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浅析释敬安梅花诗

2019-12-10 16:2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浅析释敬安梅花诗[20191210161649]
内容摘要:梅花淡雅清丽,古朴挺秀,于严寒中绽放极具风骨。梅、松。竹被并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坚毅的于冰雪中傲立又有君子般的高洁风骨,可见梅花在人们心中特殊的形象。对文人诗人来说梅花更是特殊的。他们反复吟诵,借梅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近代释敬安也是其中之一,梅花诗占他的咏物诗的绝大部分。释敬安善写梅花诗,而近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爱国诗和禅诗,对他的梅花诗却关注不多。本文试着描述他笔下的梅花,从艺术特色、价值等方面浅析释敬安梅花。他笔下的梅花,形态独特,横斜高枝、冷香骨瘦。梅花诗的艺术特色是以梅抒怀、色调冷清、幽独冷寂。在价值上他的梅花诗传承前人的梅文化也颇有他自己的特色。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释敬安梅花诗梅花艺术特色价值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释敬安笔下的梅花 1
(一)用梅花替代早春 2
(二)梅花的色、形、味、态 3
1.偏爱白梅 3
2.横斜高枝 3
3.瘦骨冷香 3
三、释敬安梅花诗的艺术特色 4
(一)用梅花抒发情感 4
(二)色调冷清的画面 5
(三)幽独冷寂的意境 6
五、梅花诗的价值 7
(一)意象并用 7
1.梅月并举 7
2.梅雪并举 7
3.梅与柳并举 8
4.梅与松、 竹、菊并举 8
(二)富有禅意 8
(三)多写白梅 9
六、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浅析释敬安梅花诗
一、引言
释敬安(1875-1931),是湖湘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字寄禅。敬安为其释号,俗名为黄读山。因曾于阿育王寺烧毁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故又号“八指头陀”。
释敬安笔下咏物诗非常之多,梅花诗占很大的比重。他的第一部诗集的名称就命名为《嚼梅吟》,后来又刊行了诗集《白梅诗》,晚年享有“白梅和尚”的雅号。他的诗歌中,直接以梅命题的就有十几首。其它没有直接用“梅”命题而实际上是描写梅花的诗作就更多了。
由于释敬安的僧人的身份和为家国奔走投身革命的经历,人们对禅诗和爱国诗篇研究较多,对其梅花诗研究少。然而笔者认为释敬安的梅花诗很有研究的价值,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分析探究。所以笔者尝试从浅处入手,笔者试图从杨度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价值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其诗歌,让更多的人了解释敬安的梅花诗,了解他的诗歌作品,进而更加了解释敬安,了解湖湘诗派。
二、释敬安笔下的梅花
释敬安一生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中写了很多他自己进行的关于梅的活动,种梅、嚼梅、观梅等等。
描写种梅的,如《山中言志》:
烟霞以外非吾友,山水之前是我家。
闲拾枯松煮野菜。每于冻壑种梅花。
以山水为家,以烟霞为友。闲适地拾捡松枝煮着野菜,在寒冻的丘壑中种植梅花。照应诗题,通过写种植梅花用来表达志向,抒发向往着悠然的隐士生活的情感。又如《自题冷香塔二首》中:“补种梅花,额曰冷香,书白梅旧作于壁。替二诗纪事”为日后圆寂做准备,在自己即将安息的地方亲手植上白梅、题着自己所作的梅花诗,想埋骨于梅花之中,一直让梅花陪伴在身侧。
除了种梅花,释敬安还嚼梅。他的第一部诗集是《嚼梅吟》,从他的诗集命名中便可窥测一二。 在《元日题常州崇福寺》中释敬安咀嚼梅花,品尝梅花的冷香。
元日行吟到上方,聊将半偈祝空王
