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人物形象分析【字数:5706】

2023-03-29 14:1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人物形象分析
前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从这部世界知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复杂且矛盾的独特性格的主人公。显然,上述塑造人物的方式并不是塞林格独创的,最早在上世纪初期,海明威等一些作家在创作有关战争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作品时,此类小说的着手点就是叙述战争对青少年产生的伤害。和海明威等人的作品不同的是,即便《麦田里的守望者》也重点叙述战争对青少年的现实影响,但其更加关注主人公性格中叛逆和反抗精神的叙述,本文主要基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复杂性格开展全面且详细的探究,同时探究主人公霍尔顿矛盾性格形成的成因,从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两个维度来解读,以及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霍尔顿·考尔菲德和小说概况

  (一)作者和小说的意义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二十世纪初期生于美国。少年时期,进入军事学院学习且得到文凭,1942年,开始军旅生涯,1946年退伍之后,正式投入文学创作。他于1951年撰写的知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当做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传世之作,得到全球的关注,尤其受到美国学生的疯狂追捧。他发表的著作还包括《弗兰尼和卓埃》、《高举屋梁,木匠们》、《西摩:一个介绍》和一部短篇集《九故事》,此外,还有一些作品至今未出版。2010年1月27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家中过世。《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青少年中很受欢迎,它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感受。评论家觉得其是最佳的启蒙小说。也有人指出此小说和美国创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类似之处,书籍在正式出版之后,对此类小说的创作带来明显的影响。我只是想变成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最重要的象征意象,表达了最核心的内涵。《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撰写出来之后,就得到读者的激烈讨论,此外促使创作家塞林得到读者的欢迎,然而很多评论家指责此小说是非严肃文学,因此之前被部分社团当做禁书。通过时间的检验,才验证出其是美国当代文学内的现代经典小说。其,甚至影响了数代美国青年[[[]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6.]]。

  (二)霍尔顿·考尔菲德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角霍尔顿·考尔菲德是普通的中学生,生活在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家庭。少年时期的霍尔顿并不喜欢读书,多次被学校开除,虽然他淘气,叛逆,然而其依旧是个纯真、善良的孩子,他的家境富裕,但他并不骄傲炫耀存在优越感,反之,他乐于助人。从小说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霍尔顿身上不只有丑恶的元素,此外也有对抗社会,寻求美好生活的但单纯的一面。表面上霍尔顿玩世不恭,特立独行,不愁衣食,但是他却依旧保持善良、纯洁的心。他善待妹妹,在见妹妹的时候说:"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想像着自己在麦田中,数不胜数的孩子在玩耍,四周除了他没有任何成年人。他就站在悬崖旁眺望,看哪个孩子有危险就去抓住他,不让受伤。"这是他的憧憬,也是单纯心灵的直接呈现,他想要孩子幸福的生活,不受伤害,永远愉快的奔跑,麦田就好似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满含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会迷失初心,不会走到悬崖。霍尔顿非常清楚的知道自身所处世界的本质。因此他讨厌所有,由于厌恶,位于青春期的他就越来越特立独行,只有如此才尅表现出自身的反抗。

  霍尔顿甚至看不惯周围遇到的所有事情,他想要离开这虚伪的世界,到不曾去到的地方装聋作哑的生活,然而真的要去做的时候却发现并不现实。因此他非常的矛盾:他这一生最烦电影,然而在无聊的日子里他也只能看电影院打发时间;他很讨厌没有爱情的性关系,虽说讨厌但是却在糊涂之下叫来妓女;他厌恶虚假庸俗的女朋友萨丽,然而却沉浸在她的美色之中无法自拔,依然和她亲热。所以,他虽然无法忍受四周发生的一切,然而却无法离开当前的生活,只能通过不符合现实的幻想来麻痹自我,最终依旧要被现实磨灭棱角,只能无奈的妥协,再也不能叛逆,这就是创作家塞林格和其书中角色霍尔顿的悲情之处[[[]李侦.反英雄经典形象与现实社会的碰撞――《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反叛方式及缘由[J].江西社会科学.2011(05)]]。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性格

  (一)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

  1.追求纯真理想

  由于霍尔顿与丑陋的世界作斗争,他对社会的腐败和虚伪感到失望。他渴望进入真正的伊甸园,在那里他可以生活的纯洁而诚实。霍尔顿理想的伊甸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纯洁而天真的地方。他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邪恶和残酷的东西。因此,他宁愿把自己与被仇恨的世界和人民隔离开来。对他来说,和孩子在一起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他对童年的梦想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孩子们的世界像水晶一样清澈,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到处都能找到温暖。霍尔顿保持理想,他觉得伊甸园应该保护儿童不受干扰,使他们能够保持人的纯洁和真实的本性。理想的伊甸园使霍尔顿成为保护儿童良好天性的保护者。在霍尔顿的心目中,值得他做的一件事就是尽他所能保护孩子们不受影响,并尽力维护他们的天真无邪。他最大的愿望是捍卫纯洁和儿童。他认为,人在长大成人之前是幼稚和纯洁的。

