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字数:7661】
引言
(一)研究背景
游戏是幼儿的需要 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说: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1]游戏是幼儿的必要活动。幼儿精力旺盛,天生活泼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主自由的参与活动,不断变换的活动形式可以让幼儿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幼儿渴望和老师、同伴交往,游戏可以让幼儿与教师、同伴进行充分的互动,满足了幼儿的社会性需求。幼儿喜欢展示自己,游戏为幼儿自我展现提供了机会。幼儿学习的对象要求具体、生动、形象,行为多受情绪控制,对环境的依赖性大,学习的积极性多来源于兴趣。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兴趣,缓解幼儿紧张压抑的情绪。因此,幼儿需要游戏。.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6):72-74.] 游戏对教学的重要性 中央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利手段。[2]这说明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游戏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俗话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是因为音乐有它独特的魅力,也因此它被纳入幼儿教学范围之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中也给教师提出了教学建议,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安全的学习氛围。因此,音乐教学活动需要游戏来引导幼儿去感受和学习音乐。.浙江师范大学,2014.]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音乐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本研究分析游戏的运用问题,从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有利于改变当前的现状,帮助教师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幼儿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 本文对游戏运用于音乐教学的调查及研究,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1、有助于教育者理解游戏的教学价值。游戏能活跃教学氛围,增强其趣味性,对教育教学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2、有助于教育者对幼儿音乐教学实践中运用游戏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本文通过观察幼儿教学实况,提出其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师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重视这些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办法和计策。 3、可以为游戏如何在幼儿音乐教学实践中使用提供理论资源。本研究通过个案分析,提出相关建议,探讨幼儿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游戏,为幼儿音乐教学提供理论参照。
(三)文献综述
许卓娅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幼儿音乐教学,分析了幼儿音乐教学发展现状和趋势,书中论述了音乐教学具有综合性和游戏性。要尊重幼儿的天性,让幼儿自然而然的学习音乐。刘焱的《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书中第二编重点介绍了儿童的发展价值,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不同,游戏的特点也不同,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指导。高洁的《追寻幼儿教育的游戏精神》(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5)书中第五章从幼儿自身、教育情景、师幼关系、管理和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分别论述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融入游戏精神,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姚琛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深入论述游戏运用于幼儿音乐教学的意义。宋巨瑶的《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在幼儿音乐课程中融入游戏,激起幼儿的志趣,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王庆男的《浅谈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策略》(北方音乐,2016.10)浅谈了游戏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及对策。黄进的《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把游戏与幼儿教育的关系做了详细描述。论述了游戏与教学的融合观,为游戏融入音乐教学提供了参考。陈淑琴的《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1)是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的,这本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又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学习教育学等理论知识,为理论联系实际搭起了桥梁。陈维霞《幼儿游戏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重点阐述了游戏对教育教学的价值。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 通过对关于游戏与音乐教学的文献回顾、分析,发现他们更多的是对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研究,虽然比较系统全面的揭示了游戏与音乐教学的关系,但对游戏的运用细节缺少关注,没有具体的解答游戏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些研究重理论而轻实践,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具体教学活动还远远不够。本文结合前人的文献资料,力求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具体运用游戏的实践中提供参考与借鉴。
(四)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搜集、分析、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了解前人对游戏被运用于教学的历史及现状,概括他们观点。在此基础上获得丰富的理论资源,为幼儿音乐教学运用游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观察法 是指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采用非参与式的观察方法,了解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案例分析研究法 这种方法是选择适宜的案例,分析问题,探寻解决对策,为游戏更好的运用提供充足的、有理可循的素材。
一、对游戏及幼儿音乐教学的概述
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愉快的体验,为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而且,音乐也是幼儿不可或缺的,它能够提升幼儿的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要研究游戏如何运用于音乐教学,首先要厘清他们的内涵,以及游戏对幼儿音乐教学的价值。
(一)概念界定
游戏 游戏是一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人们很熟悉它,也能很快分辨出什么是游戏。但是要真正界定游戏的概念,却非常困难,从不同的 角度能得出游戏各种各样的解释。自19世纪末开始,各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家、哲学家等,开始研究游戏,但都没有给游戏得出一个满意的解释。正如科恩(Cohen)所说的那样,不同领域的游戏研究者关于游戏的不同论述不仅揭示了围绕着游戏的矛盾与困惑也揭示了各领域研究者不辞劳苦地思考和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却达不到自我满意的状况。[3].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从社会角度出发,我国心里学界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4]。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都来源于他们对平时对社会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比如,幼儿玩的过家家,正是模仿大人日常生活的结果。而且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也使其社会性得到发展。.北京:中国大百全书出版社,1991] 从文化角度出发,荷兰史学家胡伊青加认为,游戏是一种娱乐或消遣活动。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既满足了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也获得了快乐。