利,属关中平原的北塬,是中晚熟和中早熟苹果的集中产区,陕北南部产区属近年新发展区域,多为丘陵沟壑地带,主要涉及榆林,延安北部约10个县区,交通条件差,但生态环境优越,是陕西“山地苹果”的主产区。
(二)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水平
1、生产规模
陕西省苹果生产历经6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30余年的大发展,2000年陕西省苹果栽培面积为395千公顷,到2010年底,苹果面积和产量达到900亩和856万吨,陕西省苹果在质量,产量和面积均为第一,随着结构的不断地优化和调整,非优生区面积不断的减少,优生区的面积不断增加,总的来说,优生区种植面积的占比不断增加,总规模将会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苹果种植分布格局。
2、品种结构与质量
晚熟系的品种占到全省苹果栽培面积的92.1%,其他品种栽培面积占到7.49%,其中澳洲青苹0.26%,秦阳0.28%,美国8号0.49&,粉红女士0.68%,藤木一号0.74%,元帅系1.49&。
陕西省苹果质量情况:果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果品的商品价值,就销售流通而言,按照国际通行准则,保证果实完好,无腐烂,无损伤,洁净,不受外来污染,并达到一定的成熟度,是果品进入市场最基本的要求,对果品质量进行3个方面的评价,包括外观、内在品质和食用安全性。
陕西省有高原、平原、山地等多种地形,所跨的纬度大,苹果种植分布广阔,在渭北高原和关中平原这些适宜区的着色率占比很大,含糖量和含酸量较高,据测定,秦冠含可溶固形物16.5%,含糖量11.5%,含酸量0.32%,品质上等,可以放到来年的3-4月份,洛川红富士苹果角质层原度达到2.5毫米,含酸总量达到0.21%,VC含量4.2毫克。嘎啦苹果所含可溶性固形物14%,含糖量高,营养价值高,一般在中秋节前后上市。
3、市场分布及其占有率
据测定,2005年,陕西苹果产量为560.12万吨,其竞争对手山东省的产量为610万吨,全国苹果产量2100万吨[2]。陕西苹果的市场占有率为560.12/2100=0.2667,山东省的苹果市场占有率610/2100=0.2905,可以看出,陕西的对手山东省很强劲,因此,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提高苹果市场的占有率。
陕西的苹果销售量连续几年都蝉联冠军,礼泉和洛川等地的苹果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出现了热销和上门购买的现象,截止2015年底,陕西苹果已经销售到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上海和华东出现了陕西苹果专卖店和苹果批发市场。由于消费对陕西苹果的喜爱度增加,使得陕西苹果在国内占有率持续增加。
自一带一路实施以来,陕西一直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陕西苹果出口的力度不断加大。为了加强陕西省与哈萨克斯坦合作,中哈已经建立了10个苹果友谊园,将陕西苹果销向世界,扩大国际市场的份额[3]。
4、陕西苹果产业收入及GDP的贡献
渭北高原和关中平原地区的农民主要收入来源苹果产业,苹果产业在陕西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据统计2010年底,全省苹果总质量达到400多万吨,收入60亿元,带动了很多相关的产业,增加了全省的GDP,像洛川苹果种植面积有50万亩,总产量35万吨,总收入5亿元[4],户均收入上万元。像白水县,苹果面积26万亩,总产量3.5亿公斤,产值达到4亿多元,随着近年来优生区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果农的收益也因此增加,对于加快陕西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陕西苹果产业发展中存个在主要问题
(一)苹果生产的区域结构不合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苹果的种植面积经过几次调整,我省苹果种植的大部分区域在渭北高原和关中平原,但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在利益驱动下盲目的大面积的种植苹果,虽然经过了调整,目前秦巴地区和关中地区仍有70.5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15%,这些地方受温度条件,土壤的肥沃度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所产的苹果质量不好,不仅影响了整体的果质,还影响销售,使得农民的利益低下,甚至出现了亏本现象,急需加快调整,将渭北高原的优生地区和关中平原的苹果种植面积应扩大到约占全省的种植面积的90%,关中灌区为代表的非优生区的种植面积占到10%左右,这样能够使苹果品质和产量提高,增加销售量。
(二)陕西苹果品种结构不合理
1、陕西省栽种的品种比较单一
栽种的品种单一,所栽的品种主要以优质的红富士苹果为主,早熟和中熟所占比例较少[5],长期以来,早熟和中熟的苹果供不应求,价格较高,晚熟的产量较多,成熟期的产量过于集中,容易产生苹果滞销的情况。
2、鲜食和加工比例不合理
我国用于鲜食果的面积很大,但是用于加工的苹果数量却很小,由于鲜食果不耐贮藏,不宜长途运输,价格不高,但是品质上等,酸甜适中,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所以加工用果的占比很少,但是不利于陕西经济的发展。
(三)科技投入不够,苹果优质率低
1、机械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陕西果园机械化的借助机械辅助作业,对专门的果园机械研发和投入力度,同时,由于陕西省种植地域和面积规模的限制,以及国外果园机械引进[6],消化吸收和创新速度缓慢,国内农业机械生产制造基础等因素,制约了果园机械化的发展。
2、信息来源比较单一
果业信息主要靠市和县的文件或媒体传播,没有建立相应的“果业信息平台”,使得信息封闭,办公资金的不足,缺乏办公自动化的条件,虽然陕西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但是没能够将知识很好的运用的实践中去,很多一线的学者因为工资低而不愿去基层服务。
3、从事苹果产业专业人员较少
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受国家不管分配工作的影响,不愿从事果业相关的工作。各县和各镇的果业部门没有充足的技术人员,使得苹果产业发展缓慢。
(四)农产品流通体制滞后,销售困难
1、果农的落后的销售行为
在苹果销售市场上,需要在果农采摘果实后,进行预冷后上市销售。由于果农的落后的销售行为的影响,使得到目前为止陕西还没有一家苹果采摘后24小时之内进行冷却的商家,在现实中,将苹果采摘后放在院子,客商收到的苹果已经错过了最佳储藏期,花费的冷却费用相同[7],但销售后却没有更多的竞争力,使得厂商的利润得到受损,同样使得果农销售的苹果价格较低,利润比较微薄。