  2.善良温暖

  霍尔顿即便是淘气、叛逆的学生,然而在他身上我们依旧可以看到纯真善良的高尚品质,他喜欢帮助他人,即便父母并不喜欢他,他并未出生在温暖有爱的家庭,然而,他依然非常尊敬和喜欢父母。他渴望有价值的人生。霍尔顿的观点认为:一个孩子的所有不愉快的特征都是因为他们过早的接触了成人世界。他希望孩子们能保持纯洁,永远不要涉足成人世界。[9]因此,霍尔顿更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他就能从悬崖边上拯救许多天真烂漫的孩子。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霍尔顿有着追求博爱和精神的崇高梦想。他虽然是社会的叛变者,但重要的是,他尽力保护纯洁儿童远离邪恶的成人世界。毫无疑问,霍尔顿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得到最大的赞扬。因为孩子们拥有的纯洁是人类最高贵的天性之一[[[]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6.

  ]]。他的事业保护了孩子最纯真的天性。

  (二)、消极逃避的性格特点

  1.叛逆反抗

  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中,描述了霍尔顿被排除在潘西之外,因为他在五部作品中失败了一门。然而,他并没有按照学校的规定,他提前离开了学校,这是他自己反抗学校的方式。他主动离开学校是因为他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因为学校的逼迫。他不愿努力学习,这清楚地表明他当时反对教育制度。

  从故事的一些细节,也可以表现霍尔顿的叛逆性,如:他曾经拜访过他的老师Antolini先生,Antolini先生比较并分析了不成熟和成熟的人之间的差异,并给了他重要的建议,但不是自杀的建议。霍尔顿对真诚建议的反应是什么,他没有兴趣听老师的建议,因为他只关心自己。霍尔顿并没有以建设性的方式来接受世界上的角色,相反,他不仅反叛了学校还反叛了家庭,这是他一种不成熟的态度表现。

  2.懦弱与逃避

  在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霍尔顿在外面徘徊了三天三夜,观察并发现成人世界充满了邪恶、虚伪和邪恶。他很敏感,但社会不认可他。在学校,同学与老师并不理解他,在家中,他也无法得到关心和爱护。甚至在遭受让人欺负的时候,也不会反抗,但是他不想过这种的生活,他希望从嘈杂的世界中得到理解,得到他人的关爱,因此他尝试用成人的交流方式与他人交谈。他努力去交流,渴望抓住一切机会融入这个环境。然而事实证明,他的周围充满了虚伪的人,他没有办法去融入,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个世界给他的角色。

  他试图逃离这个世界,为了逃避,霍尔顿决定离开从小居住的地方,他的四周都是虚伪的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霍尔顿并未奋起抗争,而是通过消极的方式回避这一切,这就是他性格中的软弱性。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与失败之后,霍尔顿想到了自杀,他想彻底的离开这个世界,这个虚伪的世界,他逐渐丧失了面对生活和社会的自信,也缺少解决人生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这就是霍尔顿性格中的主要问题。

  3.愤世嫉俗

  虽然霍尔顿的出身很好,但是他与自己父母的关系并不好,他的家庭能够给予他的关爱也仅仅是金钱,因此就造成霍尔顿养成了相对怪异的个性,他缺少沟通,即便自己被学校开除,他也无法和父母进行沟通,他觉得假如让父母知道自己已经被开除,肯定会杀了自己,因此他要远离父母,霍尔顿开始躲避。在学校中,霍尔顿不喜欢学习,他讨厌学校的所有事务,厌恶虚假做作的校长,他甚至没有一个好朋友,他觉得其他人都是虚假的,他想要离开世界,想要远离所有不真实的小人。从霍尔顿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和知道他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年轻人,造成他这种性格的重要根源就是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是同性恋者,他逐渐了解到很多看起来有道德的人,其本质上全部是伪善君子,渐渐地霍尔顿逐渐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他开始觉得世界到处都是谎言与伪善。

  三、霍尔顿性格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当时美国在二战中趁机敛财,战后物质生产发展较快,民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中产阶级人数不断增加。但是此时,大部分民众的精神生活更加贫乏,枯燥。五十年代初美国政府坚持杜鲁门主义与麦卡锡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国内也开始压制进步力量,核战争的阴影依一直影响所有人的心灵,但是民众依旧要粉饰太平,看似平静的生活下面,却是浑浑噩噩的生活;虽然也有人不甘于庸俗,不想虚伪的生活,甚至想反抗,但是却依旧缺少理想,无法寻找到走向光明的道路。此时就开始出现年轻人通过消极方式反抗现实。而笔下的主人公是一个代表。
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霍尔顿性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大部分人都丧失了本身应该具备的归属感,整个社会充满了物质主义,崇尚金钱。社会环境造成大众担负较大的负担,在霍尔顿少年时期,他承受一定的压力,无法享受到天真浪漫的生活,却过早的了解到人世间的丑陋,这给他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成长并不顺利。霍尔顿对成人世界充满了厌恶和蔑视。他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他愤世嫉俗,讽刺,喜欢撒谎,取笑,甚至侮辱别人。异化的社会环境对当时此类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导致他们的精神和灵魂都受到了相应的损害。



