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创作艺术简论(附件)【字数:10760】
目 录
ABSTRACT 3
引 言 5
第一章 张爱玲散文的主导思想 6
1.1繁华新潮的都市观 6
1.2悲剧荒芜的爱情 7
1.3追忆过往的眷恋观 8
1.4追求丰盈的俗世体验观 10
第二章 张爱玲散文的艺术风格 11
2.1欢喜悲欢二重奏 11
2.2哲学智慧丰硕,文哲结合 12
2.3 中西文化交融,英式幽默 13
第三章 张爱玲散文的审美价值 15
3.1自我意识的点燃,专注于人性探寻 15
3.2淡化美学的营造 16
3.2简约的冰上欢乐,沉重的冰下落寞 17
结 语 18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引 言
张爱玲成名于1943—1944年,日本学者称该时间段为为“太平洋战争时期”。如今学界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不在少数,然而对其散文的关注度却依旧不高,下力研究的学者较少。主要的研究著作有余凌的《张爱玲的感性世界》、谢凌岚的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荒凉中的人生诱惑》、罗华的《世俗闪耀出智慧》、吴福辉的《都会女性感受的世纪之风》,他们对张爱玲散文的思想内涵和文体特征做了深刻的研究探讨。台湾的女学者周芬伶出版了专著《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该著作就从女性敏锐的视角出发,盘点了张氏在文学创作上的显著成就。她总结道:“张爱玲是现代作家中最神秘、最戏剧化的一个,她的创作一直坚守着中国本位与女性本位的立场她的散文自成一格,处处显露大家气度,并展现女性书写的灵气和慧见。”还说“她的散文成就不但不亚于小说,在神韵与风格的完整呈现上或有过于小说者,故列为作品论的首卷。”采用新式的观点与方法去解说张的文体特色。张爱玲的散文数量总体不多,共约有60余篇,均写于她二十五岁之前。主要集中在散文集《流言》,还有《张看》、《续集》中补录的散文。最早发表的散文是1938年发表于《大美晚报》的英文散文“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早于她的小说创作。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剖析张爱玲的散文创作艺术,从其创作的思想、描绘的内容、蕴含的美学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张爱玲的创作道路和写作成就,还原出一个真实的人物。
张爱玲散文的主导思想
1.1繁华新潮的都市观
一般的作家多偏向于解甲归田,过一种耕读的生活,由于对世间事物的厌倦,故欲离开繁华与热闹,倾向于一种清净和返璞归真的生活。农村、田野、山海等作为纯真的象征,一直以来都得到各类作家的推崇,但张爱玲却一反常态,她偏爱都市,尤其是上海这座城市。她以市民之眼为切入点,在人生百态,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享受着城市日子里不一般的快节奏与平淡味。
读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两句词,公寓房子上层的居民多半要感到毛骨悚然。屋子越高越冷。自从煤贵了之后,热水汀早成了纯粹的装饰品。构成浴室的图案美,热水龙头上的H字样自然是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际上呢,如果你放冷水而开错了热水龙头,立刻便有一种空洞而凄怆的轰隆轰隆之声从九泉之下发出来,那是公寓里特别复杂,特别多心的热水系统在那里发脾气了。 ——《公寓生活记趣》
“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 ——《公寓生活记趣》
张爱玲把古诗中蕴含的深层含义贴切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了十分现代化的解释。在描写热水管之时融入了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形容热水系统为“多心”,赋予了机械性的事物以独有的感情,这所反映的正是张爱玲对于上海这座现代化都市的喜爱,只有对于自己所喜欢且熟悉的事物人们才会显示出更为敏感的态度,会把其作为自己亲密的寄托与归宿来看待。在这里,张爱玲直接表露出自己对于都市生活的看法,简单大方,算是现代作家里较早开始用正面态度谈论都市生活的人,她不采取激烈和彻底的看待方式,只是把上海看作为一座普通的城市,作为自己居住的地方,表示出自己对它的喜欢,同时也很平实地告诉读者都市生活、上海生活特有的迷人之处。通过展现都市人生活的一个小切片,一个小画面,描绘出其在室内外的各异生活。一反当时的常态,撇开社会化的功利性,陈设出的仅仅是她能触摸到的一片境地,没有奢靡堂皇,却是地道与自然。文字描写上更为贴近化和坦白化,较能渗入读者的内心深处。
1.2悲剧荒芜的爱情
篇幅短小的《爱》写于张爱玲与胡兰成热恋期间,其中涉及的故事也正来源于胡兰成庶母的真实经历,剪短的画面拼凑出一个女人的一生。故事的女主角展现着遗世独立的孤傲,她追求与众不同的风韵,受人追捧但却对追求者们不屑一顾。故事全程采用细腻的笔锋,配合恰当的转折,顺理成章,虽有波折但总体上显得十分美好。文字十分含蓄,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意味,但也使人深深融入其中,跟随情节,感同身受。文章也并非直接叙述,其中也融入了张爱玲自己的主观色彩,增添了她自我认定的恋爱观,其中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无奈的悲观,正如文中所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爱》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176831.html