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部空间的中小型文化建筑设计以城南智慧新城某小区服务建筑设计为例【字数:8552】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
1.1文化建筑1
1.1.1国内理论研究现状2
1.1.2国外理论研究现状2
1.2外部空间2
1.2.1国内理论研究现状3
1.2.2国外理论研究现状3
2规划设计说明3
2.1项目概况3
2.2基址分析4
2.3规划设计目标、原则、依据 4
2.3.1设计目标4
2.3.2设计原则4
2.3.3设计依据4
2.4设计概念与构思4
2.5总体设计5
2.5.1道路交通5
2.5.2景点设计5
2.5.3技术经济指标5
2.6建筑设计5
2.6.1外部空间布局5
2.6.2内部功能分区6
3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7
附图8
基于外部空间的中小型文化建筑设计——以南京城南智慧新城某小区服务建筑设计为例
引言
引言
文化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公众性,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富足的生活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上的愉悦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各种文化活动的热衷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城市的文化色彩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文化建筑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对城市的空间环境产生新的重大的影响,文化建筑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密,人们频繁的使用文化建筑,而文化建筑也因人们众多的使用需求而变得多样且复杂。建筑师不仅仅要专注于建筑本身的设计,还要对建筑的外部空间给予同样的重视程度,继而对整个城市空间负责。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1 文化建筑
凡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的建筑可称为文化建筑。文化建筑,是戏院、电影院、音乐厅、曲艺场、游乐场、歌舞厅、棋室、保龄球及台球室、舞厅、儿童游戏场等建筑的总称。文化建筑集中体现了建筑学艺术性的层面。
1.1.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第4分册中针对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等不同类型文化建筑的基础设计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陈述平、张宗尧编纂的《文化娱乐建筑设计》,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书中详细讲述了文化娱乐建筑的功能、平面、组合等设计方法,并列举了诸多实例以供读着参考;向科、陈亚洁2016年12月发表在《华中建筑》的《文化建筑综合体空间关联模式研究与批判》,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文化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进行了探讨;卢峰、陈维予2007年发表于《城市建筑》的学术论文《当代城市文化重构与文化建筑》,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入手,对文化建筑的内涵进行了研究;还有《作为城市触媒的公共文化设施及其设计》(王伯伟、江浩在,2007)、《当代文化建筑意义的休闲化倾向》(章迎庆,2007)、《文化建筑:城市复兴的引擎》(王丽君,2007)等,均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建筑做了不同的探讨。除了针对文化建筑这一大的类型整体研究,还有很多就某一种文化建筑的深入研究,这些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使得在这一领域的建筑实践活动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规范依据和体系。如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的由程世丹编著的《展览建筑》等。
1.1.2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美国的阿摩斯拉普卜特著的《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深入探究了把建筑作为文化载体这一主题;由日本MEISEI出版公司编写的《文化建筑——现代建筑集成》中对日本的美术馆、博物馆、资料馆等文化建筑的优秀案例进行了汇编;詹姆斯斯蒂尔著《剧院建筑》和埃德温希斯科特、艾奥娜斯潘丝所著的《教堂建筑》分别从剧院和教堂这一类文化建筑入手,对其设计方法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1.2 外部空间
建筑外部空间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建筑与城市(道路、广场等)之间存在的空间,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城市之间的中间领域,是过渡空间,是一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建筑的外部空间,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只解决简单的建筑功能,建设的初级阶段,以满足单纯的物质功能为主,没有去着意创造建筑的外部空间。而在长期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传统的建筑是封闭式的,是一种筑高墙围大院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建筑,它的外部空间是冷漠的。而在西方,最初是由一位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了“风景建筑学”的概念,他使浪漫的英国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活相结合,对建筑的外部环境质量的提高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把园林扩大到了城市环境。
1.2.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尚缺少成系统的外部空间理论研究著作,但各大高校的硕士论文已基本涵盖各大类型建筑的外部空间研究。如大连理工大学田松松的《医院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重庆大学陶曼晴的《传统村镇外部空间的界面研究》,东南大学欧克男的《高校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的张涛的《遗址博物馆外部空间设计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刘蔚的《文化建筑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研究》。另外湖南大学吕芬的《基于坡地地形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系统的总结了坡地地形下建筑外部空间的各种设计手法。
1.2.2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的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研究成果——《外部空间设计》,书中不仅定义了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还分析了外部空间中尺度和质感两个重要的因素,并从外部空间的布局、层次、序列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作者从视觉美学的角度,对于空间的塑造做出了指导,目的是制造出有意义的空间环境。文中既有基于三次元的欧几里德空间而研究空间形式的篇章,也有根据知觉心理学为基础研究空间的属性及内容,在该书中,芦原义信认为无论建筑或者城市都可以分解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两个部分,但由于日本与其他国家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内外空间之间的划分方式与连接内容也会产生差别,作者针对这些差别分析了它们会对空间产生的影响。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P空间(积极空间)与N空间(消极空间)”、“逆空间”等概念,并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独到见解,重要的是作者把人对空间感知的尺度落实到具体的数量比值与尺寸,迈出了对外部空间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步伐。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uanlin/60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