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路遥小说创作及其乡土观研究(附件)【字数:11078】

2023-01-28 16:5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坛有着重要意义。他所创作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对社会乃至中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力。路遥贫苦的生活背景及坎坷的生活经历,使他的作品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本论文先探讨了路遥生平对他创作的影响,然后具体分析了路遥小说中的乡土特色及母性情结等,接着多角度分析路遥小说中的乡土观,并拿与之同为乡土作家的张炜作对比。最后,从路遥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学突破等方面总结了路遥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坛的意义及对后人的影响力,以期对路遥小说的乡土特色及乡土观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目 录
第一章 路遥的乡土生活经历 1
1.1路遥的生平经历 1
1.2 路遥的生平经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1
第二章 路遥小说创作 3
2.1 路遥乡土小说作品概述 3
2.2 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3
2.3 路遥小说中的母性情怀 6
第三章 路遥的乡土观兼与张炜之对比 7
3.1 “农民式的乡土观和理想” 7
3.2相似的背景、不同的性格与迥异的风格 8
第四章、路遥小说的意义和影响 10
4.1 路遥小说的意义 10
4.2 路遥小说的影响 11
结束语 11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第一章 路遥的乡土生活经历
1.1路遥的生平经历
路遥,原名王卫国,陕西省清涧县人。一九四九年出生于陕北省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勉强完成中学学业之后,回家务农,中途还曾担任过小学教师等职务。于一九七三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才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但似乎真的印证了那句“天妒英才”,在一九九二年的时候,路遥便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于是,路遥以短暂而又平凡的人生构筑了属于他的辉煌的文学世界,他的全部作品也被收入了五卷本的《路遥文集》。
1.2 路遥的生平经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写作题材也大多来自于农村生活。作为一个生长在陕西偏僻山村的农民的儿子,路遥的童年生活充满辛酸。因为家庭贫困,他于七岁之时就过继给无子的伯父,而贫穷的伯父也只能勉强供他上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完农村的小学。当他考上初中,家里更是无法负担,路遥最终在热心同学们的帮助下,勉强完成中学学业。随之而来的,是“十年动乱”。于是,在这样的年纪,他又被卷入这股狂热的浊流,再次与知识、文化无缘。后于一九六九年底回到家中务农。纵然成长经历坎坷,但是,生活还是造就了他。辛酸的童年和贫穷的少年生活,使他比同龄人更早地懂得了人生艰辛,世事冷暖。被置身于社会激流中的他总在以自己的方式,融合深深的故乡情结和对生命的沉重感去体验和感知生活,然后将它们汇聚于创作之中,因此创作出许多呈现出浓浓的沉郁、厚重和朴实之感的作品,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与遐想,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永远沉浮在他心里的诗意象征,赋予了路遥无数的创作灵感,也使得一个个平凡的意象,能在他的笔下得到全方位的审视和瞩目。
认真拜读其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以了解路遥作品情感,揣摩路遥作品特色。作品中,路遥老先生口中自述的创作经历给我以基本的研究方向。从随笔看出,路遥老先生从不断追求中去体验快乐,将为文学创作作为最大的乐趣。这本随笔涵盖的内容很多,零零碎碎拼凑出了一个接近完整的路遥。他关心、同情底层劳动人民,深刻洞察和感悟底层人民生活,这些都是他笔下不朽的东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随笔真实细腻地描写了他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为我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他的这部小说及其他小说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作了深厚的铺垫。
第二章 路遥小说创作
2.1 路遥乡土小说作品概述
纵观各类文献,路遥是一位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字功底的作家。他所创作的许多作品,曾在中国文学界乃至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譬如,其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经发表,社会影响广泛,并曾获得过文学界最高奖项,除此一项殊荣,其中篇小说《人生》,发表过后,也引起群众广泛关注,后被改编成电影,流传至今。《惊心动魄的一幕》更是以独特的描写方式,早于初创时期,便得到读者的一致肯定。另外其他作品,如《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杏树下》、《黄叶在秋风中飘》等,虽被其他作品掩盖了锋芒,但也都不失为佳作。路遥总在以透彻独到的目光解析他所处的时代,剖析底层人物命运。他作品中的人物也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的作品,多以底层群众为主角,如贫苦农民、工人、知识青年以及基层干部等,他以自己的身份为落脚点,以现实主义作家特有的历史使命感和对底层人民的强烈认同感,将笔下的人物塑造成了那个时代里的鲜活生动的英雄,这也使他的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引起普通群众的共鸣,一定程度敢于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同时注入了自己所营造的浪漫主义理想气息,多种角度的融合,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且不谈他作品中体现出的那些独到的情感观,价值观及人生观,他作为底层劳动者,黄土地的儿子,其作品中流露出的乡土情结和折射出的母性情怀更是吸引我去研究。
