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基质育秧秧苗素质的影响

2021-05-24 21:5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为探究烯效唑的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明晰不同水稻品种烯效唑的最佳施用方式及其浓度,本研究以南粳9108(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为供试品种,采用烯效唑干拌种、浸种和喷施三种施用方式,设置0(CK)、10、20和40mg/kg四个浓度梯度处理,比较水稻三叶一心期时的秧苗主要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烯效唑对水稻秧苗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秧苗的影响不同。烯效唑三种施用方式均能显著降低水稻秧苗的株高、第三叶长、单株地上部干重、最长根长和MDA含量,显著增加水稻秧苗的茎基宽、第三叶宽、根数、单株地下部干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当烯效唑干拌种和浸种浓度为20mg/kg、喷施浓度为10mg/kg时,南粳9108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极显著增加,MDA含量极显著下降;当烯效唑干拌种和喷施浓度为20mg/kg、浸种浓度为10mg/kg时,扬稻6号长势良好、根系发达,并且能够极显著的提高秧苗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清除MDA的能力极显著提高,但当超过该浓度时,水稻秧苗的生理状态开始变劣,对秧苗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综合各指标可得,南粳9108适宜采用20mg/kg烯效唑浸种处理,扬稻6号的烯效唑最佳施用方式及浓度为干拌种20mg/kg,该施用方式及浓度能有效优化水稻秧苗的株形结构, 改善秧苗质量, 增强抗性,有利于培育壮秧。关键词 水稻,烯效唑,施用方式,秧苗素质
目 录
1 引言 1
2 材料与方法 2
2.1 供试材料 2
2.2 试验设计 2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2.3.1 形态指标的测定 2
2.3.2 生理指标的测定 3
2.4 数据分析与作图 3
3结果与分析 4
3.1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秧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4
3.1.1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秧苗地上部性状的影响 5
3.1.2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秧苗地下部性状的影响 7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3.2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秧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9
3.2.1 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秧苗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9
3.2.2 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秧苗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11
4讨论 13
4.1 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秧苗主要形态指标的影响 13
4.2 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秧苗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13
4.3 烯效唑不同施用方式对不同水稻品种作用的差异性分析 14
结 论 16
致 谢 17
参 考 文 献 18
1 引言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近5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90%的水稻产自亚洲。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仅次于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水稻种植国,并且是第一大产稻国和消费国,其水稻种植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育秧是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技术性较强,秧苗培育的好坏,不仅影响移栽返青的快慢和分蘖的早晚,而且对今后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均有较大影响,故生产上非常重视培育壮秧,为此创造出了整套的育秧技术。目前,水稻基质育秧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与发展,对水稻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有关学者[25]的研究认为,基质育秧主要有七个优点,一是解决了营养土取土难的问题;二是育成秧苗素质较高;三是与机器插秧技术兼容性强;四是质量轻、使用方便、省工省力、节约成本;五是通透性强、不板结、可塑性强;六是有助于废物利用,农作物秸秆可做基质;七是基质工厂化育秧对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基质育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丁桂珍等[3]研究认为,基质与常规的营养土相比,由于理化性质不同,部分商品基质存在如保水能力差、养分迟效性不够长、质量轻、盘根效果不好等缺点。有些农户和农场主得不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指导,虽然按照育秧规程操作,可是细节往往把握不够准确,最终不能育成满意的秧苗。
植物生长延缓剂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常见的有缩节胺、烯效唑、多效唑和矮壮素等。因其具有矮化植株、抗倒伏、促进禾谷类作物分蘖、增强植物抗病性等功效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6,7]。20世纪,多效唑 (PP333)在农作物上的应用研究较为集中,特别是在水稻、油菜的育秧和桃树的抑冠促花上效果较为明显,多效唑对这类作物都具有良好的抑制生长、提高产量的作用[8]。但由于多效唑的化学性能比较稳定,当叶面喷施时,不可避免地有部分药液会撒落在地面上,在土壤中的半衰期长,分解速度较慢,还会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针对上述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住友公司推出了一种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S3307),其化学分子式为C15H18N3OCl,分子量为291.8。据报道,其在大田作物的应用上,抑制效果比多效唑大10倍。这是由于烯效唑的结构式中含有一个“双键”,使其衰解速度较快,从而降低了其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烯效唑为广谱性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具有矮化植株、防止倒伏、提高叶绿素含量、提高植物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及光合速率,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加速同化物运输,增强植株抗逆能力,调控水稻秧龄、防治超秧龄等作用,在生产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9,10]。
以往烯效唑在水稻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种子萌发、秧苗基本形态特征的影响以及其和复配产品的使用上[9,1214],烯效唑的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则研究报道较少。鉴于此,选择粳稻和籼稻两类水稻代表性品种(南粳9108和扬稻6号),采用三种不同的烯效唑施用方式(干拌种、浸种和喷施),比较其在株高、茎基宽、干物质量等形态特征和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宜的烯效唑施用方式及其最佳浓度,为其在水稻秧苗生长及培育壮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粳稻(南粳9108)和籼稻(扬稻6号)。商品育秧基质来自淮安市柴米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5%可湿性烯效唑粉剂为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2.2 试验设计
用长宽高为58cm×28cm×3cm的塑料硬盘进行育秧,每个硬盘放置育秧基质厚度为2cm(基质采用有机育秧基质)。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水稻类型,即粳稻(南粳9108)和籼稻(扬稻6号);B因素为烯效唑施用方式,即干拌种、浸种和喷施(一叶一心与二叶一心期叠加喷施)三种;C因素为烯效唑浓度,设置为0 (CK)、10mg/kg、20mg/kg和40mg/kg。每个处理重复三次,籼稻每盘均匀播种70g,粳稻每盘均匀播种120g。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形态指标的测定
在水稻播种后1520d,当秧苗长到三叶一心期时每盘重复随机取样5株,将基质冲洗干净后,数出每株根数,用直尺测量其株高、第三叶长、第三叶宽以及最长根长;采用游标卡尺测量茎基宽,盘结力的测量采用倪洪涛[13]的方法(使用电子弹簧秤测量盘结力,固定秧盘一端,用弹簧秤钩拉另一端,当秧块断裂时,弹簧秤显示的数字即为盘结力);将秧苗地上部与地下部分离,植株干重采用烘箱105℃杀青15分钟,然后在80℃下烘干至恒重,再用电子天平称其质量。
2.3.2 生理指标的测定
叶绿素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单位为mg/L;根系活力采用α萘胺法[17]测定,单位为μg/ hgFW;采用考马斯亮蓝法[17]测定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单位为mg/g FW;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17]测定,酶活性单位用U mg–1Protein 表示;采用愈创木酚法[17]测定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酶活性用U min–1mg–1Protein 表示;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采用碘量法[17]测定,单位为mg H2O2min–1mg–1Protein;采用硫代巴比妥酸 (TBA) 法[18]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单位为nmol g–1FW。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6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