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儒释道三教思想对干宝《搜神记》的影响

2019-12-10 16:2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儒释道三教思想对干宝《搜神记》的影响[20191210155327]
内容摘要:在对《搜神记》文本内容深入分析的前提下,在总结、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魏晋时期儒释道三教思想对《搜神记》的影响。虽然《搜神记》中记述了很多神仙鬼怪的故事,但是很多故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儒家的三纲五常等传统道德观念,干宝将儒家的伦理纲常与道教的神仙思想结合到了一起。道教的阴阳五行说、养生之道等神仙道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干宝《搜神记》的创作,使得作品中充满着神仙道术和灵异鬼怪的故事。佛教的“死而复生”“因果报应”的基本教义也让干宝在作品中极力宣扬业报轮回的思想,劝诫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干宝《搜神记》儒释道影响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儒家思想对《搜神记》的影响 1
(一)传统美德 2
(二)天人感应 3
三、道教思想对《搜神记》的影响 5
(一)阴阳五行 6
(二)养生之道 7
(三)道教神仙 7
(四)道教法术 9
四、佛教思想对《搜神记》的影响 10
(一)死而复生 11
(二)因果报应 12
五、志怪小说发展繁荣的社会原因 12
(一)道教的盛行 12
(二)佛教的盛行 14
(三)清谈、闲谈的盛行 14
(四)史传及文学创作的活跃与进步 15
六、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儒释道三教思想对干宝《搜神记》的影响
一、引言
魏晋时期,佛道两教深受人们追捧,产生了许多神仙方术的故事,志怪小说也相应地发展起来。由于当时的思想束缚很松,所以儒释道三教齐鸣,很多文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这三教的影响。《搜神记》就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干宝(?-336年),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东晋时期的史学家,志怪小说的作家和创始人。干宝年少时即博览群书,尤其对阴阳术、占卜术等典籍感兴趣。后来因为才干出众,最后官至散骑常侍。
《搜神记》记录了许多奇闻异事,共有四百多篇。很多内容都与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有关,并开创了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作者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其目的就是想通过整理前人著述,说明鬼神的现实存在性。所以说,《搜神记》中的许多故事是来自于民间传说,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神话传说。故事的主角也各不相同,有人、鬼、妖、神仙等等。文章构思巧妙,想象大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自古以来,我国就是比较信仰鬼神的,所以从夏商周至元明清,记载神鬼传说的典籍有很多,例如《楚辞》、《淮南子》,而《搜神记》可以说是鬼神传说故事的集大成者。
《搜神记》内容十分丰富。内容上,既有方士的神通,又有神仙的仙术;既有阴阳五行错乱所致的妖怪,又有符命譏纬所显示的天命;既有匪夷所思的灾异瑞应,又有自成系统的占梦解梦;既有德艺精诚的神奇境界,又有五气变化所致的反常人物;既有颇具灵性的奇物异产,又有闻所未闻的亦人亦怪;既有跨越生死、沟通人鬼的传闻,又有机智沉稳、降妖除怪的异事。
纵观《搜神记》全书,其中不仅有道教的思想,还有佛教、儒家的思想。本文就儒释道三教对《搜神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二、儒家思想对《搜神记》的影响
魏晋时期,战争频仍,君臣伦理纲常崩坏,文人、平民纷纷转向佛教、道教,希冀通过虚幻的精神来麻痹自己。为此,儒家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儒家思想毕竟影响深远,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一直处于正统地位,人们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变的。干宝出身官宦家庭,从小就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虽然《搜神记》描绘了很多神仙鬼怪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伦理观念。干宝在《搜神记》中将儒家的伦理纲常与道教的神仙思想联系到一起,在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具体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一)传统美德
人之所以“最为天下贵”,就在于“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为人之根在于“孝”,而在人的最基本品质中,最为古人所称颂者,莫过于仁义礼智信了。干宝《搜神记》中第十一卷就集中讲述了关于儒家传统美德的故事。