2、科技普及率低
虽然陕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农村网路覆盖基本已经实现了,但是总体的宽带速度落后,农村家庭的电脑的普及率不高,农民使用智能手机的网路覆盖不稳定,专业从事苹果网络店铺设计,产品图片设计的基础设计甚至是零。
3、信息闭塞
市场信息传播途径堵塞,果农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导致苹果的价格不稳定,降低了市场的稳定性。
4、实施名牌战略不多
陕西是优质苹果的生产地,优质苹果的商标很多,但注册的商标五花八门[8],有影响力的商标不多,有些县盗用其他基地县的商标去销售本地的优质果以获取利润,还有些果农将商标以假乱真,以促销优质苹果。
(五)营销理念落后,市场开发力度不足
1、销售方式落后
陕西当前主要的销售方式是等客上门或者在当地的苹果批发市场低价进行销售,这是非常落后和被动的销售观念,据调查,陕西省苹果无论在数量、消费者关注度、销售数量都严重滞后。
2、销售理念的落后
受我国历史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产理念,虽然政府给果农送去了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知识,但是没有对农民进行采摘管理,包装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我省农民的思想还是比较落后,易满足感强。面对新事物和新技术,陕西较为落伍,容易错过机会,不利于苹果产业的发展。
(六)产品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低
陕西苹果深加工业近几年虽然发展较快,但用于加工生产的原料果制约苹果加工产业的发展,原料果生产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没有形成苹果深加工的意识
中国苹果生产以农户“家庭式”经营为主,由于规模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鲜食果的销售价格和生产效益明显高于加工果,农户专业从事加工果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中国加工苹果商品基地建设长期滞后加工产业发展。
2、苹果质量存在隐患
陕西果汁加工企业为应对欧美国家的绿色贸易技术壁垒,在果汁生产过程中为建立了较为严格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在果汁生产设备,加工工艺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但加工原料果的安全质量仍是困扰因素。
三、陕西省苹果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合理布局,充分利
用自然条件优势
根据陕西省苹果发展的现状,应按照因地制宜进行发展我省的苹果产业,以不断调整调整,优化结构为重点。合理布局的具体措施如下:
1、适当调整苹果种植区域分布
在优生区和非适宜区发展果业生产[9],应该减少非优生区的种植面积,在渭北高原和延安以南,要根据当地条件进行退耕还果,发展苹果产业,对于关中平原地区种植面积应以稳定,以调整品种结构为主,应该对残败的果园进行改造,注重苹果质量和提高效率。
2、优化早、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
陕西省种植苹果区因果品质量,采收时间,栽培效益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适宜适栽”前提下,通过对未来市场的判断和对周边环境产地的综合分析,根据本区域的优势,品种发展的基本框架是“晚熟品种为主,早熟和中熟品种为辅”,来发展苹果产业,具体的措施有如下:渭北黄土高原优生区海拔较高,温差大,光照较好,是晚熟和中熟的苹果集中区,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富士优系;关中平原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便于浇灌,是苹果加工生产的重要基地,种植的品种应以早熟和中熟为主,用来调节苹果加工市场;陕北适宜区的温差大,土地广阔,但是水质条件较差,应该以抗旱性的晚熟和中熟为主,少量发展早熟。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苹果的优质率
1、提升果业机械化水平
加大果园机械的科技投入力度,扶持规模适度的果园机械制造企业,提高生产能力,促进果园机械化的发展,能够调动农民购买机具的积极性,加快使用果园机械化技术及机具的推广[10],以提高苹果的质量和产量。
2、改革土壤管理制度,实行肥水综合管理技术
土壤管理制度由传统的“清耕制”改为“生草覆盖制”,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肥水管理上,要在重视有机肥的基础上,创新建立肥水一体化综合管理模式,为提高果实品质提供保障。
3、建立果业科研体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发水平在国内领先,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建立以各研究所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为基础的科研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科技的创新力度,使得科技对果业做出重要的贡献。
(三)深化改革,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
1、建立苹果销售组织机构
针对不同苹果市场需要,进行了解市场,细分市场和市场跟踪等服务,提高产业的竞争力,鼓励果农“自己种植,自己推销,自己受益”,通过建立苹果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组织机构,提高自我组织化程度和销售能力,不断扩大国内以和国际苹果销售市场的份额[11]。
2、实行农业经营组织模式
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模式,它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11]。将分散小规模向专业化、组织化新型经营转化,通过众人的力量使得苹果及时的推销出去。
(四)转变营销理念,科学制定营销战略
陕西省苹果在发展的进程,应该改变以往的销售手段,改变传统的观念,制定科学的营销战略。从以下的方面的进行改变:
1、实施在线苹果销售战略
