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差翅亚目蜻科稚虫分类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研究标本 2
1.2 稚虫的采集与标本的保存 2
1.3 稚虫的饲养 3
1.4 标本鉴定 3
1.4.1 标本观察与初步鉴定 3
1.4.2 DNA提取 3
1.4.3 PCR扩增 3
1.4.4 序列编辑与NJ树的构建 3
1.5 标本的描述与拍照 4
2 结果与分析 4
2.1 黄蜻 Pantala flavescens(Fabricius,1798) 4
2.2 白尾灰蜻 Orthetrum albistylum Selys,1848 5
2.3 红蜻 Crocothemis servilia (Drury, 1773) 7
2.4 玉带蜻 Pseudothemis zonata (Burmeister,1839) 8
3 讨论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附录A 12
长三角地区差翅亚目蜻科稚虫分类研究
引言<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br /> 蜻蜓目(Odonata)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作为昆虫纲中比较原始古老的一个类群,共分3亚目,为束翅亚目(Zygoptera)、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和差翅亚目(Anisoptera)[1]。其中,差翅亚目作为蜻蜓目的一个大类,是蜻蜓目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差翅亚目俗称蜻蜓,体型较大且粗壮。蜻蜓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稚虫是监测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以及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生物,且对农田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23]。我国目前已明确知道蜻蜓目20科155属660种(亚种),其中差翅亚目7科97属[45],对于蜻蜓目成虫的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对于蜻蜓稚虫的分类研究描述总体上较少,相关资料并不多。此外,对稚虫的研究也可以弥补单靠成虫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研究的不足,为蜻蜓的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提供有力的形态学证据。不过随着蜻蜓目成虫的系统分类资料不断更新,我国正逐渐展开对蜻蜓稚虫的分类研究。
1930年,Needham在《中国蜻蜓手册》附页中放有7张稚虫的图版,对各个科的稚虫形态做了简要的图示,但未作任何描述[6]。赵修复在1990年出版的《中国春蜓分类》中对部分春蜓稚虫进行过描述[7]。1995年,赵修复在总结前人经验以及自己采集和饲养的基础上对福建省差翅亚目6科54属及均翅亚目11科28属提供了稚虫分属检索表。江尧桦根据蜻蜓稚虫的雌雄特征描述和鉴别了6种蜻蜓和豆娘的稚虫[8],还描述了北京地区的3种蜻蜓稚虫[910];徐奇涵描述了我国福建地区2种弓蜻属(Macromia)稚虫[11];张浩淼和童晓立等近年来描述了华南和西南地区11种蜻蜓稚虫[1217]。随后张浩淼在2011年发表了博士论文《中国差翅亚目稚虫的分类学研究(昆虫纲:蜻蜓目)》[18],对蜓科、春蜓科、大蜓科、伪蜻科的多个种的稚虫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我国关于蜻蜓稚虫的分类研究正在逐步成长起来。
长期以来,传统的昆虫分类学主要依赖于物种的形态解剖特征、生物学性状和生物地理学信息等,关于差翅亚目稚虫分类研究的早期工作也是如此进行。但随着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遇到了一些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解决的困难,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解决办法。
Artiss等用线粒体16S RNA和COI基因序列对蜻科(Libellulidae)3个属的从属关系进行了研究[19];Misof等应用16S和12SrDNA对差翅亚目内部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20];查岭生等[21]通过设计蜻蜓目COII全基因的非特异性引物,获得蜻科5亚科15属21种蜻蜓的21条COII基因全序列;张大治[2224]等通过PCR及PCR产物的直接测序技术, 测定了差翅亚目蜻科的多个属、种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长度约为576bp),探讨了蜻亚科多属的亲缘关系以及系统发育关系。PCR技术、DNA序列测定分析技术在差翅亚目分类研究中的可行性为其稚虫的分类研究提供了新的前进方向,利用分子测序方法得到稚虫的DNA序列,在基因库中或与成虫进行比对,为鉴定带来了更大的准确性与便利性。
本实验主要研究长三角地区差翅亚目稚虫的分类情况。对于采集或者通过饲养得到的差翅亚目末龄稚虫的标本,首先通过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将其鉴定到明确的属级分类单元,但无法确定具体的种级分类单元,然后通过DNACOI分子测序方法获得稚虫的DNA基因序列,在基因库中或与成虫进行比对,确定最终的种级分类单元。对于完全确定的种类,本文选取4种常见种的稚虫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并根据现有稚虫标本拍摄了相应类群的形态特征图,分别是白尾灰蜻(Orthetrum albistylum)、红蜻(Crocothemis servilia)、黄蜻(Pantala flavescens)、玉带蜻(Pseudothemis zonata)。这4种都属于差翅亚目蜻科。其余所采的差翅亚目稚虫标本将在附录A中逐一列出,包括已鉴定出的种类和因为在饲养过程中死亡或是通过DNACOI分子测序方法未能完全确定种级分类单元,仅按照形态学特征得到属级分类单元的种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标本
本研究所使用的差翅亚目标本材料为本人或实验室其他人员于2016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江苏、安徽、浙江省的多个城市进行野外采集得到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56720.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