  (二)教育因素

  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到二战的影响,所以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人们的灵魂与精神也开始慢慢的腐败,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也开始渐渐成为资本主义宣传伪善作风与物质主义的重要场所,霍尔顿所就读的学校就是一个典型实例。霍尔顿就读的学校在教育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照这样来说应该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相反,却有很多不健康的社会趋势。霍尔顿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伪君子。阅读书籍和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在社会中取得进步。学生们所做的是谈论女人、酒精和性。显然,这样的学校并不是霍尔顿理想中的地方。他不但看不起那些伪君子,还讨厌那些跟着他们的同学,带着一种排斥心理,更使他融入不进周围的环境。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反叛性格。虽然教师对学生始终在进行孜孜不倦的教诲,但是在此基础上也抹杀了一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并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因为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已经完全的变质。

  (三)对现代的启迪

  从个人方面来研究,霍尔顿和大部分进步青年人相同,因为他也尝试过反抗,然而并不彻底,最终反抗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所以,其无法得到精神层面的解脱。霍尔顿对那个时期社会的抵抗与叛逆举动引发大众的关注与思考。人们逐渐重视到孩子的成长,社会在对学生教授知识理论的时候,也开始关注到青少年成长时期健全性格与人格的培育。公平看待所有学生,为每一个孩子创设平等参与的机会,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给他们一个能够放飞自己我的世界。成长是个永恒的话题,对我们而言,现在的我们也是如此,为了迎合社会发展,我们开始学习伪装,为了得到利益,我们学会欺骗,麻痹了自己的心,封锁住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我们不能被私欲所引诱,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都需要维持初心,张扬自己的个性,要了解自身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后付诸行动,即便有些行动无法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和支持,自己也需要朝着目标勇敢前行。不怕困难,不能被他人思想所影响,面对他人的意见,我们也需要针对自身情况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建议,只有如此,才可以成为真正你想做的人,才能探讨人生。

  五、结论

  在小说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狡猾、叛逆、自我意识很强的青少年,他从外部社会中发现了自己的身份,然而,他发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在小说中,霍尔顿对现实社会的反抗,站在相反的立场上,以对抗谎言和淫秽。他厌倦了,甚至对堕落和欺诈感到沮丧。在对成人社会已经建立的生命价值进行反抗的过程中,他认识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年轻人,他热爱并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有一种敏感。与此同时,他是一个青少年,在童年和成年时期连接着这些孩子。因此,他表现出了天真、真诚和诚实。在他的心里,童年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更重要的是,他渴望进入一个真正的伊甸园,让所有人都能追求纯真和真实的生活。他的愿望是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毫无疑问,这对他来说是一项特殊的崇高的工作。在这部小说中,霍尔顿被设计成是对社会的反叛,同时也是一个追梦者形象。

  总而言之,通过将霍尔顿·考尔菲德对社会的感受描绘出来,作者形象地呈现出当时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霍尔顿是美国典型的青少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的特殊形象让人们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有了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Geismar,Maxwell.American Moderns:From Rebellion to Conformity.New York:Hill and Wang,1998.

  [2]Hassan,Ihab.Radical Innocence:Studies in the Contemporary Novel.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1997.

  [3]Salinger,J.D..The Catcher in the Rye.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edition),1951.

  [4]Peter Shaw.New Essays 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5]塞汉.霍尔顿—美国文学中又一个哈克·贝里·费恩似的人物.内蒙古大学学报,6(2000):167-169.

  [6]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7]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6.

  [8]孔秋梅.以爱唤爱—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的心态转变.齐齐哈尔大学学报,9(2001):71-72.

  [9]钱满素.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0]塞林格.[美国作家]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1998.9.

  [11]尚晓进.精神危机与自我救赎.英美文学研究丛论,2(2000):196-209.

  [12]施咸荣.美国年轻一代的无声抗议—国外对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评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9

  [13]王立宏.霍尔顿:一位震撼人心的悲剧人物.学术交流,2006第2期

  [14]陈辉,王万兵.美国50年代的学生叛逆形象――试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J].甘肃社会科学.1999(S1)

  [15]李侦.反英雄经典形象与现实社会的碰撞――《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反叛方式及缘由[J].江西社会科学.2011(0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02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