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伊豆的舞女》和《边城》中的哀感意识

2019-12-10 16:2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论《伊豆的舞女》和《边城》中的哀感意识[20191210155558]
内容摘要:沈从文和川端康成都是现代文学世界拥有卓越成就的著名作家,他们都以其独特的思想认知和审美意识绘制了各自绚丽的文学世界。两位作家各自的代表作《边城》和《伊豆的舞女》中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在对美好事物进行讴歌的同时又让它们转瞬即逝,使哀伤与悲美跃然纸上,给人以极大的触动。将《伊豆的舞女》和《边城》中共同体现的哀感意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双方的哀感意识在细腻的情感、人情世态以及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存在着相似性,究其实质可以发现两位作家的创作理念与核心精神方面的殊途同归状态,研究两部作品中哀感意识的产生原因对探索和比较沈从文和川端康成两位作家的创作风格有重要的作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伊豆的舞女边城哀感意识川端康成沈从文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伊豆的舞女》和《边城》中哀感意识的表现 1
(二)世态之哀 3
(三)自然之哀 4
三、《伊豆的舞女》和《边城》中哀感意识的实质 5
(一)人性美的讴歌 5
(二)悲剧美的寻绎 7
四、《伊豆的舞女》和《边城》中哀感意识的原因 8
(一)作家幼年的成长经历 8
(二)中日传统文化影响 10
(三)时代现实情况及思潮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论《伊豆的舞女》和《边城》中的哀感意识
一、引言
哀感意识是日本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审美理念,以哀为美的思想意识影响着日本的文学创作。作为日本文学的代表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就渗透着这一独特的审美理念,其作品《伊豆的舞女》集中反映了这一特质,通过对在伊豆的一段还未发生便结束的恋情的抒写,将一种悲伤哀婉的感情寄托于作品当中。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哀愁也是贯穿始终的。期望以湘西世界的淳美来挽救人性的沈从文,其代表作《边城》也以这样一个纯洁朦胧的爱情来诉说了他的哀叹,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在湘西发生的善良天真的女孩翠翠和正直勇敢的青年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作品中朦胧的感情最终面临无奈结束的结局,只空留几缕唏嘘和叹息。一种淡淡的哀感在书页中弥散开来,感人至深的同时发人深思。
两部作品虽在各异的国邦下创作,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也迥然不同,但文中所流露出的哀感意识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边城》与《伊豆舞女》都以少男少女之间刚刚萌芽的恋情为表现对象,共同体现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间的爱情悲剧,但在故事结局以及作品悲剧性主题的表现手法等方面它们又有所不同。当然,这些不同不仅仅是由于沈从文与川端康成各异的人生阅历与生活态度所造成,而且也是他们二人不同的文化累积的体现。对两部作品中流露的同中有异的哀感意识进行分析比较,深入研究,从而加深对川端康成和沈从文的传统审美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进一步比较中日文化,中日作家的一些共性与差异有重要意义。
二、《伊豆的舞女》和《边城》中哀感意识的表现
