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圣陶早期童话叙事模式
内容摘要:叶圣陶早期童话叙事模式主要是 “三段式”,并在童话中灵活地普遍运用。其叙事模式着重于重复性和对比性。采用这种“三段式”的叙事模式主要有三个渊源:一是对西方童话译介像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等的借鉴;二是对民间文化传统像民间故事、文化习俗的传承;三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发扬。叶圣陶早期童话的“三段式”叙事模式对中国现代童话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作为中国现代童话发生期的一种叙事模式,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瑕疵。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叶圣陶童话叙事模式“三段式”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叶圣陶早期童话叙事模式的呈现 1
(一)“三段式”——从“自在”到“自觉” 1
1.“自在”的状态 2
2.“自觉”的选择 2
(二)“变则通”——从重复性到对比性 3
1.重复性的叙事 3
2.对比性的重复 4
三、叶圣陶早期童话叙事模式的渊源 5
(一)借鉴——西方童话的译介 6
(二)传承——民间文化的传统 7
(三)发扬——教师职业的精神 8
四、叶圣陶早期童话叙事模式的价值 9
(一)敢于实践的冒险 10
(二)继续创作的引领 10
(三)难以避免的瑕疵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论叶圣陶早期童话叙事模式
一、引言
叶圣陶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最初体现在他的早期童话创作上。从1921年11月15日所写的《小白船》到1922年6月7日完成的《稻草人》,其中共有23篇童话,到1923年正式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他的这些早期童话创作“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关于这些童话作品内容思想的价值,现当代的许多学者都有许多阐述与评价,并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对于其叙事模式却少有涉及,即使有,也只是寥寥数语。我们知道一个时代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一种文体有其固定的表现方式,一个人有其独特的创作思维。叶圣陶的早期童话也具有其独特的叙事模式,他生存在思想大解放的五四时期,选用纯真的童话文体,熔铸进自己的社会思考和美好希望,致使他的早期童话叙事模式也烙上了鲜明的色彩。反之,他选择“三段式”来构思他的早期童话,也是他自身从“自在”到“自觉”的演变,在他的早期童话中,能够灵活而普遍地运用这种模式,在不断的重复和对比中使他的童话更受人们的喜爱。固然,叶圣陶并非这种模式的开创者,但在中国现代童话开创时期,他的这些创作打开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童话史的第一页,他的早期童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二、叶圣陶早期童话叙事模式的呈现
叶圣陶曾在《谈叙事》中说过:“把经历一段时间的‘事’化为语言文字,通常叫做叙事”,很明显,叶圣陶很重视时间的先后顺序,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在他的早期童话中,人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他在叙事上是很注重这一点的。在叙事过程中最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就是他对主人公经历的表现,总是经历了类似的事件很多次,这种叙事模式简要地概括就是“三段式”。所谓“三段式”,是指类似情节重复三次或多次,这类似的三件事情可以是一个人做的,也可以是三个人做的,每件事情实际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情节序列。
(一)“三段式”——从“自在”到“自觉”
叶圣陶能够运用“三段式”来进行童话创作,是自身长年累月知识与经验的结果。在叶圣陶的世界里,一方面,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乐趣,他的学习环境充斥译介,天生的童心爱好和既定的环境氛围使他处在这样一个“自在”的状态;另一方面,他自立后,有了自己的认知,对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有了自己的思辨,这使他“自觉”地选择了“三段式”的叙事模式。