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是儿童满足愿望,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5].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关于游戏的解释还有很多,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幼儿阶段的游戏。笔者认为,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语言和生活经验,凭借周围的环境,积极自主的参与并获得愉悦和快乐的活动。 幼儿音乐教学 本文所研究的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是指在幼儿园内,教师选择符合幼儿特点音乐内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前准备,有序的组织,引导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包括歌唱活动、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活动、打击乐器活动、音乐游戏,具有游戏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音乐教学有培养幼儿审美能力、道德情怀、美化心灵的功能。它不仅体现在教学上,更渗透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要求音乐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尊重幼儿的天性,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自然而然、自主自愿的走进音乐,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二)游戏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游戏对于幼儿音乐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 课堂氛围是成功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保障。传统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少,教学效果欠佳。 有了游戏的运用,一方面使教师和幼儿之间互动的机会增加,幼儿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教学活动不再死气沉沉。另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开心活动,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斥着幼儿的欢声笑语,课堂氛围变得宽松愉悦。 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拓展了幼儿的思路,促进集体的团结,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进而带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般从兴趣出发,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是调动幼儿思维、探究、认识的内动力。兴趣是幼儿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动力,能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学习[6]。所以,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幼儿乐学。.传媒视界.] 游戏把原本枯燥的音乐活动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展现出来。活动动静交替,形式变换多样,让幼儿积极参与的同时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有利于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在实习时,我曾多次协助老师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上课刚开始,老师先用手指操吸引幼儿注意,当幼儿做好上课准备后,老师开始自弹自唱,再进行歌曲教唱。这种教学方式通常都是老师领唱,待幼儿熟悉歌曲后,再带着幼儿跟着老师弹奏的曲子合唱,直到大多数幼儿掌握后,活动随即结束。 再这样单一的教学形式下,幼儿一遍遍重复跟唱,刚被提起的兴趣与注意力一点点被消磨。幼儿缺乏学习兴趣,自然无法投入其中。 长时间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活动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产生新鲜感,振奋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游戏活动,能唤醒幼儿的最佳状态,激起幼儿感受音乐的兴趣,促进其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有利于教学的有效性 游戏必定影响音乐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利用游戏教学,有利于课
堂活动高效进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乐在其中,快乐学习,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游戏能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二、幼儿音乐教学的现状及运用游戏的制约因素
现如今,我国的幼教事业迅速发展,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喜欢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这为原本枯燥的音乐教学增添了不少乐趣。但是由于音乐教学存在的局限性,制约了游戏的运用。
(一)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幼儿音乐教学在50年代以前主要以歌唱形式为主,教学模式为老师教一句,幼儿跟唱一句,直到幼儿学会即完成教学。五六十年代,我国受到外国教育思想的影响,如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音乐教学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及布置作业四个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的外国教学法传入国内,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等,为我国音乐教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我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家陈鹤琴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其中的艺术活动也详细论述了音乐教学。 虽然音乐活动发展迅速,且日益受到大众的重视,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大多数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还是以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歌舞表演为主,打击乐器和音乐赏析活动却鲜少组织。其次活动中幼儿与教师地位失衡,多以教师为主导,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且教学形式单一、模式固定。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欠妥,没有充分挖掘幼儿的音乐潜能。 这种机械的教育方式,使幼儿音乐教学中运用游戏成了困难。笔者通过对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教学实况进行观察,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课堂效果专门设置了游戏,课堂氛围确实很活跃,幼儿情绪高涨,但是,游戏的内容与课堂所学的音乐内容不符,幼儿也仅仅只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对幼儿审美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没有任何帮助。
(二)幼儿音乐教学运用游戏的制约因素
教学内容趋于超龄化、无趣化 在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家长认为孩子从小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求孩子很早就开始写字、计算等。幼儿园为了自身发展,不得不迎合家长,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 在如此的教育观念之下,幼儿把本该玩得时间拿来学习,认识汉字,计算加减乘除,读单词,学习过程索然无味。当幼儿学不会或做错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只会反复教,或批评、指责。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幼儿的自信心,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这种强制性的灌输知识,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对学习的主体性和探索性。 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应用过程中,由于音乐老师对游戏的设置和选择与音乐的教学内容不相符,没有很好地发挥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作用,导致幼儿对音乐学习的效率不高[7]。因此,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如果过于简单,达不到幼儿的音乐发展水平,没有挑战性,幼儿就会觉得无聊,达不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例如,在音乐课中,选择歌曲《蚂蚁搬豆》,老师带领全班幼儿,根据歌曲内容(一只蚂蚁在洞口,找到一粒豆……合力抬着走),做相应的动作。