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天心城市小说中的身份认同
内容摘要:朱天心是当今台湾文坛重要的女作家之一。朱天心早期的小说大多是以描写青春浪漫的儿女情怀为主,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很多研究者发现了朱天心的转变,她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哀悼之情。由于其独特的“外省人”的写作身份,加之自己所熟悉的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失去最初的记忆,新的正在建设或者重建的都市的景观与居住的人群,这种种的变化都使得她常感自己游走在城市边缘地带,漫游在已无记忆的城市之中。于是,朱天心在城市小说中将身份认同的焦虑表现得愈加明显。本文主要通过对朱天心的《古都》以及其后期的其他城市小说的分析,来探讨朱天心复杂的身份认同困境,追寻身份认同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朱天心城市小说身份认同
目 录
一、引言 1
(一)选题源起 1
(二)现状研究 1
1. 台湾研究现状 1
2.大陆研究现状 2
3.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
二、身份认同理论 3
(一)身份认同的定义 3
(二)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认同 4
三、朱天心的城市书写 5
(一)追寻:记忆之城 5
(二)发现:失忆之城 7
(三)陷入:“身份认同”危机 8
四、追寻身份认同的背后 10
(一)眷村的影响 10
(二)走出眷村的台湾社会 12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论朱天心城市小说中的身份认同
一、引言
(一)选题源起
伴随着文化多元化以及全球化的兴起,身份认同越来越成为文学研究中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1987年台湾解严,“民主化”使得文化得以从政治管制只能中解脱出来,让原本在重重束缚之下而不敢讲真话的台湾文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趋势。但随之而来的是“本土化”汹涌的浪潮,在“本土化”席卷台湾社会之时,众多的台湾作家开始重新思考台湾曾经的殖民历史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错乱的国族与文化身份认同,于是台湾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认同”逐渐成为一个焦点问题。无论是从地域还是文化,台湾文学都是中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透过台湾作家深入台湾的历史、文化、社会的创作,来透视彼岸的文学事态。
张大春、白先勇、骆以军、朱天心、陈玉慧等都对在后殖民语境下当代台湾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本文研究朱天心身份认同的原因是由于朱天心身份的复杂性:祖籍是山东临朐,在台湾出生,成长在湾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眷村,这就使得朱天心的身份认同更为复杂。
早期的朱天心小说大多是以抒发少女青春期情怀为主,自从1989年发表了《我记得》之后,其中浓厚的政治批判倾向,表现出朱天心的写作方向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众多对于朱天心族群意识和政治认同的研究也相继出现,也有人将研究的中心围绕朱天心的女性身份而展开。对于朱天心创作的研究台湾已经有许多,但是在台湾浓重的“本土论意识形态”的影响之下,台湾持有鲜明政治立场的学者大都带着有色眼镜去评判,而始终无法客观评价朱天心的作品,并且大多台湾研究者对于朱天心作为外省人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台湾社会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朱天心陷入身份认同困境的根本原因刻意回避。1999年《威尼斯之死》的出版,标志着朱天心作品在大陆的首次亮相,大陆市场出现朱天心作品的时间较晚,并且大多都是以台湾研究为基础,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现状研究
1. 台湾研究现状
通过对朱天心研究现状的整理,不难发现在台湾对于朱天心的研究更为全面,但是由于政治立场和族群身份的差异,其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朱天心作品的政治意识以及家国想象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詹宏志在《时不移事不往——谈朱天心的新书我记得》写到了朱天心小说中普遍存在的现实与过往断裂的现象,他指出“新时期的朱天心,似乎是放弃了她对‘人性数学’的推演想象,改用田园调查式的社会观察。其结果,人的社会果真比一切想象更不可想象,比一切的荒谬更加突梯。”王德威在《老灵魂前世今生》中以“老灵魂”为入口,认为朱天心在不断追忆往昔的过程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老灵魂”来找寻不同的倾诉与表达的机会。孙洁茹《外省第二代的认同历程——以朱天心及其小说为例》则是将朱天心的心理转变过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认为朱天心的心理转折出现在“解严”之后,她指出“1987年的解严,意味台湾与中国为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对外省族群而言,从1949年以来‘反共复国’的努力与信念正式宣告是一场荒谬。”