1.“自在”的状态
“自在”是一个借自哲学领域的术语,我们用它来指代儿童文学在获得其文体独立性以前“潜在”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是由自然而然存在的人文环境养成的,叶圣陶从小的生活和学习就是在这样一种带有重复性的自在的状态中度过的,这才使得他打小就安于接受这种叙事模式。
幼年时的叶圣陶,是生活在民歌丰富的吴语区域——苏州,那里世代流传着许多音韵和美、想象奇特的儿歌。例如:“老鸦告状,告着和尚;和尚念经,念着观音;观音买布,买着姐夫;姐夫关门,关着苍蝇,苍蝇扒灰,扒着乌龟;乌龟撒屁,撒着满地”。这其中的表现手法很吸引人,顶针、排比,朗朗上口,让人记忆犹新。这一件一件的事,一个接一个的发生,而且都相似的有趣。这些儿歌最初给他增添了生动的想象力,也是创作的原动力,他从小就很喜欢听,也喜欢唱。这种自然而然的成长状态,使他在潜意识里产生接受重复的心理。
长大后的叶圣陶,是身处于西学东渐的动荡时代——五四,这时开始充斥着许多文人义士和国外著作。他自己也开始进行创作,读了那么多的作品,难免会无意识地模仿,他追求“以心连物”,真诚地对待它们,在其中“抱合”、“留连”,认识它们的本真,创作出自己生命的印记。而他自己创作的儿童诗歌,像《成功的喜悦》、《白》等都运用排比的手法,进一步说就是“三段式”的表达。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在他的童话创作上,在其中也穿插着不少的儿童诗歌。可见,他早期童话选择“三段式”的叙事模式是潜意识的选择。
叶圣陶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是其自身先天决定的,而且自己也是很满意于这样的现状。可以更深刻地感悟到,叶圣陶是以一种安闲自得的心态,泰然处之,并且在这种自在的状态中倍感身心舒畅。
2.“自觉”的选择
“自觉”则是叶圣陶意识到它与儿童有关联时,有意识地发扬自己的工作精神,觉悟到这将有益于当时社会儿童的健康成长,便“自觉”地选择了“三段式”的叙事模式。如果说《天鹅妈妈故事集》的出版是西方儿童文学自觉形态的开始,那么,《稻草人》的出版就是中国现代童话自觉发展的开始。
工作后的叶圣陶,是身兼作家与教育家的社会活动者——教师。他当时是由于写作出名,学校闻名招聘他去做教师。至此,他的创作带有教师身份色彩,教师思想渗透于他的创作中。最明显的就是他在早期童话创作中采用了“三段式”的模式来进行叙事。这既是作家对儿童的欣赏心理的尊重,又是教师对儿童的纯洁的喜爱。由于儿童的年龄还小,他们的智力还不够成熟,他们还不能够一下子接受很大的信息量,所以他在创作早期童话时,采用“三段式”的叙事模式,使他们在熟悉的类似情节中能够很容易掌握故事的情节发展。同时,作为一名中国人,他渴望给中国的孩子看中国的童话。因此,叶圣陶的早期童话创作是“自觉”地选择“三段式”的叙事模式。
叶圣陶能够“自觉”地选择“三段式”的叙事模式:一方面,是内在自我发现了这种叙事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有利;另一方面,是外在自我创新的一种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解放意识,即改变西方童话占领中国儿童视野的现状,代之以中国自身民族特色的童话。
总而言之,叶圣陶在早期童话创作时选择“三段式”的叙事模式,是自身在漫长的“自在”状态中浸润与锤炼而成的潜意识的倾向,同时也是叶圣陶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对社会儿童健康成长的渴望,是一种发自内需的“自觉”的选择,是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
(二)“变则通”——从重复性到对比性
“三段式”是叶圣陶早期童话叙事模式的主要呈现方式,他的“三段式”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一种文字结构都可能将其重心定位在某一模式中,尽管它还包括或隐含其它各种模式的一些方面”,可见模式不可能是封闭的,“三段式”也只是叶圣陶早期童话最主要的叙事模式。当然,也有其他人从叙事主体、叙事话语、隐含读者等方面探讨其叙事模式的独特,还有人从思想意义层面出发将其叙事模式概括为“教诲型”,而笔者只是从结构形式层面出发概括为“三段式”,叶圣陶的“三段式”独特在他能够“变则通”地运用这种模式。
1.重复性的叙事
在他的早期童话中,读者会发现很多类似的东西在重复。正如叶圣陶的要求,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叙事,使这些重复有章可循,它们都灵活而普遍地运用在《稻草人》中。
