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

服务项目分类:

风景园林视野下的乡村景观【字数:9700】

乡村景观指以田园风光为核心,能体现出山水风光与人文风光交互特点的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观。乡村景观由于其能够展示自然和谐之美、更好地保护生态文明,因此将其融入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已成为大趋势。本设计提出生态、活动、景观和文化方面的策略,满足服务人群的需求,对场地内部的村舍进行改造,使整个场地重新焕发活力,吸引外来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充分挖掘当地的乡土文化,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实现当地文化的传承,将场地设计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为类似的中小型乡村场地设计提供设计经验。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
1.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
1.1.1国外乡村景观相关理论研究1
1.1.2国外乡村景观建设实践案例2
1.1.2.1“慢城”理念2
1.2.2.2韩国:村民主体的新乡村运动2
1.1.2.3瑞士拉沃地区的乡村发展3
1.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3
2规划设计说明3
2.1项目概况3
2.2周边交通与环境4
2.3场地现状与问题4
2.4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4
2.4.1规划设计原则4
2.4.2规划设计目标4
2.5设计概念与构思4
2.5.1生态策略4
2.5.2活动策略5
2.5.3景观策略5
2.5.4文化策略5
2.6总体设计5
2.6.1建筑设计5
2.6.2高差设计5
2.6.3交通设计5
2.6.4活动设计5
2.6.5植物设计6
2.7专项设计——重要节点6
2.7.1唱歌的瓦片6
2.7.2戏台6
2.7.3茶亭6
3总结与思考6
致谢7
参考文献7
附图7
风景园林视野下的乡村景观
引言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引言
简单来讲,所谓“乡村景观”指以田园风光为核心,能体现出山水风光与人文风光交互特点的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观,从某方面而言,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是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 [1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发展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影响,而伴随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以及其它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乡村景观由于其能够展示自然和谐之美、更好地保护生态文明,因此将其融入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从某方面而言不仅符合现阶段人们的审美观念,满足乡村景观审美要求,在更好地突出环境立体化设计、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经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将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还具有如下融入意义:缩短了农村与城市地区的经济差距、缓解了城市人口压力系数、提升风景园林的特色、加深了城镇人口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为传承地域传统历史文化也打下了坚实基础。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1.1国外乡村景观相关理论研究
多年以来,西方国家乡村景观面临着农业耕作机械化、土地利用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传统文化退化等一系列威胁,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人们开始重视乡村景观的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
对于乡村景观的变迁,Spedding(1984)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乡村社会是怎样改变当地居民所生存的景观与环境;Sylvain(2003)对农业耕作方式变化带来的新乡村景观格局进行了探讨;Nassruser(1995)从文化角度分析乡村景观变化的动力机制。Cloke(1993)认为,二战以后乡村旅游和乡村休闲逐渐成为改变乡村景观的主要因素;Hopkins指出,许多乡村地区正在为将来的城市购买者而正在改变自己的景观意象,并将乡村遗产逐步市场化[4]。以上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乡村景观演进的驱动力,有助于我们较为整体的理解景观背后的深层动因。
乡村景观及规划概念源于英国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Ian McHarg,1969)、美国景观设计师约翰.西蒙兹(John),对大地景观概念的提出。麦克哈格在代表作《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中,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规划方法论,被称之为“千层饼模式”,属于一种科学理性的定量分析方法。该研宄不足之处在于只强调景观的垂直自然过程,而忽视了景观单元之间的水平生态过程。约翰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中提出了大地景观中的问题、观念、理论和对策,提出对自然系统的理解是景观规划的基础,“最好再次用自然的方法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相一致的法则,使生活可以获取自然生命力,令文化按一定方向发展,使我们的形体建筑、形体组织和形体秩序赋予意义,也令我们可以重新理解人在自然中充实而激越的和谐生活。”[5]该思想提示我们对自然系统的理解是获得景观生命力与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教授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概念,将景观作为抵抗全球同质化的绿色基础设施,对我们重新定位乡村景观有很大启发。瓦尔德海姆在“参考宣言”一文中给出定义:“景观都市主义描述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一种对现有秩序重新整合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最基本要素。在很多时候,景观己变成了当代城市尤其是北美城市复兴的透视窗口和城市重建的重要媒介[6]。同时,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强调将自然演变的过程融入设计中去,即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尊重场地中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变与发展[7]。
1.1.2国外乡村景观建设实践案例
慢城理念、韩国的新乡村运动以及瑞士拉沃乡村的建设实践是几个值得一提的规划理念与实践案例,分别代表了一种新的城乡发展理念、村民为主体的乡村建设方法以及乡村景观整体营建的实践案例。
1.1.2.1“慢城”理念
1999年,只有1.5万人的意大利小城市布拉提出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模式:“慢城”。“慢城”是指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它们反噪声、有着完备的污水处理系统、支持当地的绿色有机食品、支持绿色能源,不设快餐区和大型超市、支持家庭式的小型产业与传统手工方法作业,车速被严格控制、提倡融洽的邻里交流等。“慢城”并不意味着下一切或回到从前的生活当中,而是倡导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帮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uanlin/607175.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