首先是孝。孝顺自古以来就是人之根本,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如果一个人有仁孝之心,那么天下所有不能做的事情,都是不忍心去做,所以孝顺是第一位的;一个人一旦有了邪念,那么一生中极不愿做的事情,都不是难做的。儒家的《孝经·开宗明义》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本书中有许多表现孝顺的篇目。例如《曾子之孝》中,曾子跟随孔子在楚国游历,突然心中动了一下。回家后问母亲这个现状,母亲说:“我想念你了,所以咬了自己的手指。”孔子曰:“曾参之孝,精诚万里”。由此可见曾子孝心之精诚。和曾子相似的周畅,也是对母亲的思念有所感应的:周畅每次出门,如果母亲需要周畅服侍,就咬自己的手指,周畅觉得自己手指很痛,就会回家了。又如《王祥孝母》中的王祥,生性非常孝顺。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事情可能有些匪夷所思了,但是这也正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孝心的看重。与王祥故事相似的还有很多,例如《王延叩凌求鱼》、《楚僚卧冰求鲤》,这三个故事都充分说明了孝心真的可以感天动地。在干宝的思想中,儒家的孝道始终是排第一位的,上面所列举的故事明显是干宝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干宝试图告诉人们,只要能够至孝,就会感动上天,就会得到好报。
孝顺的故事还有很多,如《蛴螬炙》中的盛彦,《蚺蛇胆》中的颜含,《郭巨埋儿》中的郭巨,《刘殷居丧》中的刘殷,《王裒守墓》中的王裒,他们为后代的孝子贤孙树立了永久的典范。
如果说孝子贤孙的人物让人们敬佩,那么贤妇烈女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感动。最著名的莫过于《东海孝妇》了,元代的散曲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据此改编而成的。《东海孝妇》讲的是汉朝东海郡有一名叫周青的孝顺媳妇,对婆婆十分恭谨。婆婆自认为年岁已大,不想长久地拖累儿媳妇,遂上吊自杀。婆婆的女儿却认为是周青杀了自己的母亲,遂告官。官府抓住了周青,并严刑拷打逼供,孝妇周青忍受不住酷刑,于是屈打成招。孝妇死后,东海郡发生了大旱,三年都没有下雨。后任太守到职,有人说孝妇不应该死,是前任太守冤枉杀了她,大旱原因差不多在这。新任太守立刻亲自祭奠孝妇,天立刻下起雨来,这一年庄稼丰收。东海孝妇的故事真可谓是感天动地了。和《东海孝妇》相似的故事是《乐羊子妻》和《犍为孝女》。在儒家思想中,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三从”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德、言、容、功。这些都是对女子的道德要求。从先秦开始,对女性的教育已经开始。及至汉代,儒家女性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以刘向的《列女传》和班昭的《女诫》为代表。在封建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都应该严格遵守“三从四德”等伦理准则,干宝也不能免俗。上面所列举的贤妇烈女的故事,也是干宝受到儒家女子思想影响的具体体现,干宝借《搜神记》来宣扬这一伦理准则,希望人们都可以学习模仿,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其次,《搜神记》也有手足之情的描写。例如《艘衮侍兄》中廋衮的兄弟之情。《死友》中的笵巨卿朋友之情。虽然描写的场景不多,但却是精确地把握住了精髓——亲兄弟之间的友情,好朋友之间的信任。
(二)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肃,时寒若····乂,时旸若”,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态度会影响到天气的变化。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体》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在董仲舒思想中,天人感应是其核心思想。天人感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1、灾异遣告说,自然灾害和统治者施行的政策有关。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天就会出现各种灾难现象;如果统治者施行仁政,天下就会太平。2、“天人同类”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干宝也受到了儒家天人感应的影响,他在《搜神记》中运用天人感应来解释很多福瑞灾异的现象。
《搜神记》中有一部分内容集中记录了一些与祸福灾难异有关的各类奇闻异事。就笔者所阅的《搜神记》中,有4卷内容是与天人感应有关的。《搜神记·卷六》,本卷记述了夏朝至三国期间各种妖孽怪异之事。干宝继承前人之说,引用《五行志》与京房的《易传》,以阴阳五行之消长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变异,以及其中蕴含的祸福吉凶。如《论妖怪》中,“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症,皆可得域而论矣。”他认为,各种灾异与妖怪是精气依附到物体上,充斥弥漫于物体内部,物体的外表就会发生变化。精气是源于金木水火土五行,即内因的消长;貌、言、视、听思五事即外因则是其外在表现。五行之道壅塞或者变异,就会有妖异兴起或出现。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各种怪象层出不绝,干宝就是用这些怪异现象来影射社会。在《论山徙》中,山体移动,解释为:“山默然自移,天下兵乱,社稷亡也。”又如《龟毛兔角》、《马化狐》、《人化蜮》、《马生人》、《女子化为丈夫》、《五足牛》、《马生角》等等,这些怪异的、不正常的现象,都预示着灾难。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大量地迫害文人名士,使得很多文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投身到其他领域。干宝以一个史学家的身份来记录这这怪异现象,从侧面来反映的那个当时的社会现状。干宝借助儒家天人感应思想来解释这些怪异现象,这都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干宝的民本思想。