朱天心早期的文学创作被归为“闺秀文学”,是从她女性视角书写的角度来作研究。丘贵芬认为朱天心文学创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她刻画了女性身份在台湾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的复杂的身份认同困境。
有将朱天心的作品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比如孙洁茹的《游移/犹疑——朱天文、朱天心及其作品中的认同与政治》,通过对朱天心、朱天文的生活经历来研究二人作品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也有将朱天心、王安忆放在一起作对比的,如张向辉的《遗失的桃花源——论王安忆、朱天心创作中的都市废墟意识》,研究上海、台湾两座不同城市生活环境中人们面临的相同的身份认同问题。
2.大陆研究现状
相比于台湾文学研究界对朱天心小说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大陆在朱天心小说的研究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是以台湾文学研究为基础。
1999年,朱天心作品《威尼斯之死》首次进入大陆市场,之后朱天心的作品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对于朱天心的小说研究也渐次展开。沈虹的《“老灵魂”与“异乡人”——论朱天心<古都>中时空的双重变奏》用“老灵魂”来强调对于时间的敏感度,用“异乡人”来切分空间的概念,以此探讨朱天心小说中出现身份认同焦虑的根本原因。在李娜的《“新人类”与“老灵魂”的世纪末合唱——论朱天心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作者借用了文学批评中的新名词:“新人类”、“老灵魂”,来着重考察朱天心的文学创作。徐志翔在《时空坐标系的漫游者》中强调朱天心城市书写与记忆的关系,他这样写道:“记忆是朱天心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她的作品是在书写着记忆,同时,又在用记忆书写着意义,在过去的记忆中寻找着存在的意义,并以此来观察世界、争取发言。她是现代都市的拾荒者,在都市的边缘处拾集着被遗忘的人、事,企图将记忆中的真实存在,将生命的真实存在写入台湾文学的时空坐标中。”潘华红的论文《朱天心小说研究》从眷村经验、《古都》中的历史经验、漫游者的文学经验三个角度出发阐发了对于朱天小说的理解。
同样的,大陆学者将朱天心的创作同其他作者进行对比。主要将其和同一时期的王安忆、朱天文进行了对比。盖冕的《身份的焦虑与认同的书写——王安忆和朱天心的小说综论(1990—)》与张向辉的研究有相似之处,同是比较了大陆与台湾不同城市书写中体现出的相同文化认同问题,以及深入探寻其背后的原因。郭丹的《漂泊在失忆之城里的“外省人”——从“外省人”的写作身份比较朱天心、林白的小说》则是抓住了朱天心和林白相同的作为“异乡人”的写作身份,来比较研究两岸女作家的创作风格。
3.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将朱天心的小说进行系统化的梳理。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其后期的城市小说,其中以《古都》的分析为主,也涵盖一些专题研究、讲座、采访报道等,以此来探讨朱天心复杂的身份认同问题,追寻身份认同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身份认同理论
针对身份认同理论的复杂性,本章首先简单地梳理了其他研究者对于身份认同理论的观点,加之以笔者的认知与整理,使得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而朱天心城市小说中的身份认同与台湾近五十年的殖民历史以及延续至今的后殖民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章又细化到后殖民语境中的身份认同来作阐述,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后文将提及的朱天心身份认同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身份认同的定义
身份认同(identity)源自于拉丁文idem,之后于16世纪出现英文identity一词。“身份”这个词具有多重含义:一是指出身和社会地位,二指身价,三指模样;姿态;架势,四是指手段;本领。然而“认同”却并非这般简单易归纳,由于不同的空间、时间、所处的族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认同。不同的学者对认同提出了不同的概念,“认同”最早是由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曼纽尔·卡斯特认为,“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认同是行动者自身的意义来源,也是自身通过个体化过程建构起来的。”实际上,对“身份认同”下定义是十分困难的,虽然它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只有在陷入身份认同危机时才被关注。陶家俊认为身份认同的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菲利普·史密斯则指出身份认同是“人们在个人或集体这两个角度,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以及这种认识是如何由文化建构而成的。”本文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人对于自己身份的确认以及对自己归属哪个群体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正是通过认同来实现的。