2.2 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从乡土情结来说,也是我认为路遥小说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特色的一点。对于土地,路遥总是有着无尽的激情和赞美,他深深地热恋着生育他、养育他的这片土地。因为从小扎根农村,尽管他的家庭是贫困的辛酸的,他的童年是在饥饿和抑郁中度过的,但他对于这块世世代代生存繁衍着生命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却没有丝毫的埋怨和怨恨。著名文学评论家赵学勇曾说“路遥的乡恋其始发点都不是对自然景观简单的赞颂,而是由故乡景物和童年记忆凝结而成的一种精神氛围,是由别离勾连出的惆怅苦恋,其中土地、家庭和亲人是乡恋情结最富有吸引力的磁场。”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大都能深深折射出他的乡土情结。路遥于一九七一年开始创作,他最初的一些作品,初次接触,会让人觉得又有些严肃而略带沉默,多少留有一些不太成熟的痕迹,有些作品甚至有点浅显得像是一般的生活故事。但是,路遥的作品有着自成一派的朴实,无一不悄然流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路遥于一九八零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文学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好评无数。那时他刚刚三十出头,带着年轻作家都会有的稚嫩之气。但不同的是,他无比大胆地敢于触及别人所不敢触碰的平凡生活中各种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不回避,不退却,勇于并致力于开拓一片崭新的,广阔的天地。他的笔锋闪耀着热情的火花,目光长远而睿智。那些在他的作品中跳跃着的奔突着的力量,让人获得慰藉,耳目一新。同样是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在路遥笔下所展现出来的,却不仅仅是描摹和渲染那个混乱无比的岁月,更多的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生活加以写照和投射。从对生活的开掘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确实还有着粗疏之处;从对生活的思考角度来看,这部作品还缺少一点深沉;从表现手法来看,路遥的笔触还是略显稚嫩,不够缜密圆熟。但这部作品,透过一个又一个激烈交叉的矛盾,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追寻从人民命运到民族再到国家一步步发展的轨迹,真的让民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在面临社会动荡,是非不分,日月呜咽的年岁里,真正的共产党人们那种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伟大气魄,这些都是那个年代里那些以描摹心灵创伤或是抒发郁愤、描写残酷的作品所没能拥有的。这部作品看似相对偏重于粗线条的勾勒。对于“文化大革命”这种特殊的大背景,路遥着力于那种特有的矛盾组合,以独到的手法将那种争权斗争的不断反复,派系之间的各种对立与分合,各种力量的纠结与对抗,再插入普通农民群众的奋起与反抗于是,将种种矛盾以激烈的形式呈现于纸上。更奇特的是,这些矛盾并不是并行不悖,互相独立的,而是互为因果,环环相扣。两派头目的交替出现加上农民群众的迂回斗争,使各股力量处于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中,各种社会生活动荡的契机,也一步步扣动着读者的心,就这样构成了一幅精彩纷呈,五光十色的动乱岁月中的真实写照。路遥大胆地反复地触及着这些矛盾,描绘着一个又一个漩涡,才使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场各种力量的混战。不得不说,这应该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应该具有的深沉的追求。而在《人生》中,路遥的这种对乡土的认同感,又被扩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范围。他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底层,他在作品中揭示的所有的矛盾,既有转折时期由于城乡差别而造成的不同反响,也有嘈杂社会和党内不正风气的碰撞而引发的新的矛盾,更有十年动乱时期给青年一代强行打上的印记。那种青年人自我奋斗与个人追求与生活发展产生的不协调而导致的各种碰撞,又全都纠缠在一起,互为因果,互相联系,十分巧妙。与此同时,在这部作品中,路遥对于转折时期人们的生活、心理的变化,以其自己犀利的笔触,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性格的不同刻画,力求把处在矛盾之中的青年人们的精神风貌完整地披露出来。以小说中高加林为例,作为主人公,高加林急切地想在教师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施展自己的抱负,但他的追求却又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不少来自个人的私心,他甚至能够为了所谓的事业,狠心丢弃自己纯真的爱情,同时鄙视在农村进行体力劳动这一行为。在我看来,对于高加林的描写同时也映射了那个时代下大部分青年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反映了当代青年人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勇于向文明和进步进发的精神,另一方面反映了当代青年人急功近利,浮躁脆弱的一面。而对于高加林这一人物性格的矛盾处理,似乎也打破了过去一些作家在描写人物时单纯堆砌优良品质或者肆意放大其缺点错误的弊端,生动刻画了一个农村与城市交叉处的青年人的有血有肉,丰富的艺术形象和相对复杂的精神风貌。而对于其他几个人物的描写,如高明楼的精明与狭隘,刘巧珍的聪明诚挚与单纯天真等等,都可以体现出那时候的路遥在把握性格的多个侧面上有了一定的功力。路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在那个转折时期,由于城乡交叉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揭示了各种重叠在一起的,复杂的人生纠葛,描绘了那时候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及农村青年以外的年轻人的思索、追求与抗争的精神,但同时也大胆披露了他们“先天不足”的弱点和“后天失调”的缺陷,凸显了当代青年人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却又生机勃勃的矛盾,这种激烈的对比,大概也是当时引起社会相当广泛影响的原因之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169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