《搜神记·卷七》主要记述了与福瑞灾异有关的各类奇闻异事。如长者两只脚的老虎(《两足虎》)、死牛头会说话(《死牛头语》)、马匹生角(《辽东马》)、男女同体(《一身二体》)、女人逐渐变成男人(《安丰女子》)、狗会说人话(《狗作人言》)等等,所谓反常即妖,这些不正常现象都预示着自然灾异与社会动荡。作者记述这类故事时,通常先记述怪异的事情,然后再根据《五行志》和《易传》等典籍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样才能显示出这些故事的合理性。
《搜神记·卷八》主要记述与历代王朝兴替有关的符命谶纬之事。从上古时期,人们就把王朝兴替与天命联系起来,王朝的建立者也以奉天命而自居,也就是“君权神授”了。《尚书·召诰》云:“有夏服天命。”《左转》僖公十六年,称“殷人尊神”。周人虽然重视民意,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仍然要借天命来申诉民意。既然王朝的兴衰隆替皆由天命,因而藉天命所示现的各种迹象,即可预示王朝的更替。因此,与王朝更替相关的瑞应符命相继出现。例如《舜得玉历》中,虞舜在耕种时候得到了玉历,他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将天下交给自己。又如《汤祷桑林》中,商汤剪掉自己的指甲、头发,把自己当作献祭的祭品,干旱七年的都城下起了大雨。更有神仙托梦、星化为人等方式,不管是什么方式,这些都论证了新王朝的建立者都是奉天命、替天行道,君权神授,具有合法性。干宝作为当时封建社会的官员,在他的思想中,儒家的三纲五常、君臣观念也是根深蒂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鼓吹封建统治者合法地位的准则也深深地影响到他。由于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堪,君不再是君,臣不再是臣,伦理纲常遭到严重破坏,这使得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宣扬这种思想,试图让人民相信君主的权威是不可挑战的,要做好君主的臣民,否则君臣失位、长幼失序、伦理失常,那么这个社会也就不再和谐,人民也不再会有好的生活。
《搜神记·卷九》也是记述了与瑞应灾异相关的故事。比如前面的《应妪见神光》中,汝南应妪白天见到神光后,子孙兴旺显赫。《张颢得金印》中,梁州牧守张颢得到金印后官至太守。《张氏传钩》中长安张氏得到金钩后而富贵,《何比干得符策》中何比干得到符策而子孙致宦。至于后面的一些故事,像狗咬鹅、狗戴帽着衣上房、狗衔衣、炊饭变成虫子等等怪诞不经的事情出现时,意味着主人要遭受各种灾祸。以上的故事都表达了一种“富贵由天,生死由命”的观点。
以上所论述的内容,都是从儒家思想对干宝《搜神记》的影响这个角度来阐述的。儒家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观念,都深刻地影响着干宝对《搜神记》的创作。虽然从表面上,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着鬼神的奇异世界,但是如果再深入地探究的话,大家不难发现,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始终贯穿着全文,干宝在《搜神记》中将儒家的各种伦理道德观念与道教的神仙思想联系到一起,从而给大家展示出了这副奇异的画面。
三、道教思想对《搜神记》的影响
道教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对于当时人们的影响很大。人们都希冀追求长生不死,能从宗教中寻找光明。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腐朽,统治者之间相互争权夺利,党同伐异,杀戮异己,大批的文人名士成为政治中的牺牲品。在这种高压统治下,文人们或佯狂任诞,或放浪不羁。如果文人们要为这种风流倜傥、自由放浪的生活寻找理论依据的话,道教是最符合他们意愿的。传统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要积极地入世;而佛教强调的是注重来世,用来世来偿还今世的债;只有道教,既能注重人生哲理,又能注重养生;既能凸显士大夫的宁静淡远,又能使其获得现实享受,更有一些奇闻异事,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一丝新奇。所以说,道教是当时最为人们所追捧的精神寄托。当一种宗教思想深入人心的时候,就会被文人们用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干宝就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的文人之一,他做此书的时候就是为了“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可以说神仙道教的思想占据了此书的绝大多数内容,足以感受到道教对干宝的影响了。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1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