《伊豆的舞女》和《边城》的文本中都笼罩着一种似有若无又挥之不尽的悲伤和怅惘的色彩。两部作品都不同程度的在情感表现,世态描绘和景物描写等方面体现了一抹悲哀伤感的情调。在情感表现方面,两部作品都描绘了对人间情感的感动,以男女之间真诚纯洁的恋情的悲剧性结局最为突出,这两段美好无邪却不能实现的爱情让人哀惋叹息。在感情的哀怨背后,隐藏着对造成这种种悲哀结局的世态的忧伤。两部作品亦善于摄情入文,通过对周围景物细致的观察描绘,渲染出哀愁伤感的氛围。
(一)感情之哀
《伊豆的舞女》中艺妓的天真烂漫牵动着作者,也感染了读者。《边城》中翠翠的质朴善良和傩送的坚持勇敢也使这份真挚纯美的感情格外深刻,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初恋的朦胧之美,不掺杂功利的感情态度让人有了对爱情的期待。然而,潜藏在这种表面的美好之下,却透露着一种隐忧和不安。这种感情之哀尤其体现在作品中的悲剧性结局部分,虽然对文章中两对有情人怀着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却只能因结局而叹息:或许是因为当时少男少女的稚嫩以及彼此的不成熟,又或者是因为当时现实情况和误解,这段朦胧的纯真情感最终未能跨越现实的阻碍。
《伊豆的舞女》最终的结局是不完满的,与“我”和舞女最初的唯美相遇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情感之路一直带着隐隐的不安与忧伤,而最终,他们的感情果然没有结果。“我”离开了伊豆,舞女含泪送别,虽然寒暄着下次再见面,而“我”却清楚地认识到这将是我们最后一次相遇。小说的结局染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两人在码头分手时,舞女虽然特意赶来和我道别,但面对“我”时却一句话也不肯说,直到船已经开了很远,才开始依依不舍地挥手向我告别,“我”的内心也非常有感触。结尾对舞女别离时的神情状态进行了以下刻画:“舢板猛烈的摇晃着。舞女依然紧闭双唇,凝视着一个方向。我抓住绳梯,回过头去,舞女想说声再见,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然后再次深深的点了点头。”由这段描写不难揣度,舞女内心其实非常清楚自己和“我”之间的感情是不能够继续发展下去的,所以她只能用静默不语来掩盖住内心对我的留念。最终舞女看着渐行渐远的船只送别了心上人,至此两位刚萌生美好感情的有情人以分别为结局,一段恋情无果而终。哀感笼罩着整部作品,并在结尾达到了顶峰。
《边城》中由于哥哥天保的意外身亡,弟弟傩送和翠翠这两个相互牵挂的人彼此分离,不美满的结局给作品添上了一抹哀伤的色彩。傩送和哥哥天保都喜欢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翠翠先和傩送相遇,因为他的出现打开了少女心扉。千丝万缕的柔情都已缠绕在傩送身上,对他一往情深。但出于少女的矜持和初恋的羞涩,翠翠没有明确地向傩送表白过,对他的爱意也没有过正面回应,甚至总是躲着傩送。后来却因为一系列阴差阳错,天保发生事故死于非命。致使傩送心中对哥哥充满愧疚,虽然依然爱着翠翠,却不知如何面对她,更加不知道两人该如何走下去。因此傩送远走辰州,借此寻求内心片刻的宁静。同《伊豆的舞女》相似,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亦被水隔断。结局对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是这样叙述的,“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从这段描述中不难推断出这段感情或许就这样没了结果。翠翠一个人守着渡口,等待着不知何时归来的情人和一场不知能否实现的感情。“那个人也许明天回来”翠翠这样想着,怀着一丝期望等着未知的未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读者这样想着,因这一份刚萌芽的爱情的凋亡体味到一种淡淡的苦涩,从这样的悲剧结局中体会到哀伤与痛苦。
两部作品都重视对青年男女纯洁感情的描写,小说中少男少女间刚萌芽的感情被现实等因素硬生生的割裂,最终只能痛苦的错过彼此。这贯穿全作始末的悲剧性情感,致使在两部作品中都存在着散不尽的哀感意识,使《边城》和《伊豆的舞女》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世态之哀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感情悲剧的哀怨背后亦潜藏着世态之哀,一方面两部作品中故事的发生都是处于传统封建社会下的男尊女卑的世俗社会状态,另一方面由于中日历史文化的差异,在社会地位和等级划分方面各自侧重不同,致使双方有着不同值得哀叹的地方。
