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研究【字数:7648】

2023-04-14 14:4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研究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入选教材硬是理所当然。《〈红楼梦〉选读》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供高中年级选修使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摘选了《红楼梦》作品中的宝玉挨打等最能显示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准的章节,对于学生了解《红楼梦》具有重要意义。该教材在内容的呈现形式、注重作品文本的选读以及品鉴交流等环节的设计,凸显了苏教版选修教材的特点。而红楼梦章节的选入,也显现出了教材编撰者的原则,即思想性、审美性和适应性。至于教学方面,应当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做好选修教材教学。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一、有关《<红楼梦>选读》

  《〈红楼梦〉选读》是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精神研制的供高中二、三年级选修使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该教科书由致同学、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附录等部分组成,全书约14万字。

  致同学简要介绍了今天阅读《红楼梦》的意义和本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红楼概观收录了茅盾为中学生写的《〈红楼梦〉导言》,以及四大家族关系表、荣国府院宇示意图、大观园平面示意图等红楼图表3张和自读印象5题。

  红楼品鉴精选了原著中贾府概况、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探春理家、群芳夜宴、宝玉出家等六个片段,每个片段后均附有解读举隅、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三栏。解读举隅收入对所选文本侧重于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的解读文章2篇,品读与探讨列出针对所选文本的品评赏析题4题,积累与应用列出知识积累与扩展题和写作实践题3题。

  红楼研讨设计了此系身前身后事:红楼结构、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红楼人物、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环境、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主题、景夺文章造化工:红楼语言、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文化等6个专题,每个专题均由导语和荐读回目、资料链接、研读交流、参考选题等栏目组成。导语分别针对《红楼梦》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给予简要的提示。荐读回目推荐与《红楼梦》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相关的片段的回目。资料链接精选红学家关于《红楼梦》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的有代表性的论述。研读交流分别列出与《红楼梦》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相关的习题6—7题。参考选题分别列出适合高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与《红楼梦》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相关的课题10—15题。

  附录收录了曹雪芹生平简表、参读书目、网络资源。

  此外,该教科书还附有《脂胭斋重评石头记》书影、《红楼梦》人物和大观园等插页和插图。

  二、《红楼梦》选读编进选修教材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教材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载体,因宜施教可利其锋,因材施教可成其器。科学审慎的教学,对高中学生来讲都是终身受益之事宜。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集粹,对学生来讲既是对中华文明的启蒙,也是对文学窥探的途径,更是对语文课程由浅入深的过渡阶梯。必修,其本义就有一定的强制性,也是考察检验学生学习质量效果的标准和尺度。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着鲜明的特征。总的说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具有重拓展,探究性强,重视个性与特长,学习方法多元化的特点。选修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丰富了选择性,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动机、兴趣和个性特征选修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课程时,不仅对所选择的课程的学习能够促进个性发展,而且对这些课程的选择过程本身也极富个性发展的价值。

  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课程中,在必修教材当中,《林黛玉进贾府》是占据重要位置的,这是中学生学习《红楼梦》这一中国文学艺术宝库的门户。而在《<红楼梦>选读》中的《红楼品鉴》版块,精选了原著中贾府概况、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探春理家、怡红欢聚、宝玉出家等六个片断,这些段落从纵的方面看贯穿了整个红楼故事,从横的层面看有叛逆与正统的对立,有宝黛爱情的悲喜,有红楼群芳聚会的高潮,有荣宁二府经济衰败的表征,形成了一个简洁的红楼意义坐标系。每个片断后均附有解读举隅、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三个栏目。解读举隅收入对所选文本侧重于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的解读文章,品读与探讨列出针对所选文本的品评赏析题,积累与应用列出知识积累扩展题和写作实践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加对《红楼梦》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有选修和必修两个方面,必修课程是基础,选修课程是补充,因而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在教学中的相互渗透、衔接及深化是必要的。

  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衔接,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这样学生容易形成对《红楼梦》的整体认识,解决热点问题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总之,选修和必修的互相渗透学习,要以必修课程内容体系的掌握为基础,理解和应用选修知识,引导学生按照合理的框架将选修和必修的知识串连起来,从而形成宏观的知识概念。选修和必修的互相渗透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而且实现对重点知识的突出认识,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完成选修与必修的学习。

