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鲁迅说:“《聊斋志异》中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1]《聊斋志异》中有着众多出彩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多是反对封建统治的,并在思想上属于所谓的叛逆者。倘若我们换一个角度进行审视,便不难看出这些女性都具有善良的内心和美好的品质,其中大多数形象都具有典型性,这些形象的塑造更加准确地体现出《聊斋志异》这部伟大作品丰富而复杂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聊斋志异》 女性形象 狐仙鬼怪
《聊斋志异》这本书成于清朝初年,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内容多描写奇人异事、花妖狐魅。作者蒲松龄一生经历坎坷,这样丰富的社会阅历无疑对《聊斋志异》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聊斋志异》全篇大约五百篇,其中描述的有关女性的作品占一半以上,这些女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最常见的狐妖鬼魅,第二类是侠女侠客。虽然她们形态各异且性格不同,但她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皆拥有“贤良淑德”“美丽多情”等古代完美女性所应该具有的特点。在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作者将浪漫主义浸入到其所塑造的角色的骨髓里,让读者们从中体会到了一种不同于其他鬼狐仙怪的奇妙感觉。
1.“夜半美女”形象
这些形象,大多是“狐狸精”所塑造的,其实狐媚在《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德国汉学家汉斯曾经说过:“狐狸精属于世界性现象,世界很多地方把狐狸视为文化英雄,比如南美的多巴狐是为人类带来火种的动物,基督教文化中的狐狸则象征着鬼怪等邪恶势力。只有在东亚文化圈,狐狸与女性的关系才得到强调……”[2]在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狐是妖兽。狡猾伶俐,擅长吸人精气,采阳补阴。据资料显示,截止到宋代的《太平广记》,其中有八十三篇小说是关于狐狸精的,[3]这些被塑造出来的狐仙绝色,具有的特点都是不善的,正如《山海经》中说幽都山玄狐是阴界英雄的克星,因为这些观念,“小心”“远离”成了塑造狐狸精的必要条件与最终结果,但蒲松龄却将狐狸精塑造得美丽迷人,个个精彩且篇幅众多。《聊斋》之中的狐仙们纯洁可爱,善良讲义气,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我在读了聊斋之后,就难免的爱上了那些夜半美女。”这里的夜半美女也多半是让人怜爱的狐狸精们。由于被封建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的压迫束缚,处在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广大妇女大多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而能丧失了对爱情的渴求,倘若真有哪一个女子在那个男权统治的社会下,争取自由恋爱,争取婚姻自由,姑且不论她周围的亲戚朋友是否能正眼看她,只当时的社会舆论也会将她压趴下,使其痛不欲生并有可能走上绝路。虽说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要做到真正意义上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是相当困难的,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无论在什么年代,人总是有所追求的,其中包括对爱情的追求。这是人性的自然追求,尤其是长期饱受封建压迫的女性,在这方面更加强烈。《聊斋志异》中就有这些人物的代表,就以全书占得比例最多的鬼狐仙怪为例。
白秋练,在我眼里夸张一点说,她就是人鱼公主。她与童话故事中的人鱼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白秋练是洞庭湖里的鱼精,听见少年慕蟾宫临河咏诗,由于她偷听时被发现后,“望见生,急避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通晓事理,性格含蓄内敛的女子,她的急避不同于《聊斋》里其它狐媚鬼怪半夜三更到某书生房内自荐枕席。但由于她内敛含蓄的性格,使得其始终不愿对自己的爱情踏出一步。以致到最后相思成疾“至绝眠餐”。因为她的知书达理,所以一见到“执卷吟诗”的慕生,立即视为知音,并且爱上了他,但遭到了慕蟾宫父亲的极力反对,对此,白秋练并没有失去追求幸福婚姻的信心。在与慕父的屡次“较量”中,逐渐认识到“凡商贾志在利耳”的道理,然后凭着自己超人的本领,使其“得厚息”,终于以金钱利益打动了这个封建老顽固的心,得以与心爱的慕生结为美满伉俪。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了封建教条的枷锁,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2.英武勇敢的女侠形象。
众所周知。女性几千年来一直作为弱势群体,而蒲松龄则在《聊斋志异》中刻画了许多英勇的女性形象,说明了其思想具有与众不同的先进,而他所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每一个都刻画得甚是精彩,让人有一种干脆历练的快意。
《侠女》《红玉》《庚娘》都是通过复仇的故事情节来表现出对暴虐的反抗,表现的是不同凡俗的侠气与临乱不惊的胆识。如《庚娘》,庚娘与丈夫一家老小坐船逃往南方躲避战乱,同船之人看上了庚娘的美貌想要得到她,遂将庚娘丈夫一家趁着夜色全部推下了水,当庚娘得知后,忍辱负重,假意顺从,跟着歹人王十八回了家,找个机会杀了他为丈夫报仇,并且与溺水未死的丈夫团聚。这其实体现了一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想,这正是蒲松龄想要表达的意义吧。
《聊斋志异》可谓是描写奇异故事的集大成者,不仅数量多,而且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丰富多彩,蕴含深刻。在众多故事中,几乎所有的篇章都有女性,她们都突破了封建文化“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不应抛头露面”,“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传统的思维模式,以女性特有的特征来展示另一种风格,将带有“神鬼性”色彩的女子赋予人间世俗的生活特征,并且引入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丰富这些形象。而这些,就是不同于当时其他书籍的特别之处,也正是我们长久以来都喜欢它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 《聊斋志异》异类仙化现象研究东方论坛. 2010(05)[J].
[2][3]王雪梅.《感人至深的狐女——谈<聊斋志异>中的小翠》
文学与新闻传播系 祁琪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0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