首先,《边城》和《伊豆的舞女》都是传统道德理念下的悲剧,两部作品的故事背景都是在封建等级制度和传统伦理道德下,发生地点也都是民风淳朴的地区。《伊豆的舞女》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当时日本男尊女卑的思想极为严重。小说中就有尖锐的指出这一点,“我”和舞女一行一同下山,下山的途中正当众人口干舌燥之际,发现了一口泉水。这时阿妈却转向我说:“来,您先喝吧。”“在女人后面喝,不干净”阿妈所指的“不干净”,不仅是怕她们用手把溪水搅浑,而是阿妈认为文中的“我”,作为一位处于尊贵地位的男人,理应在女人前面喝水。舞女和阿妈可以喝由男人搅浑的水。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反映了男女社会地位的悬殊之大。《边城》中翠翠母亲由于婚前怀上了翠翠,而男方迫于自己是军人的责任感,不能以这个身份和翠翠的母亲厮守,于是双双殉情,以逃避世俗的压力。爱情童话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谴责了传统伦理道德下不近人情导致悲剧的制度。
其次,两部作品中的世态之哀亦反映在男女主人公的社会地位的差距上。看似相似的封建制度下,却也折射了中日封建文化的差异。由于中日文化背景不完全相同,男女主人公在等级和社会地位上有差距,在身份上有悬殊,但《伊豆的舞女》则强调身份低微,职业低贱所带来的男女主人公地位的不平等。舞女被茶馆老板娘嘲笑,当我担心舞女一行人在深夜无处可去时,老板娘答道“这种人嘛,少爷,谁知道她们住在哪儿呀。”老板娘用轻蔑的口吻将她们称为“这种人”,与此同时却一口一个“少爷”的称呼“我”,由此可见,舞女和“我”相比地位卑微太多,我们之间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一道无形的屏障,在当时日本的封建环境下,我和舞女的爱情悲剧不可避免。而《边城》中则淡化了职业高低贵贱,沿袭着中国封建社会对金钱的强调,在社会贫富差距上重下笔墨。当地团总欲以新碾坊作为嫁妆,把女儿许给傩送,这在当时这是非常巨大的利益诱惑。而在金钱面前,傩送对翠翠的爱却毫不动摇,就算娶了翠翠只能得到一艘破船也没有改变心意。傩送的真情实意让人感动的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传统等级思想,看到封建社会背景下金钱正侵蚀着人们的心灵,成为人们对真情的追求的拦路虎,也成为造成世态之哀的主要原因。
(三)自然之哀
川端康成和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自然美,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让人对这些作者笔下的自然之景心生怜惜之情。而后却又不留情的将其置于自然的新陈代谢规律之中,让读者感慨自然美的转瞬即逝,渲染出一种悲伤却又无可奈何的气氛,这种自然景物之哀,往往与作品中人物的哀感交加呼应。因为它们往往出现在作品中主角配角们的人生出现痛楚之事,感情走向低潮期等情况下出现,正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形容的,由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以体味到作品中的这种自然之哀。
川端康成把《伊豆舞女》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在如诗如画的美丽背景下:“黄昏时分,下了一场暴雨、巍巍群山染上了一层白花花的颜色、远近层次己分不清了。前面的小河,眼看着变得浑浊,成为黄汤了”将黄昏下的暴雨比作给群山染上一层白花花的颜色,形象生动,美丽的伊豆仿佛展现在面前。而此时的“我”非但没有觉得这暴雨的声音扰人心烦,反而“沉醉在雨声中”感受这种不美好的天气给“我”带来的哀感之美。“雨停了,月亮出来了、雨水冲洗过的秋夜,分外皎洁,银亮亮的”川端康成把主人公放进这肃杀的伊豆秋色中,使人物形象与自然情景相互交融,细腻的风光描绘,让人身临其境,享尽淳朴伊豆的旖旎秋色,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秋景清雅恬淡的哀愁。