再全班合唱重复动作,直到学会,教学活动结束。显然,这首歌安排的教学内容形式单一,没有太大的难度,幼儿会觉得无趣。王庆男.浅谈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策略[J].北方音乐,2016(10).]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游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隐形的教育幼儿认识世界,从而培养幼儿的认知力、想象力、创造力。然而,在这种形式下,要将抽象化的音乐具体形象化到游戏情景中,显然是有难度的。 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并未足够重视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对音乐教育目标认识片面。一些老师想当然的以为音乐教学就是唱歌跳舞完全没有意识到音乐对幼儿审美能力、智能开发的重要性。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只注重培养幼儿的歌唱、舞蹈技能,忽视了幼儿音乐艺术的审美力、创造力。幼儿园这种高强度的对幼儿歌唱、舞蹈进行技能化、专业化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这种以唱歌跳舞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学活动,目标单一,对活动要求的效果不是很高,自然也就限制了游戏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主体趋于被动 幼儿在教学中应该处于主体地位。然而在音乐教学中,活动基本上都是由老师设计和安排的。教师分配人员,讲述规则,幼儿只需要遵守就可以了,很少主动参与,老师怎么说,幼儿就怎么做。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成为驾驶员,而且通常是驾驶别人的车,学生最多是旅客,更糟的是成为被驱动的物体[8]。幼儿总是遵循着老师的意愿,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在游戏中的过分干预,让幼儿像提线木偶一样跟随着老师,无法自由自主的参与游戏,失去了学习的主体性。.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7.]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但却在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这使幼儿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参与游戏。教师指哪儿,幼儿就打哪儿,游戏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教学模式固定化 我国幼儿园教师受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影响,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仍采用三部曲的固定模式,教材内容只按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编排,未考虑到地域、幼儿的生活经历与认知差异。例如,歌唱活动中,教师一遍遍的重复演唱,幼儿一遍遍的反复跟唱,直到学会为止。韵律活动中,教师用讲解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一首歌曲的节奏。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通常用展示图片、聆听音乐的方式,让幼儿欣赏音乐。打击乐器中,教师教幼儿认识各种打击乐器,学会辨别各种打击乐器的声音。但很少用游戏是打击乐器的声音与所学音乐更好的结合起来等等。 而且在许多活动场合中,教师往往乐于寻找活泼外向、善于表现的幼儿,或者才艺上有一技之长的幼儿展示才能。而那些敏于行讷于言的幼儿,却难有一展风采的机会。 如此固定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变得乏味枯燥,而且也导致部分幼儿缺少更多的关注。在此种环境下运用游戏,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教育功效,打乱教育计划,影响课堂秩序。
三、原因分析
游戏运用于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为了促进游戏在活动中的顺利开展,必须探索出现这些因素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思考解决的方法。
(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足
在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幼儿园,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师的教学素养不高,很多都是初高中毕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专业的学前教育人才较少,而具备音乐技能和特长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还有,通过观察发现大部分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墨守成规,活动都是依据配套教案上的活动形式照搬过来的,缺乏自身的思考和创造。 教育是一种智慧,一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教育智慧[9]。所以,教师为了更好地教学达到这种智慧,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时刻总结教训,观察幼儿在音乐游戏中的表现与反馈,学习关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熟悉音乐课程内容。多方面思考,善于创造、反思。不能安于现状,停滞不前,墨守成规。.新课程.]
(二)教学重文轻艺
《纲要》明确要求,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引导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音乐艺术的情绪情感,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开发幼儿潜在的音乐能力。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认为艺术教育的效果不如学习技能课立竿见影,而且操作性不强,成果难以考察。还有的教师认为,幼儿只要掌握了歌唱、舞蹈的技能,就是在音乐课堂上取得了成果,至于幼儿喜不喜欢、理解没理解并不重要。这种重文轻艺的教育,难以让幼儿真正形成对音乐艺术的兴趣。
(三)忽视了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不突出,是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又一重大问题[10]。教师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总习惯扮演权威的角色,要求幼儿听从自己的指令,弃幼儿的想法于不顾。所以,在活动中,教师通过批评幼儿、要求幼儿听从自己的指令,让幼儿的思维随着教师走。教师怎么说,幼儿就怎么做,幼儿几乎成了老师的应声虫。.陕西师大学,2011.] 幼儿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样以指令、命令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事实上既不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也不能调动幼儿对音乐的积极性,严重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四)教师缺乏教学个性
教师的思想因为受到他们之前接受的教育的影响,教学思维固定,不懂得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例如,在音乐活动中,用动作表现蝴蝶飞舞,会发现大多数幼儿张开双臂、胳膊进行波浪状挥舞来表现。再学习《小燕子》时,也是用同样的动作来表现小燕子。 这种固定模式的教育,无法让幼儿在音乐教学中得到很好地音乐体验,禁锢了幼儿的创造力。在他们的眼里,鸟都一个动作飞翔,花都一个样子开放。幼儿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论他们的创意有多离谱,都应该被肯定。这样才能培养幼儿创造力额发展,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个性。
四、幼儿音乐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方法和策略
音乐教学中以游戏为教学手段,符合幼儿身心及学习能力的发展特点,游戏能够在新环境中为产生新颖的适应性行为提供机会[11]。能够提升幼儿的音乐能力,让幼儿与音乐产生情感共鸣。然而,在音乐教学实际中,游戏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促进幼儿个人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育人员不断探索,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Developmental Review,2007,27,27:261.]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12],如简单基础的乐理知识、舞蹈表演知识,了解著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这是一个幼儿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有利于教师具体教学和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其次,教师要备好课,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音乐能力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13]并熟悉每个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和环节,根据本班的具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80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