目前,陕西省苹果主要以线下销售为主,这种销售特点就是将苹果采摘后放在家里,等待果商上门收取苹果,虽然这种销售的方式能给果农带来利润,但是利润比较微薄。随着科技的发展,应该建立“苹果信息平台”,能够将双方的信息随时发布,避免苹果滞销的情况,能够使苹果销售畅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能够拥有固定的厂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得果农的利润提高。
2、开拓国际市场,要发挥名牌效应
品牌效应就是产品要有独特的个性,质量安全的特点,能够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将产品推广到国际市场。这就要果农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遵循真诚原则,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不同消费层次的要求,进行生产和销售,扩大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
(五)延伸苹果生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产业链是产业成熟的标志,对苹果这样的初级产品,要形成产业,搞好精深加工尤为重要。为此,一方面对果品进行商业化的处理,将采摘后的苹果进行消毒、打蜡、分级、包装,能够提高苹果的着色度[13]、光泽,以及食用的安全度,受到更多的消费者的喜爱,增加果农与销售者的收益。另一方面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要提升陕西苹果汁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14],需要从强化基地建设做起,要建设稳定的优质加工苹果商品生产基地,需建设新型的产销衔接或联动方式,即在加工企业与种植者直接建立稳定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
(六)提供政策支持,促进苹果产业健康发展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各级地方政府要出台和实施扶助果农的相应政策,积极为果农提供果品销售信息,帮助果农扩大苹果销售。
1、完善农业信息平台
随着网络的发展,政府应该建立苹果信息网站,提供生产,运输,销售一体化的服务信息,政府根据果品需求和供给的趋势向果农发布需求和价格的信息,减小销售的中间环节,提高苹果产业链的运输效率。
2、改革金融体制
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动专门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金及担保机构,为果农贷款,涉及苹果产业贷款担保,拓宽信贷资产风险受损渠道。
3、增加政府财政力度
加大对基层果农技术人员的培训,对一些龙头企.业在税收和贷款等方面进行扶持[15],从果业发展基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加大我省果业的广告宣传,树立陕西苹果整体品牌形象,采取强力措施。
四、结论
陕西省通过调整品种的结构,延伸苹果生产产业链,改变营销策略,提高科技水平,改善苹果的质量,完善政府的职能,使得果农的收益提高,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收入缩小,使得陕西经济能够平稳发展。
陕西省苹果产业存在以下的优势:①自然条件优越,土壤疏松,气候干燥,病虫较少,因此是绿色苹果生产的最佳地区。②竞争优势明显,苹果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陕西的劳动力相对充足,使得苹果的劳动力费用较低。③位置的优势,陕西不仅是连接南北方的要塞之地,还是新丝绸之路的起点,对于市场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陕西苹果产业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品种单一,科技投入力度不大,营销理念落后,市场开发力度不足,产业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低。产业的根源:品种结构不合理,投入资金不足,受传统思想制约,教育程度低,果农的商业意识不强。
文中根据陕西省苹果的现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对于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史星雲.陕西省苹果品种结构、区域布局与品质比较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张祯珍.FDI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张建新,李丙智.陕西苹果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农村经济版),2001,(06):37-39
[4]经济日报记者刘晓辰.陕西苹果:好大的一个产业[N].陕西日报,2005-12-19(001).
[5]刘伟玲.陕西苹果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2,(09):5666-5668
[6]曹文龙.苹果园生产机械化工艺研究与机械选型[D].河北农业大学,2014
[7]王杨.陕西苹果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8]田皓,王西荣.陕西苹果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8,(02):49-52
[9]张建新,李丙智.陕西苹果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农村经济版),2001,(06):37-39.
[10]罗锡文.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思路[J].农机科技推广,2010,(12):10-12
[11]余欣.陕西苹果产业竞争力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12]苏昕,于仁竹,孙小燕.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2,(03):90-94.
[13]哈乐群.陕西苹果营销渠道设计与管理[D].西安理工大学,2007
[14]《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第一辑出版[J].果树学报,2015,(06):1296.
[15]王海刚.陕西苹果流通模式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80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