  三、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的特点

  一是综合讲座、导读、文选、鉴赏、研究于一体,创新教材的呈现方式,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为使该教科书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规律,编者先后设计了讲座式、导读式、文选式、鉴赏式、研究式等多种方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组织了有高校专家学者、中学特级教师和知名作家、评论家参加的多次研讨会,前后十易其稿,在不断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创新了目前采用的综合式的编写方案。该方案的主体部分《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分别侧重于《红楼梦》的阅读、赏析和探究。《红楼概观》旨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了解有关《红楼梦》的基本知识,同时也为《红楼品鉴》提供基础;《红楼品鉴》在《红楼概观》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从原著中精选的六个片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每个片断后面的解读举隅不仅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参考,而且也为《红楼研讨》提供了示例;《红楼研讨》在《红楼概观》和《红楼品鉴》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提供了一些符合小说鉴赏要求又切合学生实际的参考选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其中荐读回目的设计使问题探讨不离小说文本,成为文本研读的提升,资料链接既是学生理解原著的参读文献、参考资料,又是学生进行研讨的资料库、资源包。《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二是突出文本本身的阅读,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落实语文课程的目标。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名著,红学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该教科书的文本研读部分注重细读,突出小说特征。文学鉴赏的实践活动形式设计灵活多样,有讨论会、写综述、写小论文、写故事梗概、写红楼游记、背诵精妙诗词等等,将作品鉴赏与语文的读写听说活动结合起来,体现了这门课程的语文性质。红学论著,汗牛充栋,教科书所选文本资料,大多侧重于《红楼梦》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的研讨,对于《红楼梦》文本以外的作者、版本考证之类的研究,一般不予涉及。编者期望高中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了解《红楼梦》的人物、情节、结构、环境、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评价文学作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获得亲身参与文学研讨的体验;学习用小论文或其他呈现方式表达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学会分享、合作与评价,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

  三是设置自读印象、品读与探讨、研读交流三级台阶,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红楼概观的自读印象、红楼品鉴的品读与探讨、红楼研讨的研读交流,各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根据小说本身的内容,又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接受程度,也照顾到教师的能力和教学的可能。编者从较低要求到一般要求,再到较高要求,设置了三级台阶,对应阅读的三种类型,适应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除红楼世界外,教师可选教名篇鉴赏中的四至五个片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红楼研讨中的一个专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也使得本课程的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不要替代学生的阅读与表达。本课程的教学要注意四个结合:读原著与读资料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结合,阅读探究与表达交流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同样是36课时2个学分,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读与自读的比例、品读与研读的比例。本教科书作为小说与戏剧系列选修教材,本身就包容了若干可供选择的空间。

  四、《红楼梦》入选体现出的苏教版编选原则

  苏教版教材如今在全国的中小学教材中占据重要位置,选用的学校不在少数,这并不是偶然的,说明了教材的编撰获得了同行同界的认可,这和教材的编撰者的眼光是密切相关的。对于教材的编纂者而言,选择什么样的文章,针对一部优秀的长篇文学作品而
言,节选哪一段放到教材里面是最能够体现编撰者的水平的。就像《红楼梦》一样,其是一部长达120回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即便是入选教材,至多也只能是其中一章,更何况,在中外文学史上,还有众多的作品,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方法才能表现出语文学科的内容丰富性。对于大多数作品和作家而言,入选教材的课文是个引子,许多学生是通过课文才了解作者,通过节选的部分才去阅读原著、阅读全文的。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一定要选择最能彰显作者水平、最能代表作品思想和艺术意蕴的篇章段落。

  而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选取了贾府概况、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探春理家、群芳夜宴、宝玉出家等留个片段,这六个片段概括表述了整部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节始终,能够使学生对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对作品中所展示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手法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除此之外,《红楼梦》片段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体现出的选材原则值得关注。

  (一)浸透着教化意义的思想原则

  思想性原则,教材中选文的思想性问题向来都受到十分的重视。教材中的选文在语言运用的范文之外,无可避免的会承载意识形态的内容。就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看,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青少年,认识并积极发挥选文的思想引导,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的作用是必要而无可厚非的。文学是人学,它反映人类生活,为人们认识社会提供凭借,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一定的道德观念,传达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像《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王熙凤弄权》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像《元妃省亲》展现了贾府在省亲一事上的铺张奢侈,元妃表面风光背后的无限凄凉;《鸳鸯抗婚》《金钏跳井》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对奴脾迫害等等。这类章回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上的熏陶,具有很大教育意义,能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可以选进教材。

  《红楼梦》所展示的贾府的末世景象,概括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末世景象。作品所揭示的贾府没落的原因,深刻反映了封建末世的种种痼疾。一叶知秋,贾府衰亡的悲剧,其实是一出巨大的社会悲剧。《红楼梦》按照现实生活的发展逻辑,描写了一对具有叛逆精神的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讴歌了人类的美好感情。把爱情描写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对生活理想的热烈追求紧密结合起来,使小说具有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宝黛之间的爱情,无疑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在一个礼的世界里,他希望真情常驻人间,这就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理想色彩;与此同时,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认识,促使他无情地展示了情的毁灭,这就有时宝黛的爱情悲剧更能震撼人心,作品的悲剧意蕴也更加深厚了。