笔者归纳出身份认同的四个特点:1身份认同包括客观和主观认同:客观认同是指体现人们社会认同的客观存在的特征,比如身份证、通行证等;主观认同指人在思想上产生的认同。2身份认同具有双层次的表现形式:由外在到内在表现为显而易见的行为模式、不易察觉的情感体验。3身份认同具有社会性:个体身份需在社会生活中才有其意义,同时身份认同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中才得以构建。4身份认同具有多样性: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会同时具有多种身份,因此,个体可以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场合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最早出现于哲学的研究范围,从哲学的角度看,“identitiy”可以翻译为“同一”或“同一性”。在陶家俊的《身份认同导论》中,将身份认同按照主体论的发展分成三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是启蒙身份认同,它以主体为中心,强调个人的自律精神以及内在的价值判断。第二种是社会身份认同,以社会为中心,强调不同的社会塑造对于个人存在和意识的作用。第三种是后现代去中心身份认同,也就是霍尔所说的,“主体在不同时间获得不同身份,再也不以统一自我为中心了。我们包涵相互矛盾的身份认同,力量指向四面八方,因此我们的身份认同总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之后,人们对于身份认同产生的决定性力量是个体还是社会存在长久的争论,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身份认同在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和深入思考。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关注人心灵层面上的归属,并且认为“身份”是潜藏于内在的,是不受外部因素影响的。正如Lawler的观点,“人的某一部分并非由社会领域产生,这里所设想的是一种本质:这种本质造就了一个人的特定性。它通常被认为位于‘内里’,被理解为比‘外部’‘更深入’或‘更真实’‘我是谁’想法可能而且也会改变,但需伴随对‘真我’或‘深我’的认知,它被认为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所有社会因素之外。”与之相反,从社会学研究身份认同,认为身份认同是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着重讨论政治因素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总之,由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向使社会学和心理学对身份认同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两者在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认同
近年来,身份认同成为一个相当引人瞩目的问题,特别受到女权主义、新左派以及后殖民主义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朱天心的城市小说研究,来探讨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认同。近现代身份认同的产生既与社会历史的变迁有关,也与不同的政治文化生态存在密切关系,同时也受到了种族起源、语言、宗教、意识形态等的影响。因而,身份认同的内涵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包括族群认同、性别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阶级认同等。而本文讨论的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认同也涵盖以上的几个方面。
后殖民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这时的殖民统治已经基本退出了世界舞台,所谓“殖民”是指,宗主国通运动过军事手段对殖民地进行占领,并且对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国家主权加以干涉。伴随着民族解放的开展,宗主国适时地改变旧有的殖民统治手段,将原来对于殖民地政治、经济方面的干涉转变为一种更为隐蔽的侵略方式,而逐渐渗入到殖民地的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潜在的方面。殖民地人民自以为逃脱了政治身份的樊笼后便可获得永久的自由,但不知又掉入文化身份的泥淖中,而越陷越深。
在大陆,身份认同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但是由于香港、台湾独特的政治背景,身份认同却成为一个长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问题。提到近年来台湾文学中关于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必定要追溯到这座海岛经历的殖民历史。1894年甲午战败,清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脱离祖国怀抱,而沦为战争的牺牲品。直到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才摆脱日本对其长达五十年之久的殖民统治。然而正如前文所说,殖民者的离去并不意味着殖民历史的结束,实际上,殖民主义的文化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根植入被殖民者的集体无意识中。台湾为摆脱殖民者的幽灵,采取了一系列“去日本化”措施,但是日本殖民文化依然无法从根本上驱除。陈光兴指出:“对原住民、工人、同志、女同志和女人而言,殖民主义仍存在,而且将持续存在,直到种族中心、阶级、异性恋和父权结构被剥除和去殖民化。”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