道人不饮屠苏酒,冷嚼梅花漱齿香
这首诗属于游记之作。元日正是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诗人游玩于常州的崇福寺,因为出家人的身份不能饮屠苏酒,于是诗人嚼了梅花留下满齿清香。饮屠苏酒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饮用这种屠苏草浸泡的酒,驱邪避疫,求得长寿。释敬安以嚼梅替代饮酒,寄托了梅花美好的内涵。嚼梅花能品其冷香在《得郭菊荪司马书有感》中也提及了,“嚼此遂忘忧,冷香清肺腑。”咀嚼梅花可以忘记烦忧,冷香之气可以驱逐肺腑中的污浊之气。
写在观的基础之上,所以写梅之前少不了观梅这一项。释敬安也多次把他观梅的行为写入诗中。如《答吴夔堂》:“我与青山有宿缘,住山不要买山钱。山中岁月如流水,才看梅花又一年”和《忆天台茅屋二首》:“回忆山中无历日,看梅花卜岁将淹”都是写观梅,通过对梅的反复观赏,可以获得种种启发。在观看的基础上吟咏梅花,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感情抒发更加真诚,更有说服力。
(一)用梅花替代早春
用梅花代早春时节。因为梅花自身具有独特的花期,所以与其他花卉不同。它最大的独特之处是在凌寒中独自盛开,迎接早春的到来。看到诗中的梅花会自动联想到是早春时节。释敬安在《辛巳年二月初八送开慧禅伯归西湖》一诗中这样写到:
半肩行李逐云忙,两岸梅花扑棹香,
归到西湖春尚早,六桥烟柳未全黄。
友人背着半肩行李将奔波归返西湖,诗人送行友人。此时两岸充斥着扑鼻的梅香,待友人抵达西湖之时,烟柳的枝条尚未全部变黄,仍然是初春,用“两岸梅花扑棹香”来透露那慢慢涌来的春意。
在《怀江南友人四绝句》中言到:
诗人清兴在春时,把酒看花处处宜,
正是秦淮烟景好,落梅如雪雨如丝。
梅花伴着丝丝细雨如雪花般纷纷飘落,游人闲适悠哉地把酒看花。一幅江南早春图呈现在眼前。梅花作为春之使者,向人们预示着春天的脚步。
(二)梅花的色、形、味、态
1.偏爱白梅
他更喜欢白梅,直接以白梅命名,取名为《白梅诗集》。他笔下的白梅是这样的。《答夏公子二绝句》中“红梅太艳绿梅娇。斗艳争妍寄兴遥。应笑白梅甘冷淡,独吟微月向溪桥”。红梅绿梅都不及白梅的皎洁端庄,所以释敬安最喜白梅。绿梅太过娇媚而红梅则是太过艳丽,另一首 《夜读《樊山集》奉题》:“只嫌百首红梅艳,夺我茅庵冰雪姿。”也提及到嫌红梅艳丽。
古往今来写梅花的诗多不胜数,但是偏爱白梅、写白梅的诗并不多见。释敬安的白梅诗显得更为突出了。
2.横斜高枝
北宋林逋有名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枝的横斜之态。释敬安在《赠樊云门方伯四绝句》也这样写:
洞壑高寒是我家,闭门独自咏梅花,
淡烟残月横斜态,争敌罗浮万烟霞?
刻画梅花不加雕琢的,不矫揉造作的形态美。
姿态出了有横斜之美外,他笔下的梅花还有高枝的特点。他在《腊月望日于桑铁珊兵备园中观梅,戏诗一首》中写到:
兵戟深卫地,不闻鸟雀喧。
寒园草木枯,冷芳先返魂。
深红间浅白,点缀云霞痕。
高枝贮威月,密蕊倾朝噋。
横斜虽异趣,贞静元同根。
乃知君子德,不以仕隐论。
在《赠樊云门方伯四绝句》中也出现“一样冰心颜色异,春风同是最高枝。”都写了梅花的高枝。这种高不仅指实际意义上的高度,也指风格上的高,气节上高等。
3.瘦骨冷香
释敬安笔下有很多瘦梅。《雪后寻梅》“积雪浩初晴,探寻策杖性。寒依古岸发,静觉暗香生。瘦影扶烟立,清光背月明。无人契孤洁,一笑自含情。”又如《雪行》:“不立冰霜苦,焉知行路难?碧天孤鸟没,白雪一僧寒。病骨欺梅瘦,闲身吊影单。犹怜穷巷土,多半似袁安! ”等等都写了瘦梅。梅花本就君子形象,写瘦梅就好比写瘦弱的文士,更添孤高清正之气。
释敬安笔下的梅花香气冷欲。《得郭菊荪司马书有感》:“嚼此遂忘忧,冷香清肺腑。”“冷香淡难收。”芳郁的冷香,更凸显梅花不染凡俗,显得高洁动人。冷字也对应他自身出家人的身份,表现脱离红尘,不悲不喜应对万物的洒脱之态。
三、释敬安梅花诗的艺术特色
(一)用梅花抒发情感
咏物诗大多借咏物来抒发情感,借物来写人。释敬安的梅花诗也是如此。以梅喻人,用梅花的抽象形象来表达具体的人物。
用梅花喻人,首先是用梅花比喻自己。作者借梅的横斜高枝之态,朴素自然的清香、甘于平淡的风格等等。抒发自己向往梅花风骨的仰慕之情。梅花不论在多恶劣的环境中都能凌寒盛开,这也是释敬安的追求。释敬安怀疑自己前身是梅花,因为身世孤苦,所以期望自己如同梅花一样,不畏环境的恶劣,傲然独立。以梅喻友,表达对友人真挚的情感。借梅抒发怀古之思, 在《孤山》一诗中这样写到:
波光云影上袈裟,一路行吟兴自赊。
才到孤山如旧住,前生多半是梅花。
释敬安一生坎坷起伏。七岁失去,十二岁失去父亲。父母双双离去后,敬安和他的弟弟无所依靠,被一位族父所收养。为了能够生存下去找了替人牧牛的活来干,在牧牛的同时也一边读书。因一日在私塾外听到学生朗读的诗歌与自己的出境相似而痛哭失声,私塾老师周云帆因此了解了释敬安的情况,可怜他的困苦身世,所以留他在私塾打扫,指点他的诗文。私塾老师染病身亡后,他前往一个富豪之家当书僮,希望能够继续学习,但是未能得偿所愿,他过着苦役的生活并且在那根本无法读书。于是选择离开此地去学手艺,但是学手艺时又遭遇艺主无情鞭打,被打的昏厥数次,无比残忍。十八岁时去郊外牧牛,看到篱的间白桃花被风雨摧残,凋零满地,由此联想自己感到世事艰难充满悲苦,顿悟后在湘阴法华寺出家。出家的他仍然心牵家国,关注着国家和民主的命运,为革命事业奔走奋斗。他把自己比作梅花是十分自然贴切的。与花结缘,因花而顿悟,以花来寄托。。身世困苦的他犹如在恶劣环境生长的梅花,身处逆境并没有意志消沉虚度年华,而是积极的以自己的方式贡献自己,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身怀傲骨不畏逆境,以家国兴亡为己任。
在另一首诗《书怀》中也写到:
十年瓶钵走天涯,两鬓萧萧感岁年。
老去身常如槁木,寒来骨欲变梅花。
诗人行走奔波于尘世之中,没到三十岁两鬓就已经斑白,不禁感叹时间飞逝。身体老去如同枯朽的槁木,待到寒苦之时自己想化身为梅。梅花高洁持的风骨。一直是释敬安自身的追求。
除了用梅花比喻自己外,释敬安也喜欢用梅花比喻他人。如《赠曹竟閦先生》:
梅花骨骼久修成,啸月吟风过一生,
曾向青山寻古迹,前身原是野狐精。
曹先生在游红螺山后,顿悟自己前身是孤精。而释敬安对他的评价则是梅,认为他很早就修有梅花的风骨,啸月吟风潇洒肆意的过一生。
无论是把自己比作梅花还是把他人比作梅花,都是颂扬梅花的精神品格。把梅花的精神具体化、人格化。他用梅花比喻自己是对自身的一个认可,也希望和鼓励自己像梅花一样高风亮节。用梅花来写他人,足以见他对他人的热忱和真诚。用自己最欣赏的花来夸赞他人,表现了他对所写之人由衷的欣赏。
释敬安作为一名僧人,因为长时间接受佛经和佛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会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融入佛家思想,寄禅意于梅花。描写梅花,大多从它的神韵入手。如《咏白梅》中: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
孤烟淡将夕.饭月照还明。
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
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这首诗没有描绘梅花的外在形态,而是从神韵入手融合佛家色空的观念。重在用梅的神韵传达出超脱世俗的禅意。景物的幽静对应入禅的澄净。自己的心绪和梅的品性合二为一,梅花显得更清雅出尘、高雅飘逸,透出自然不加雕琢的禅趣。
(二)色调冷清的画面
前面提到过释敬安描写梅花,采用了雪和梅花并举、月和梅并举、柳并举的写法。梅、雪、月、柳都是色调清冷的物体。梅花和并举之物构成的画面都是冷色调的。梅花自身的颜色就不是浓艳的,再加上它是于冬日开放,更是清冷素净。用淡笔写梅、写景,抒发情感。在《日暮望骠骑山雪》:
欲识丰年瑞,闲园一远观。
银花铺暮树,柳絮舞层峦。
冷艳欺梅白,清光借月寒。
遥怜徐处士,高卧似袁安。
“冷艳欺梅白,清光借月寒”山雪的冷艳更显梅花的洁白,月光吧梅花映的更显清寒。
色调清冷与他的心境也有很大的关系。脱离红尘、心无所牵、无所拘束是人们对僧人的基本认知。释敬安也是这样一个形象。
(三)幽独冷寂的意境
释敬安构建孤独的意境,表达自己超然尘世,与世无争的心境。用孤梅写照自己的心灵。
在(赠屠寄梅》写到:
发苍颜与世违,闲居野外独忘机。
汉流水观鱼乐,半树斜阳看鸟归。
“独“写友人,也是写他自己。在喧嚣的尘世中守着自己的本心,不为外物所扰,怡然自得。
在《雪中过古佛林,五叠前韵》中也表现了偏爱幽独的意象。
林壑浩以洁,超然适我情。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