  (二)审美原则:对生命、对美的事物的体验

  审美性原则,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必须强调选文应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文学在思想的载道之外,更多的应该是给予人美的熏陶。这一点,以前我们常常忽略,重视不够。课文应当文质兼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选文时,选文艺术上的高度,给人带来审美上的享受是十分重要的。语文课程是以典范名篇为载体,来学习掌握语言这个工具,随之进入文本解读,文学欣赏,接受美的洗礼与熏陶的。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这是世所公认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频繁哭泣正是作者曹雪芹哭泣的投影和心灵的映照.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不仅为贾、林两人的爱情悲剧而哭泣,更为自己的审美理想的毁灭而哭泣。在作品中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换句话说,《红楼梦》是美的毁灭的悲剧。《葬花词》之哭泣即是曹雪芹对理想毁灭后的哭泣,这是《红楼梦》的重要审美意蕴。整部《红楼梦》都在呜呜咽咽地哭泣,《葬花词》是这种哭泣的最强音。《葬花词》之哭泣有两条线索,一是作为女儿人格化的花,一是作为邪恶象征的风箱,这是复合粉两种对抗情绪的抒情形象,前者是痛借的对象,后者是诅咒的对象。前者促使她追求,后者导致她叛逆,这两条线索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林黛玉哭泣的一生,它表现了林黛玉思维里的对立愈向和心理上的两种感受与体脸,从中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心态和性格。

  《葬花词》之哭泣是感花伤己,以花自喻,外观是哭花,其内涵是哭己,哭自己的命运、自己的爱情。这个哭泣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而是具有复杂的多维的层次和空间。他从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哭泣来关照由生活所构成的惫象群,珠联璧合,形成了立体网状结构,将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心态、意志联想和叛逆女性的自我意识等,均深蕴其中而积发于外,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美感。

  通过对《葬花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两个层面的审美意蕴:即《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作家提出的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必然要被毁灭,正是当时那个时代和社会生发了这个理想,又毁灭了这个理想:第二个层面是情的悲剧,若说没奇缘,为何心事终成应话?这种悲剧,往往不仅是时代的悲剧,而且还是人生的悲剧。再合理的社会,也不可能是一切有情人终成眷属,情的悲剧上升到人生的悲剧,就有了哲理性的味道。人们都追求春天,但是春天是短暂的,人生无常,春天完结了怎么办?人生的归宿在哪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就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

  这样的情节,都充满了诗意的美丽和浪漫,给人以美的享受,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其选进教材的重要原则。

  (三)适应性原则:符合高中阶段的学生需求

  适应性原则,选文的内容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知识水平不一样,接受能力也不相同,即便是同一年龄、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教材却具有通用性,所以教材的选文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文化和经验背景,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不能过深或过浅。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选入的文章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也是宝带爱情绽放的开始。这个就非常切近学生们的生活和年龄体验。如今的孩子普遍早熟,对爱情的向往更是从很早就开始了。对于教材而言,对这些学生的爱情倾向只能是疏导,而不是堵。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的爱情题材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具有吸引力的。

  选文上我们可以尽量选择一些矛盾冲突比较强烈、情节比较紧凑的章回。学生们相对《红楼梦》而言,更加喜欢水浒三国的很多故事,对当下流行的武侠小说等也非常推崇和喜欢,就是因为其中的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

  矛盾冲突相对集中、情节紧凑的章回或者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情节,往往能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中学生的阅读上,发挥很好的效果,应当考虑选择这样的章回进入教材。像《宝玉挨打》这一章,就非常契合学生们的情感体验。高中学生处于青春好年华的时间,在度过青春期的时候,难免会与父辈发生一些争执,以致挨打,这样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宝玉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生长在大富大贵之家,本应该生活安逸,可是他为什么也会挨打呢?这一方面会对学生引起好奇,另一方面,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也乐意去读。宝玉挨打一事本身就具有的情节和故事性,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

  五、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做好选修教材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舒展和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课程形态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

  课标对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课程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性和思想性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对中国文学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开设《〈红楼梦〉选读》课程,对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有很大的帮助。

  教科书编写力图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上做足文章,使学生学会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魅力与艺术魅力,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教科书编写还力图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求,选取重点章节,选取其中较为容易理解掌握的篇目内容,让学生走进这部文学经典,领会这部经典作品所展现出的意义。

  教科书编写中还非常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必修教材学习之后继续对这部文学经典作品加以了解和研读,同时,教科书在编写中充分考虑提升高中生研读文学经典作品的能力,力图使学生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并最终逐渐学会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体现这一编写意图,教科书在阅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部分非常注重积累反思与实际应用的训练。

  参考书目:

  王人恩.钱钟书与《红楼梦》[J].文学评论,2007(2).

  孙逊.《红楼梦》的文化精神[J].文学评论,2006(6).

  朱绍禹著:《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