有的体现在语言上,比如:《小白船》中孩子们唱的《鱼儿歌》,三段都重复出现“鱼儿来,鱼儿来,我们没有网,我们没有钩儿愿意跟你们一块玩儿”,这一段简洁的文字,展现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反复歌唱,充满童趣,易于表达美好的愿望;《傻子》中人们三次骂他“你这个傻子”,这样一说,难免有三人成虎的感觉,大家都认为他是个傻子,加强语气,强调“事实”,给读者印象深刻;《跛乞丐》中听到的三次期盼“这是时候了,××的心,××的信,该在绿衣人的背包里吧。安慰人们的绿衣人呀,你快快来到吧”,这三次渴求也很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做邮差的线索。在不断的重复对话和唱歌之中,此起彼伏,相互交织,使行文更简洁,也更能激发孩子的反应力。
有的体现在人物意象上,比如:《大嗓门》中婴儿、女郎和老婆婆三人对机器请求,类似的有《稻草人》。叶圣陶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写到这三类人物意象——儿童、女人和老人,简单的说就是社会的弱者,他反复的叙述就似一位全知叙述者,写作不止一种写法,哪怕是童话,也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情思,追求自己“为人生”的信念。显而易见的是,与前面的弱者相反,叶圣陶也同样写到过很多类似的人物意象——有权人和有钱人,就这样显现在童话中,作为叙述者,他的童话会渗入人物思想的中心,从而给这些思想蒙上一层反讽的面纱,相对的,通过童话的传染,他似乎也会拾掇人物的话,《一粒种子》中国王、富翁、商人、士兵都无法种出花,类似的像《富翁》。还有《跛乞丐》中的跛乞丐在不跛之前为姑娘、小燕子和野兔送信,叶圣陶设置这样的意象,想表达的也不仅仅是对跛乞丐的赞扬,更是再一次表示对弱者的同情,以期呼吁全社会的觉醒。叶圣陶重复叙述了这些意象,一方面能够将自己主观的抽象情思寄托在客观的具体意象之中,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触到这些客观意象并体味到作者的抽象情思;另一方面通过借助这些的形态各异的意象,使自己的情思得到鲜明的艺术效果,达到“意同象异,各见其趣”的写作境界。
有的体现在情节上,比如:《小黄猫的恋爱故事》中鹅多次卸下了小黄猫所喜爱的身体部分——眼睛、鹅冠和嘴等等,这样重复叙述着残酷的情节,给人无尽的伤痛,最后小黄猫没有了以前可爱的鹅儿。这些重复的叙事情节可以是一个人发出的,像《克宜的经历》中克宜的三次经历中,他在镜下看见的人的“变形”,都是“只剩皮包着骨头,脸上全没血色,灰白得吓人”。也可以是三个人发出的,像《鲤鱼的遇险》中过去自在的鲤鱼们、现在挣扎的鲤鱼们和以后谨慎的鲤鱼们,最典型是《大喉咙》中婴儿、女郎和老婆婆三个人的经历。这些重复情节构成了故事发展的大体框架,同时也为读者们增设了很大的悬念。
重复性的叙事被叶圣陶灵活而普遍运用在他的早期童话中,分别体现在语言、人物意象和情节上,这样的重复,使“三段式”富于变化: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情节生动,想象丰富,易于吸引儿童,语言易懂,便于口传心授。
2.对比性的重复
叶圣陶的早期童话采用“三段式”的叙事模式,我们在之前谈到他有自己的特色,他能够达到“变则通”的效果。在众多的重复中,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埋伏着对比性的重复,这更让读者们津津乐道、记忆犹新。
《傻子》中的傻子偏离常人且善良的三次义举,虽然从道义上讲都是值得赞颂的,但现实的生活却很滑稽:做的对的,被骂傻子;公认傻子,公众纪念!这样对比性的叙事,深刻地反映出傻子不傻,社会需要这样善良的人。《一粒种子》中国王、富翁、商人、士兵得到种子后都精心培育,却无法开出花来,最后愤怒地丢弃,然而农夫捡到这颗种子后,只是自然的照常工作,却培育出稀奇香郁的花,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再有权势和金钱也难改一颗种子朴实的品格,这样一对比,显现出劳动人民的朴实与勤劳。又如《祥哥的胡琴》中祥哥的音乐受到泉水、风和鸟的教导与喜爱,而到了音乐厅里,那些听众只看他的穿着和乐器便不屑听了,最后他的音乐安抚劳累受伤的劳动人民,只看其表和只听其声的对比,进一步来说就是爱慕虚荣与勤劳朴实的对比,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谁才是真正的音乐家,更重要的是表现出叶圣陶“为人生”的艺术主张。
前后对比,反差很大,让读者们在对比性的重复中进一步深刻把握故事的进程,同时让叶圣陶自己的思想得到鲜明的表现,给人眼前一亮。其实,“对于普遍的叙事模式的确认可以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学,而且是心灵的本质与文化的普遍特点。”叶圣陶将“三段式”灵活变通地熟练运用,体现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这个社会更多的是需要爱、勤劳和真诚等等。
总体上,重复性的叙事能够让儿童捕捉到经验上的似曾相识的灵感,达到期待心理上的共鸣,而对比性的重复能够使儿童获取全新的阅读体验。这种变化中的重复,恰如其分的迎合了听故事者的心理需求,而在儿童的经验里,这样的叙事模式比其他文学创作手段更加富有魅力,更加深入人心。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