《伊豆的舞女》还擅用自然物做比喻来描写人的情感:“我任泪泉涌动,我的脑海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留下来,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愉快”将甜蜜流淌的清泉来形容“我”的脑海,形象生动,“我”的记忆也如同清泉流淌在伊豆的青山之中,同时和舞女交往时的愉快和甜蜜也通过这一弯清泉折射了出来,情感细腻而又含蓄。只是淙淙的清泉虽然纯净,却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却只能滴滴答答的一滴滴慢慢消逝无法阻挡,“什么都没有留下”,抓不住也握不牢。
《边城》也善于用自然物来描写人,并未浓墨重彩地来对翠翠的外貌加以描绘,而是用“小兽物”,“山头黄麂”这些活泼的山间动物来比喻翠翠的天真无邪,烘托出她身上不落世俗尘埃的纯洁与清丽,同时对青山绿水的描写也让人仿佛感受到翠翠清新的气息。用动物来比喻翠翠的天真无邪,从而与背后的传统而冰冷的世俗进行对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周围环境和景物观察入微的描写,作者渲染了一种悲哀伤感的气氛,文中有几处场景意象的描绘了这个女孩子面临的困境,暗示了重大事项的发生:祖父在雷电交加和风雨中去世,渡船被冲走了,白塔也瘫倒了,渡船与祖父的身份挂钩,赋予了独特的形象,而翠翠生活上和心理上赖以依靠的祖父的溘然长辞好比这的座白塔的坍塌,让她失去了方向。渡船和白塔的命运暗示着祖父的命运,烘托了整篇文章悲情哀伤的基调。
《伊豆舞女》的景物描写让这部作品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一种若有若无的伤感。盘曲的山路、涓涓的溪流、几丝细细秋雨,这些秋色无不渗透着淡雅的忧伤。《边城》中对白塔,渡船等景物的描写加重了小说的悲剧色彩,通过对景色详尽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悲伤与哀婉的氛围。
三、《伊豆的舞女》和《边城》中哀感意识的实质
川端康成和沈从文两位作家都通过塑造作品中纯真质朴的人物,描绘当地美丽动人的美景来侧面烘托淳朴民风,颂扬真挚的人性美。两位作家具有独特的创作理念,认为悲剧比喜剧来得更加深刻,通过作品悲剧性的结局以及独特的哀感的表达将主题深刻与升华。
(一)人性美的讴歌
两部作品本都是动人的爱情故事,让人感觉到人性的本真的美好。但当它歼灭于世俗之中时,这种哀怨便让人痛恨当下的世态炎凉,进一步提升对人性真善美的诉求。
川端康成和沈从文都从对当地的淳朴民风的描绘中表达对人性美的高度赞扬。舞女薰子的美离不了伊豆动人的风光景色,重叠的山峦、深邃的幽谷、明净的晴空——这些诗画般的美景烘托出了薰子的纯洁美丽。娇嫩的面孔,大大的乌黑的发髻,鲜花般的笑靥,稚气而富含感情的声音以及她小梧桐树似的身体。川端康成对一个青春女性形象栩栩如生的描写,让人过目不忘,给以强烈的美感,迷人心扉。见到如此天真烂漫、娇美动人的小舞女,让人爱从心生,毫无半点轻浮放荡,作品中的舞女是真善美的象征,身上集中着高度的人性美。由此小说中一个是东京的学生,一个是伊豆的舞女,二人在秋天淅淅沥沥的小雨中相遇,开始了他们的爱情故事。川端康成给小舞女薰子赋予了优雅纯真的占典形象,“一个裸体女子突然从昏暗的浴场里跑出来,站在更衣室处伸展出去的地方,做出一副要向河岸下方跳去的姿势,她赤条条的一丝不挂,伸展双臂喊叫着什么、她,就是那舞女。”熏子无瑕的形体让人感受到天使般的纯净,亦从侧面展现出薰子洁净的心灵。然而这么圣洁的女孩却出身卑贱,整口挣扎在苦难之中。整部作品以柔美、感伤为基调,让人期盼回味的爱情之花,还未绽放就注定凋零,充斥着淡淡的伤感。川端康成心目中的熏子是自然美的化身,在熏子朴实卑微的生活背后,作者敏锐的用笔捕捉到了她那份因乡村自然中赋予的独特。川端康成重视熏子的这份独特,她善良朴实,让人过目不忘。但与此同时,川端康成又对熏子的天真纯洁感到担忧,这样的生活使她随波逐流却又无力反抗。他不仅是用笔刻画着女性,而是用心体会着女性,塑造出纯朴环境下结合柔美和坚强于一身的女性人物形象。这正是伊豆赋予熏子的双重特征:朴实纯真的人格却经历着卑微平淡的生活。川端康成同情像熏子一样的下层女性,但对于现实却无力改变,因此对伊豆的纯朴人情美的描绘亦笼罩了一股淡淡的哀伤之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