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隰县“花伞秧歌”的历史渊源【字数:833】

2023-03-08 17:5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隰县“花伞秧歌”的历史渊源
隰县花伞秧歌历史悠久,但鲜少文字记录它的出处和发展过程,我们对隰县花伞秧歌的了解,是根据这种伞头秧歌的命名,表演形式和少量清代以来的文献记载推测出隰县花伞秧歌距今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1社火祭祀与花伞秧歌
早前的年节仪式称作闹春歌、闹秧歌、闹社会、闹社火等等[],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定名为伞头秧歌。社与会就是迎神赛会,这最早在我国的古代祭祀活动中就又出现。古时的社火,民众会祭祀土神,迎神赛会,现今伞头秧歌中仍有类似的活动。农事结束后古代举行的迎神赛会和春节中结束农忙活动举办的伞头秧歌],[不论是活动的时间还是活动目的,两者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另外伞头秧歌其中一项非常必要的活动就是祭神拜庙,秧歌队伍出门时在社主或纠首领导下,进行对风神,雨神,河神,田神,谷神等的祭祀,这也正说明伞头秧歌是由古时祭祀活动演变而来。
1.2 跳大摊与花伞秧歌
摊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也叫做跳大帷。在《吕氏春秋•季冬》中记载了这一活动命有司大摊,最早《后汉书•礼仪志》就详细描述了宫廷五营骑士载歌载舞的方式进行驱邪逐疫活动,春秋时期跳大摊更是十分普遍[]。这种 跳大摊的古代舞蹈形式和伞头秧歌中有一项祭瘟神活动内容上如出一辙。在闹起秧歌时,以祭神拜庙作为开始,进而开始攘瘟即跑院演出,最后以送瘟神仪式结束秧歌活动,这在20世纪50年代前都保留了这一风俗习惯。
1.3 转道场与花伞秧歌
道士做道场时,在音乐的伴奏下边唱边舞的表演形式叫做转道场,这与花伞秧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伞头秧歌中,伞头带领下表演的踩牌子,以转九曲的形式体现在民间传统的祭祀活动中,另外转道场中使用的九曲连环图案队形,与秧歌队用的蛇盘九颗蛋更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伞头是秧歌队中举足轻重的角色,手持的花伞也成为主要的标志。花伞一般以雨伞代替,由一圈约20厘米宽的红绩缀在伞的边缘,表演形式上可以上下浮动及左右旋转,十分灵动。早在20世纪40年代,伞上红布的宽度曾有60厘米左右,类似古代祭祀活动中的皂罗也称作黄罗伞。据推断,伞头角色是最早祭祀活动祭歌演唱者的演变,花伞也是皂罗进化的产物。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218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